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功莹  徐国平 《当代医学》2021,27(14):168-17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伴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STBI伴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早期复苏时间、总输液量、胶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血乳酸及红细胞比容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期复苏时间、总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胶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BI伴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降低总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随机取样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就诊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30例,常规液体复苏30例,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 常规组术前输液量(2880±497) ml,死亡率40.0%,限制性组即实验组输液量(1280±314)ml,死亡率20.0%,且两组患者间比较HBG、PLT、PT、HCT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 mm 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 ml/kg,平均速度20 ml/min,维持MAP在50~7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 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PT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吴燕 《吉林医学》2014,(12):2702-270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每组60例。观察记录实验室指标、统计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限制液体复苏组实验室指标较积极液体复苏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液体复苏组治愈率(88.3%)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11.7%),死亡率(11.7%)低于积极液体复苏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积极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更能调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保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急诊科救治的12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国际标准化值(IN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 液体复苏后,对照组输液量、MAP及INR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动脉Lac较入院时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2组患者红细胞比容液体复苏后均较入院时下降,但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液体复苏后,2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均较入院时明显上升,但对照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试验组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8.3%,25.0%及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40.0%,41.7%及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的凝血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吴多虎 《海南医学》2015,(3):354-35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 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治疗活动性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雄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活动性出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输液量、血红蛋白水平、平均动脉压(MAP)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TNF-α和IL-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治疗活动性出血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重要器官血供,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不同的液体复苏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果。结果:96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2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mmHg(1mmHg=0.133kPa),病死率40%,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2%;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4例患者MAP维持在40~60mmHg,病死率20%,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两组MAP、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与评估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输液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死亡率为11.89%,对照组死亡率31.25%,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苏液量及其他指标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对确定性手术的前移有利于探寻复苏平衡点,改善预后,可降低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付秀华 《吉林医学》2014,(20):4578-4578
目的:评价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快速液体复苏,给予试验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输液量、死亡率及临床满意度,评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输液量(950±300)ml优于对照组(2600±350)ml;治疗组的死亡率(11.32%)优于对照组(26.67%);治疗组的满意度(98.11%)优于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避免了早期大量液体复苏的危害性,并使组织灌注压维持稳定,有助于缩短恢复时间,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对于该治疗方法所适合的休克类型、血压数值及持续时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观察两组复苏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开始复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维持血液灌注和氧供的同时,减少了对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的干扰,有效降低了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于天瑜 《吉林医学》2013,34(21):4252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02例发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和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观察组),每组5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HCT(红细胞比容)、PT(凝血酶原时间)和死亡率、输液量,还有BE(血气剩余碱)和BL(血清乳酸)。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以及术前输液总量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在平均动脉压(MAP)、HCT以及PT、BE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帮助保持患者血流灌注作用,为进行有效治疗增取更多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产后出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大量输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输液量、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率、动脉压、血红蛋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在治疗产后出血性休克时的疗效明显优于大量输液,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科抢救的2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正压液体复苏组,再将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人分成确定性手术前移组和片延迟手术组(非人为因素),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和附加对抗休克的损伤因子药物治疗组,对患者的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明显优于正压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前移组明显优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损伤因子药物组的术后休克纠正时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安全,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4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n=78)与限制性液体复苏(n=56)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1.5%,死亡率为38.5%,ARDS发生率为25.6%,MODS发生率为3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78.6%,死亡率为21.4%,ARDS发生率为9.0%,MODS发生率为18.9%.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林敏  戴峥嵘  刘方  余小云 《当代医学》2021,27(33):103-106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性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伴休克患者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脓毒症伴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43).两组均予以脓毒症伴休克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指标及治疗前、治疗3 h后炎症指标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补液量较少,ICU住院时间较短,利尿剂用量及升压药用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h后,两组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h后,两组凝血指标水平均明显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伴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优于积极性液体复苏,可缩短ICU住院时间,缓解炎症反应并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117例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常规组,56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平均动脉压(MAP)、急诊液体复苏后手术前测得血气剩余碱(BE)、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MAP、BE、PT及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可明显改善机体组织灌注和供氧,避免使血液过度稀释,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器官衰竭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