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脊液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化脓性脑膜炎61例、结核性脑膜炎66例、病毒性脑膜炎67例。患者均于入院时实施脑脊液检查,分析三组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4.1±4.0)×109/L、(7.2±1.3)×109/L和(6.1±2.1)×109/L。三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2,P<0.05)。三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Ig G、Ig M及葡萄糖、乳酸脱氢酶、乳酸、腺苷脱氨酶、神经元烯醇化酶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综合分析脑脊液多指标检查结果,对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福平胶囊联合乙胺丁醇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4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利福平胶囊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利福平联合乙胺丁醇治疗,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以及脑脊液生化指标差异。结果:其中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脊液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福平胶囊联合乙胺丁醇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起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脑膜炎患者血液和CSF(脑脊液)中的ADA(腺苷脱氨酶)含量,同时检测患者血液中的CRP(C-反应蛋白)含量,用以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方法:选取儿科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血及脑脊液作ADA和血CRP进行生化检测,同时以病毒性及其他脑膜炎作对照组,对ADA和CRP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通过对结核性和化脓性及对照组脑膜炎的比较,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血和CSF中的AD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血液中的含量较结核性和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A联合CRP检测对早期鉴别诊断结核性与化脓性脑膜炎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与脑脊液透明质酸(HA)、β-内啡肽(β-EP)含量间的联系。方法:临床纳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50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21例,化脓性脑膜炎18例,病毒性脑膜炎11例。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以及脑脊液HA与β-EP水平的检测。结果:急性期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HA、β-E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与脑脊液HA水平: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清β-EP水平: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β-EP水平: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HA与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P0.05),与糖、氯化物含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清与脑脊液HA、β-EP的检测,能够有效对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进行鉴别,对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小儿支原体肺炎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症状分为研究Ⅰ组与研究Ⅱ组,同时抽取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给予三组研究对象进行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三组研究对象Ig G水平、Ig M水平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Ⅰ组与研究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Ⅰ组明显高于研究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研究对象Ig A水平对比: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Ⅰ组与研究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Ⅰ组明显低于研究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TNF-a水平、IL-6水平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Ⅰ组与研究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Ⅱ组明显低于研究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应用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的诊断结果有较明显的预判效果,通过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的诊断结果可以有助于临床对该疾病的了解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95-97
目的分析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在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0例,行脑脊液乳酸水平监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初次及第2次脑脊液检查,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乳酸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GCS评分低于病毒性脑膜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检查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乳酸与GCS评分存在相关性,第2次检查结核性脑膜炎存在相关性(P0.05)。第1次脑脊液乳酸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病毒性脑膜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高于第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在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初次检查结果,需要及早进行分析,脑脊液中乳酸含量还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联合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本科收治的70例晚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正规的抗结核疗法,对照组加用地塞米松20 mg/d,静脉滴注,待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减量;观察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500 mg/d,静脉滴注,冲击治疗5 d后,改为80 mg/d,并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意识障碍和体温恢复时间、GCS评分,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含量、脑脊液氯化物及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晚期结核性脑膜炎,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水平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膜炎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将其分为A组27例(结核性脑膜炎)、B组28例(化脓性脑膜炎)和C组25例(病毒性脑膜炎)。通过酶显色法对三组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后的腺苷脱氨酶水平。结果 B组和C组的腺苷脱氨酶水平均低于A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腺苷脱氨酶水平与治疗时间呈反比,每个时间段之间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通过腺苷脱氨酶水平准确判断,还可设为临床疗效的监测指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患者出院时好转或恶化/死亡为转归指标,对10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好转组与恶化/死亡组患者的意识障碍、血白细胞计数、脑肿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的意识障碍和脑脊液氯化物水平降低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即有意识障碍和脑脊液氯化物水平降低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陈士东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3):1543-1544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经临床诊断住院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296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其病历资料、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收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85例脑脊液(CSF)标本做结核菌培养,阳性23例;涂片53例,阳性2例;(2)脑脊液中糖(GLU)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脱氢酶(LDH)和腺苷脱氢酶(A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A、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结核性脑膜炎(TBM)死亡率15.9%,死亡原因其中脑疝27例(9.1%)、感染性休克8例(2.7%)、全身衰竭3例(1.0%)、消化道出血2例(0.7%)。结论:脑脊液中糖(GLU)、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氢酶(ADA)、IgA、IgG、Ig M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脑疝的抢救、预防感染、防治患者消化道出血等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药学服务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0例,分为两组,药学服务干预治疗组(研究组)25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合理性的变化.结果 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干预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研究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停药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依从性则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学服务能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使患者的抗结核用药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2010年6月我院经过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并在手术后有创面积液的患者99例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31例,不给予神经阻滞,Ⅱ组患者34例,给予罗哌卡因进行神经阻滞,Ⅲ组患者34例,给予左旋布比卡因进行神经阻滞,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第5天、第10天的引流液量、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患者拔除引流管的时间。结果Ⅱ组患者和Ⅲ组患者术后引流液体量均小于Ⅰ组患者(P〈0.05);术后第5天,Ⅰ组患者拔管8例,Ⅱ组患者拔管20例,Ⅲ组患者拔管19例;第10天,Ⅰ组拔管16例,Ⅱ组拔管32例,Ⅲ组拔管33例,Ⅱ组和Ⅲ组患者明显优于Ⅰ组患者(P〈0.05);Ⅲ组患者和Ⅱ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情况优于Ⅰ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较好,可早期拔管,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脑脊液β-内啡呔(β-EP)的作用。方法收集HSE患者56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纳洛酮处理组、对照组脑脊液中β-EP浓度的变化。结果 HSE纳洛酮处理组患者脑脊液β-E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纳洛酮能使HSE患者脑脊液β-内啡呔含量降低,从而使HSE患者更快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种镇痛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肛肠术后镇痛及应激反应的效果,寻求更为合理的镇痛方法。方法择期行肛肠科手术的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左旋布比卡因局部浸润与可乐定口服组(Ⅰ组);静脉应用芬太尼与可乐定自控镇痛PCIA组(Ⅱ组);硬膜外应用左旋布比卡因与可乐定自控PCEA组(Ⅲ组)。记录VAS评分,同时监测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糖。结果三组VAS术后10h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后Ⅰ组评分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评分明显高于Ⅲ组(P〈0.05)。与术前比较,Ⅰ组术后SBP和HR明显升高(P〈0.05),Ⅱ组、Ⅲ组术后SBP和DBP均下降(P〈0.05)。Ⅰ组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上升(P〈0.05),Ⅱ组和Ⅲ组均显著下降(P〈0.05);与术前比较,Ⅰ组血糖上升(P〈0.05),Ⅱ组、Ⅲ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可乐定与芬太尼PCIA和可乐定与左旋布比卡因PCEA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肛肠术后镇痛效果均佳,尤其PCEA镇痛效果更明显,两者抑制应激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桡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0例,Ⅰ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Ⅱd生理盐水,Ⅱ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50峭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对桡尺神经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用于前臂手术是安全和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ASAI~Ⅱ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病人60例,随机分为常规臂丛麻醉组(Ⅰ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Ⅱ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Ⅲ组),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3分钟、麻醉后1分钟、复位时、复位后3分钟的SBP、DBP、HR、SPO2,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呼之睁眼的时间,记录复位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医生满意度。结果:Ⅰ组、Ⅱ组、Ⅲ组病人用药后SBP、DBP、HR、SP02均有变化(P〈0.05),但Ⅲ组变化轻(P〈0.05);Ⅲ组术后呼之睁眼的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Ⅱ组、Ⅲ组VAS和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37例ASAⅠ~Ⅱ级、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Ⅰ组(芬太尼组)68例和Ⅱ组(舒芬太尼组)69例。Ⅰ组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img/kgiv;Ⅱ组舒芬太尼0.1μg/kg+丙泊酚img/kgiv。观察指标:BP、HR、SPO2、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体动以及心动过缓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Ⅱ组的丙泊酚用量较Ⅰ组显著减少(P〈0.05)。Ⅱ组的苏醒时间较Ⅰ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的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1μg/kg舒芬太尼复合1mg/kg丙泊酚适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8例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低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Ⅰ组)、低质量浓度轻相对密度组(Ⅱ组)和高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Ⅲ组),每组36例。3组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并给予同等剂量的腰麻液甲磺酸罗哌卡因8.94 mg。监测记录3组患者的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5 min、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患者感觉阻滞效果优良率均达到100%;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达3分的例数分别为26、25、36,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间比较:注药后15 min 3组MAP分别为(114.86±13.65)、(113.56±16.54)、(75.21±15.65)mmHg;HR分别为(94.51±16.53)、(94.65±16.12)、(112.65±23.56)次·min-1,Ⅰ、Ⅱ组与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内比较:Ⅰ、Ⅱ组与相应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注药前与注药15 min后MAP分别为(116.53±15.32)和(75.21±15.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Ⅰ、Ⅱ组(P〈0.05)。结论:低质量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PEN-PLIF)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探讨分析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对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2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0例行OPEN-PLIF,125例行MIS-TLIF,观察记录手术后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S-TLIF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OPEN-PLIF组(P〈0.05)。MIS-TLIF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次(6.4%),其中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伤口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统疾病1例,消化道系统疾病1例,心肺系统疾病2例,内固定并发症1例;开放PLIF组出现并发症24例次(17.1%),其中神经根刺激症状8例,伤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3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消化道系统疾病2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心肺系统疾病2例,内固定并发症2例。MIS-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PEN-PLIF组(P〈0.05)。结论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5例,随机等分为3组,用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0.5 ml/kg;Ⅱ组0.75 ml/kg;Ⅲ组1 ml/kg。分别记录手术前和切皮后3min患儿的SBP、DBP和HR及手术时肢体活动、寒战和辅助使用静脉麻醉药的情况。结果:Ⅰ组比Ⅱ、Ⅲ组患儿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增多(P〈0.05);Ⅰ组切皮时有4例肢体活动,SBP、DBP和HR明显增高,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Ⅱ、Ⅲ组(P〈0.05)。Ⅲ组有5例出现寒战反应。结论: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75ml/kg的剂量能产生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