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氧驱雾化吸入与持续气道湿化液泵入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ICU气管切开患者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持续气道湿化液泵入,观察组给予氧驱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湿化21 d后,观察组平均痰液量及黏液黏稠度(Ⅲ度)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感染率、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院内感染率、死亡率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ICU转出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驱雾化吸入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持续气道湿化液泵入,可提高ICU转出率,降低院内感染率、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对脑外伤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人工气道护理.观察组护理模式:应用人工鼻、微量泵行湿化液持续泵入及2.5%碳酸氢钠液行气道冲洗.比较分析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痰培养结果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率、痰培养阳性率均降低(P均<0.05).结论 应用人工鼻、微量泵行湿化液持续泵入及2.5%碳酸氢钠液行气道冲洗的人工气道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3.
张花琼  杨建国  余杰 《海南医学》2014,(10):1548-1550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为临床上进一步选择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入住ICU的1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组(81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采用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湿化并发症(痰痂形成、气管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χ2=7.001,P<0.01),实验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2,P<0.01)。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优于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前者可降低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接受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方法与0.45%盐水间断气道内滴注(对照组n=36)对照,观察组(n=43)采用1.25%碳酸氢钠人工气道持续泵入。并检验两种方法治疗后的湿化效果、清醒患者接受程度及人工气道并发导管堵塞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观察组湿化痰液效果满意率达86.05%(P0.05),清醒患者完全接受率为88.89%(P0.01),导管完好率95.30%(P0.01),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25%碳酸氢钠持续泵入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接受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雷胜霞  王薇  毛利平 《吉林医学》2012,33(17):3756-3758
目的:比较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与持续推注湿化法对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推注湿化法,观察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及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对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优于持续推注湿化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陈小红  张霞 《吉林医学》2015,(10):2126-2127
目的:探讨零感氧连接面罩对应用人工气道患者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将安装人工气道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用零感氧连接面罩氧气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氧气表氧气连接雾化器吸入,使用药物相同。比较两组的气道湿化程度、痰液稀释度、肺部感染的例数、血氧饱和度及护士操作护理时数的差别。结果:试验组气道湿化程度、痰液稀释度及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士护理操作时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零感氧连接面罩对于人工气道患者进行雾化吸入能更好地稀释痰液,预防感染,保证用氧,减少工作量,使雾化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呼吸机湿化器和注射器直接气道内间断滴药湿化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人工气道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探索最佳呼吸道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呼吸机湿化器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0例,采用注射器直接气道内间断滴药湿化法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呼吸机湿化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后,气道湿化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其刺激性干咳,气道黏膜出血,排痰不畅,肺部感染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呼吸机湿化器持续气道湿化效果良好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持续雾化吸入和间断湿化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1月入住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减少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气切雾化面罩对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5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气道内定时、定量滴注生理盐水,气管套管口覆盖双层生理盐水纱布;试验组采用气切雾化面罩持续雾化湿化气道。从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2组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气切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痰液湿化良好,无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切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能够较好地保持气道通畅,减少痰痂的形成,减少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减少刺激性咳嗽,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持续人工气道湿化技术在防止气道干燥、结痂引起呼吸困难中的效果。方法: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和性质配制湿化液,应用微量泵调节滴速持续气道内泵入。结果:改用持续人工气道湿化技术后,气道湿化效果好,无一例气道干燥结痂引发呼吸困难的发生。结论:微量泵持续湿化人工气道,使气道持续保持湿化状态,易于痰液稀释和排出,防止了人工气道的干燥结痂而引起的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1.
梁凤兰 《河北医学》2010,16(2):212-214
目的:探讨持续氧雾化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有46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氧雾化湿化组23例。及滴注湿化组23例。结果:氧雾化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感染等的发生率低于滴注湿化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病人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注射液交替精密持续气道湿化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将68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交替用静推泵精密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用静推泵精密持续气道湿化,对比2组的痰液黏稠度、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状况、肺部听诊情况、肺部厌氧菌及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痰液黏稠度73.58%,吸痰次数(76.26±2.53)次,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5.16%,肺部听诊啰音阳性率18.81%,厌氧菌的感染发生率8.04%,真菌感染发生率10.47%,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为(96.38±2.23)%,高于对照组的(92.38±2.18)%(P〈0.05)。结论采用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注射液交替精密持续气道湿化使痰液易抽吸,减少吸痰次数及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情况,改善氧合,有效地减少呼吸道厌氧菌及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应用不同主动气道湿化方法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建立人工气道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2 h的危重患者155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MR410湿化装置,B组采用MR850湿化装置,C组采用AIRVO2呼吸湿化治疗装置。分别测量各组患者72 h后呼吸频率、PaO2、SpO2、心率;采用气道分泌物评分评价痰液黏稠度;记录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诊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呼吸频率、PaO2、SpO2、心率、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R410、MR850湿化装置比较,AIRVO2呼吸湿化治疗装置更适用于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是更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2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60例,以患者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实验组(单号)30例和对照组(双号)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器注入法,湿化液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mL+5%碳酸氢钠50mL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呼吸性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方面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时不断改进,且考虑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是舒适护理在执行当前推行的优质护理中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如何进行气道湿化才能有效预防呼吸道阻塞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将200例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输氧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用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及气管滴药,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发生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呛咳、肺部感染、窒息的比例远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气道湿化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有效地预防呼吸道阻塞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不佳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找出最适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的20 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做气道湿化不足以及气道湿化过度两种情况,再对两组分别再进行分组做对比试验.结果:气道湿化不足患者中:传统组出现痰痂3例、血痂1例、气管堵塞1例;雾化组出现痰痂1例、血痂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低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的1例、刺激性咳嗽1例;正常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2例、刺激性咳嗽2 例、气道粘膜出血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而言,气管切开是保证其呼吸道畅通的关键,而做好气管切开湿化护理又是相当重要的,能确保呼吸道通畅,为脑部提供充足的氧,改善脑外伤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60例应用传统的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和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实验组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值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9.
刘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61-146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浓度氯化钠液配伍盐酸氨溴索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0.45%氯化钠液加盐酸氨溴索,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液加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痰液性状以及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痰液性质改善优于对照组,副作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可提高湿化效果,稀释痰液,减少副作用,优于0.9%氯化钠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起到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氧气雾化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患者给予间断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阻、肺部感染发生率(6.3%、6.3%、3.1%、9.4%)明显少于对照组(25.8%、19.4%、25.8%、3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14.69,19.96,19.13,P〈0.05)。研究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86±10)/min,(18±3)/min vs(109±11)/min,(25±7)/min],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12.1±1.8)kPa,(95.8±4.0)%vs(8.6±3.0)kPa,(91.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7.93、6.28、5.39,P〈0.05)。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气道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效果好,肺部感染少,血氧饱和度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