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实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施置管后日常护理的行为情况,分析护理人员知识得分和行为得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方便取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10所三级甲等医院实施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的129名护理人员,并观察了23名从事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护士的操作行为。结果:①调查对象对PICC知识的平均得分69.15±13.64分,35.66%的护理人员的得分低于60分;②护理人员实际观察的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的行为得分远远低于自评行为得分(f=12.760,P〈0.001);③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的知识得分与自评行为得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220,P=0.012)。结论:通过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加强对护理人员有关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新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促进护理人员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的操作行为,同时加强质量监控,以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l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患者中,抽取确诊为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39例,设为观察组,抽取未感染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和感染导管培养。结果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穿刺次数、年龄也是导致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经过对观察组患者感染导管进行培养,发现导致置管后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分别是:白细胞数(OR=2.561)、操作人员经验(OR=2.023)、导管留置时间(OR=1.347)穿刺次数(OR=1.248)。结论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穿刺次数、年龄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置管人员的培训,管理好老年患者,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监督和管理,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护理操作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春妹 《护理研究》2004,18(6):1099-1100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了减少全程、大剂量、强刺激的静脉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目前临床上采用了比较安全简便的PICC置管的输液途径。但是,在PICC置管后,可能会有局部感染、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和导管漂移或脱出、导管破裂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本文就两组PICC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探讨,提出正确的护理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67例患者PICC置管后拔出的导管进行病原学观察,以了解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导管定植情况。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3年1月67例患者拔除PICC进行个体化导管病原学检查,分析检测结果。结果:PICC置管后皮下段导管定植发生率为8.96%,尖段发生率为2.99%。结论:通过对我院PICC导管发生导管定植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循证医学提供了实证,也为控制医院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护理、预防措施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述了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研究的新进展,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肿瘤化疗等需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患者提供了完整而有效的静脉输液途径。但其不同于外周静脉穿刺,在临床应用中常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而影响其正  相似文献   

7.
对63例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进行病原学分析和回顾性调查,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情况。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者32例,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时间为8~366(平均91.13±83.59)d;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21.88%,近平滑念珠菌占15.63%,鲍蔓不动杆菌占12.50%。导管头占61.29%,导管皮下段占51.61%。  相似文献   

8.
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78,自引:2,他引:78  
PICC置管术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笔者总结了本科2005年9月~2006年5月开展PICC置管术以来并发症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应用PICC导管化疗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79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进针角度、置管后1h行握拳松拳动作、督促患者依从性。结果:实验组发生静脉炎率为2.1%,对照组静脉炎率为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前认真评估进针角度和置管后进行正确的导管维护能降低感染率,PICC导管所致的静脉炎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用于乳腺癌 PICC 置管后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防护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1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 PICC 置管后患者 4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0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率、实验室相关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 果 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的WBC、HS-CPR、TNF-α均无显著差异(P>0.05); 干预后,两组上述实验室相关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得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 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率,改善实验室相关指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PICC置管病人家庭护理手册的应用与体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通过应用PICC置管病人家庭护理手册,减少带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方法针对PICC置管病人的需求,制定家庭护理手册,责任护士对病人实施“3日培训计划”。病人出院后每周回访2次。结果病人在置管第3天与带管出院前1d对PICC带管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在带管10d内与带管30d后对PICC带管出现问题做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PICC置管病人家庭护理手册能提高病人对PICC带管自我护理能力,降低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时常见并发症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12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4Fr)穿刺置管,选择贵要静脉48例,正中静脉45例,头静脉19例。结果 PICC穿刺置管时常见并发症有:首次穿刺失败5例(4.46%),导管推进困难4例(3.57%),导管异位5例(4.46%),二次穿刺失败2例(1.79%),穿刺处渗血、血肿3例(2.68%)。结论 PICC穿刺置管时并发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PICC置管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的护理问题,降低置管的风险。方法对我科102例PICC置管病人发生的13起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结果发生护理问题的原因包括:置管护士资质、经验不足;置管前未履行有效的告知;置管后护理维护不规范;非专业人员维护置管等。结论实施严谨的操作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置管护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玉 《全科护理》2014,(24):2213-22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利提高临床医疗安全性。[方法]纳入资料完整的PICC导管置入病人353例,以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3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超声引导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留置时间、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是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进行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法 应用FMEA模式前瞻性分析评估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失效模式、潜在风险因素与危害影响,选择其中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PRN)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系统性改进方案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护士PICC导管相关知识与维护技能、患者导管自护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结果 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下降,护士PICC导管相关知识与维护技能优秀率明显提高,病人导管自护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FMEA对PICC护理流程进行前瞻性系统管理,对于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ICC辅助穿刺护理桌在PICC穿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我科穿刺置管患者75例,设立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干预组使用PICC辅助穿刺护理桌置管操作平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ICC辅助穿刺护理桌可节省在危重患者置管维护中的准备和操作时间,减少临床护理工作量,同时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史对再次置管过程及留置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2019年1月—12月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PICC置管患者的操作及留置效果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共收集2 877例有效病例,根据PICC置管史分为有置管史组和无置管史组,将有置管史组又分为1次置管史组和多次置管史组;根据置管史不同情况分为同侧置管史组和非同侧置管史组,同一血管置管史组和非同一血管置管史组。比较组间穿刺及送管情况、留置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留置时间。 结果 有置管史组与无置管史组的置管总成功率、置管血管、置管手臂选择、置管中的调整比率、原发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置管史组与无置管史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次置管史和多次置管史组,同侧置管史和非同侧置管史组,同一血管置管史和非同一血管置管史组组间置管总成功率、原发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血管、置管手臂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置管史和非同侧置管史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有PICC置管史患者置管难度增加,可供穿刺的静脉受限,多选择肱静脉进行穿刺,难度大,置管中导管原发异位发生率高,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是同侧置管史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影响PICC的安全使用及长期保留。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国内外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PICC的操作流程、临床应用、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专业人员培训、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减少贵要静脉穿刺PICC置管时的异位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225例癌症化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的方式置管,B组采用常规方式置管。结果A组发生异位7例,异位率5.8%;B发生异位15例,异位率14.3%。两组比较X^2=4.5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的方式可以减少异位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体会。在132例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9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其中3例导管尖端及血细菌培养均为阳性,2例仅血细菌培养为阳性,4例导管尖端和血培养均为阴性。1例家长放弃治疗,8例治愈。高度关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及早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