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丛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I~Ⅱ级,年龄2~75岁上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神经丛刺激仪组(N组),和普通肌间沟组(C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阻滞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N组镇痛良好率94%与C组(82%)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组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神经丛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比普通肌间沟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4.
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菲娅 《海南医学》2008,19(9):64-65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定位的准确性,由于是一种盲探式操作,需患者清醒合作及准确诉说[1]异感,有时强烈异感会给患者留下痛苦的回忆;遇到肥胖、解剖标志不清及不合作患者时,阻滞不全及麻醉失败时有发生,甚至需增加局麻药量或辅助药物而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三种不同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拟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在神经刺激仪电流强度为0.2mA仍有肌肉震颤时注射局麻药,B组在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C组在0.4mA有肌颤时即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观察操作时间(均为同一人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上长于B组和C组,阻滞起效时间C组长于A组和B组,神经阻滞成功事及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电流强度为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最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三种不同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在神经刺激仪电流强度为0.2mA仍有肌肉震颤时注射局麻药,B组在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C组在0.4mA有肌颤时即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观察操作时间(均为同一人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上长于B组和C组,阻滞起效时间C组长于A组和B组,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电流强度为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最合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三种不同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在神经刺激仪电流强度为0.2mA仍有肌肉震颤时注射局麻药,B组在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C组在0.4mA有肌颤时即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观察操作时间(均为同一人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上长于B组和C组,阻滞起效时间C组长于A组和B组,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电流强度为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最合适.  相似文献   

8.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ISBPB)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经神经刺激仪引导ISBPB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提供确切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经神经刺激仪引导ISBPB,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仪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60例,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传统方法(盲探法)即联合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配比(2%利多卡因20ml + 1%罗哌卡因10ml +生理盐水10ml)一致.结果 A组神经阻滞满意度为100%,B组为8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7, P<0.05) A组并发症率为6.6%,B组为23.3%,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联合臂丛阻滞优于传统方式,且不良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夏炳春  陈赐波 《四川医学》2013,(8):1218-121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将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传统寻找异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使用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B组总有效率明显较A组高。结论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锁骨或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为筋膜突破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为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20 min后测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手术开始麻醉效果评价。结果:A组在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上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效果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法同样是具有安全有效,镇痛阻滞完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可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结果Ⅰ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93.3%),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1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在周围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定位操作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30 mL.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麻醉效果(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并且不良反应也低于B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提高臂丛阻滞的成功率,同时探讨一种有相对椎管内麻醉禁忌病人下肢手术的麻醉方法,我们引进了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法。方法:本组共采用病例634例,B·Braun公司Stimuplex神经刺激仪及22G绝缘针,局麻药使用0.3%~0.5%盐酸罗哌卡因和1%~2%盐酸利多卡因。以初始电流1mA在神经定位点穿刺,引出效应肌群颤搐后将刺激电流调小至0.2mA~0.3mA仍有明显肌肉颤搐时注入预定容量的局麻药。结果:634例病人效果优者566例,效果良者61例,优良率99%。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效果确实可靠,对于上肢手术,能提高阻滞成功率和精准度,并非常适合于初学者,有客观的注药指征和效果评价。用于下肢神经阻滞时比传统椎管内麻醉对循环系统影响小,尤其适合于老年、腰椎穿刺有困难、凝血功能相对较差等有腰麻禁忌的患者。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经皮肤电刺激引导定位用于臂丛N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 60例在臂丛N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n=30),Ⅰ组:经皮肤神经刺激定位组;Ⅱ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0.375%罗哌卡因,用量1 mg·kg-1.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 Ⅰ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Ⅱ组.与Ⅱ组相比,Ⅰ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出现不适的患者比例低.结论 经皮神经刺激定位行肌间沟臂丛N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噩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局麻药用0.25%布比卡因。结果:Ⅰ组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有效例数较Ⅱ和Ⅲ组明显高(P〈0.05或P〈0.01)。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Ⅱ组比较P〈0.01。Ⅰ组阻滞成功率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阻滞优的有效例数较多,与Ⅰ组比较P〈0.05。Ⅰ组误刺血管发生率较Ⅱ和Ⅲ组明显低(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极少,是一项安全、可靠及可行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腋路臂丛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 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0%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合剂20 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 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 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与传统异感法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以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收缩反应其中之一出现作为穿刺针正确定位标志;Ⅱ组采用传统找异感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药用0.2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2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Ⅱ组(P(0.05),而并发症低于Ⅱ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且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