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背景: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内镜下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和癌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74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40岁者559例(75.5%)。70.4%的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29.0%)、增生性息肉(29.6%)和管状腺瘤(30.3%)为主。38例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的类型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多数(87.2%)癌变息肉直径1.5 cm,多数(76.9%)癌变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结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直径可能对息肉癌变有影响,应高度重视年龄40岁、男性、息肉直径1.5 cm以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CD24和Lgr5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行结肠镜检查或治疗患者100例,选择同期肠镜下活检,病理证实正常的结直肠黏膜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24和Lgr5的表达,所有病理切片由两名病理科医师独立阅片后统计分析。结果 CD24在正常肠黏膜和炎性增生性息肉组不表达,在腺瘤性息肉和腺癌中强表达,CD24在非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阳性表达逐渐增高,CD24阳性率与息肉病理类型有相关性(r=0.627,P0.01);CD24阳性率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加而逐渐递增,CD24阳性表达与息肉大小有相关性(r=0.345,P0.05);CD24阳性率随着无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逐渐递增,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CD24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呈显著相关(r=0.579,P0.05);年龄40岁的患者CD24阳性率明显低于≥40岁患者(χ~2=5.401,P0.05);CD24和Lgr5阳性率在男性和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r5在正常肠黏膜和炎性增生性息肉组不表达或低表达,在腺瘤性息肉和腺癌中表达率高,且为强表达,Lgr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高,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表达与息肉病理类型呈相关性(r=0.563,P0.05);Lgr5阳性表达率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但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率与息肉大小有相关性(r=0.419,P0.01),但是直径1.0 cm息肉组与1.0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r5阳性率随着无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组逐渐递增,但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有相关性(r=0.524,P0.01)。但无异型增生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腺癌组之间两两比较,Lgr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r5阳性率在40岁和≥40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5,P0.05)。结论 CD24和Lgr5都是结直肠息肉恶变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它们的检测可以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5/1998间进行结肠镜2037例,其中检出腺瘤样息肉86例,检出率为4.22%.息肉高频电切除41例,切除率为47.6%.86例腺瘤样息肉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17岁~81岁结果息肉分布:直肠15例,占17.4%,乙状结肠32例,占37.20%,为多发,与结肠癌好发部位相一致.86例腺瘤样息肉13例癌变,癌变率为15.11%.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与癌变有明显的关系.腺瘤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2cm以上的癌变率为61.11%,而1cm~2cm仅占6.06%在形态上无蒂息肉癌变率比例高,占18.6%.表面不光滑呈桑椹式分叶状,癌变率明显增高,达35%,是光滑息肉的四倍.病理上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占35.7%,管状腺瘤癌变率仅占11.26%.腺瘤伴非典型增生与癌变成正相关,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占87.5%.另外,息肉电切后送检病理不容忽视,4例腺瘤样息肉电切后病理为癌变;2例炎性增生性息肉电切后为腺瘤样息肉,1例为直肠类癌.结论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肠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及异型性增生是癌变的潜在因素,绒毛成分越多,异型性增生越重,体积越大,基底越宽,形态分叶其癌变危险性越高,应及早切除.同时注意电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附49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息肉患者494例,癌变者101例,随着息肉的增大,其癌变率也增加。恶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57.4%),次为乙状结肠(19.8%)。管状腺瘤瘤体较小,恶变率较低,绒毛型腺瘤瘤体较大,恶变率较高,且呈重度不典型增生多见。单发息肉癌变率13.1%,2-5个息肉者癌变率24.4%,6个以上者癌变率38.0%,腺瘤病12例全部癌变。息肉癌变时间1至15年。癌变术后标本病理均见癌旁组织残存良性管状腺瘤或绒毛型腺瘤成份,从组织学上证明了息肉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脂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的24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与血脂及BMI的关系。结果绒毛状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高脂血症发生率为64.7%,高于管状腺瘤组(36.2%)、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45.9%)。绒毛状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血清甘油三脂(TG)水平(2.24±2.50)mmol/L高于管状腺瘤组[(1.29±0.96)mmol,P0.05]、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1.40±0.72)mmol/L,P0.05],三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异型增生组血清TG水平(1.79±2.26)mmol/L高于非异型增生组[(1.38±0.86)mmol/L,P0.05],BMI略高于无异型增生组[(24.45±4.34 vs 24.07±3.52)kg/m~2,P0.05],两组血清TC、HDL及L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TG血症可能与病理类型较差的结直肠息肉(如带绒毛结构的腺瘤或有异型增生的腺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癌变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4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癌变情况及治疗方法 .结果 47例患者中29例患者表现为黑便或便血,22例发生大便性状改变,腹痛16例,腹胀11例,9例患者伴发胃息肉,4例伴发十二指肠息肉,2例术后发生硬纤维瘤.病理结果以管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为主,少数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或幼年性息肉.16例患者发生癌变,发现年龄≥40岁及腺瘤直径2 cm者与40岁以下及腺瘤小于2 cm的患者癌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084,95%CI:1.016-1.157)及腺瘤大小(OR=10.264,95%CI:1.526-69.035)为影响FAP癌变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行结直肠切除或内镜下治疗,4例癌变患者术后辅以化疗.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结直肠生长大量息肉为主要特征,可伴有一系列肠外表现.病理表现以管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为主.发现年龄及腺瘤大小为影响FAP癌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性结直肠切除和内镜下监测仍然是目前治疗FAP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总结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6-04以电子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65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分为上皮内瘤变组和非上皮内瘤变组,组间采用χ~2检验,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及其恶变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直肠腺瘤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上皮内瘤变总发生率为22.68%,年龄、息肉直径、蒂的长度、病理类型是腺瘤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4.384+0.796X2(年龄)+0.324X3(息肉直径)+1.296X4(蒂部形态)+0.944X7(病理类型).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是腺瘤高级别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2.939+1.036X1(性别)+0.853X2(年龄)+1.023X3(息肉直径).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高级别上皮瘤变组在低密度脂蛋白、尿酸(uric acid,URIC)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而三组之间高密度脂蛋白、癌胚抗原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40岁、直径1 cm、有蒂及绒毛管状腺瘤更易发生上皮内瘤变,男性、息肉直径、年龄是结直肠腺瘤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可能与血脂、URI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943例病理与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01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9.64%,腺瘤性息肉占61.72%,其中管状腺瘤276例,绒毛管状腺瘤123例,绒毛状腺瘤46例。炎性息肉占29.16%,增生性息肉占9.12%。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242例,氩气刀治疗息肉564例,息肉消除率为100%,并发症率为0.41%。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高频电凝电切和氩气刀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是大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肉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者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肉,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结直肠息肉为消化道的常见疾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结直肠癌高危因素调查表评价存在高危因素并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虹口区社区居民。分析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不同性别人群、年龄段的特征,以及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部位、形态、病理类型等特点。结果:共985例息肉患者纳入本研究,息肉总体检出率为48.7%,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58.7%对38.9%;χ~2=79.788,P0.01)。不同年龄段息肉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20,P0.01)。左半结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62.4%对37.6%,χ~2=190.643,P0.01)。隆起型息肉0-Ⅰ的总体检出率94.5%,平坦型息肉0-Ⅱa为48.3%。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高于非腺瘤性息肉(59.3%对47.1%,χ~2=27.326,P0.01)。119例患者的两次病理结果不一致。仅17.8%息肉摘除者术后行结肠镜随访,其中62.3%息肉复发。结论: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有较高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和及时有效的手术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是一组具有恶性潜能的组织学异质性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SSA/P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之一。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特点,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复习江苏省南通和苏州地区三家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的结肠镜检查资料,筛选出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锯齿状息肉病例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占近5年结肠镜检查的0. 1%(40/39 607),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6. 5±13. 4)岁。对46枚有代表性的息肉进行分析(SSA/P 9枚,TSA 13枚,HP 24枚),不同类型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下部位、形态和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SA/P与TSA的异型增生检出率及其严重程度、癌变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结直肠锯齿状息肉临床上相对少见,不同类型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学表现有其自身特点。SSA/P和TSA有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风险。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腺窝上皮呈锯齿状的息肉,其中广基锯齿状病变具有恶变潜能。广基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的癌变途径代表了15%~30%的结直肠癌发生途径。但广基锯齿状病变,尤其是伴有异型增生的广基锯齿状病变,在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均存在相应的难点。本文就广基锯齿状病变的癌变机制、病理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内镜特征等作一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郑雄  胡梅洁  马瑾  王吉  李健 《胃肠病学》2014,(6):357-359
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结直肠息肉患者常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目的:分析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指导此类个体的干预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2年因排便习惯改变至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 204例患者入选,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32.2%(1 997例),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38.8%对26.2%,P0.01)。有病理记录的息肉共3 041枚,其中腺瘤性息肉1 798枚(59.1%),增生性息肉592枚(19.5%),炎性息肉554枚(18.2%),腺癌83枚(2.7%),227枚(12.6%)腺瘤性息肉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腺瘤、腺癌分布于肝曲远端者均在80%以上。结论: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较高且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病变多位于肝曲远端。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治疗,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Fascin基因在大肠管状腺瘤和腺瘤癌变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两步法的方法,研究82例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76例大肠管状腺瘤癌变和40例大肠黏膜中Fascin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肠黏膜、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大肠管状腺瘤癌变中Fasc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30.5%、64.5%。在大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和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黏膜组(P<0.05),而且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组(P<0.05)。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轻中度)、47.7%(重度),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在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均无关(P>0.05)。结论大肠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Fascin可能参与了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上皮呈锯齿状结构的息肉/腺瘤,包括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无蒂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和未分类的锯齿状腺瘤。无蒂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是锯齿状病变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前驱病变。锯齿状病变的特征是遗传(BRAF或KRAS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CpG岛甲基化表型)的改变,协同驱动结直肠黏膜发生息肉、腺瘤,并恶性转化为结直肠癌。锯齿状病变的复杂性使其诊断困难,易漏诊且恶变率高。本文从内镜特征、病理特征、分子学进展等方面对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 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 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18.
本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内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内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选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内,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胃息肉的研究远不及结肠息肉,胃息肉与癌变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存在较多争议。目的:总结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癌变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息肉患者,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以及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共检出1825例胃息肉患者,检出率4.3%。男女之比为l:2.3,663%为单发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并发息肉(2种息肉同时发生于同一病例)分别占62.5%、32.2%、0.8%、1.7%和2.8%。贲门、胃底体和胃窦是增生性息肉较常见的发生部位。增生性息肉肠化生率和异型增生率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5.3%对0.2%,7.2%对0.4%,P〈0.001)。2例增生性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0.3%。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36.5%对8.0%,P〈0.001)。结论:胃息肉检出率较低,以胃底腺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并发息肉并非罕见。增生性息肉的肠化生率、异型增生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且其可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是一种具有锯齿状隐窝结构的息肉类型,根据WHO分类标准,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三种亚型。目前认为,除了已知的致癌途径,包括腺瘤—癌、炎症—异型增生—癌变、de novo癌途径,锯齿状通路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新途径,而SSA/P被认为是锯齿状通路的早期前驱病变。因SSA/P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临床意义,现对其特征、癌变途径以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