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为颈部疾患的影像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30例成人头颈断层标本和25张正常CT、MRI片,在横、矢状断面上分别观测项韧带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和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颈部连续横断面标本上,颈椎棘突至皮肤间,可见项韧带自上而下由窄到宽,再由宽到窄的形态学变化.在断面上测量,项韧带长(132.4±0.13)mm,最大前后径(56.30±0.11)mm,左右径(16.00±0.16)mm,形如尖向前的三角形.CT和MRI片上,CT轴位扫描或增强扫描均可见项韧带影像,而MRI颈椎正中矢状断面快速扫描,项韧带呈底向后的梯形高信号影像.结论 正中矢状断面利于观察项韧带的整体形态学结构,横断面可较好显示其局部结构.项韧带的断层影像解剖为临床诊治项韧带及其周围结构的相关病变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应用肝切除联合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5年57例行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均行肝十二指肠骨骼化清扫,其中联合行左半肝切除11例,右半肝切除7例,尾状叶切除2例,左半肝加部分尾状叶切除3例,右半肝加部分尾状叶切除2例,右前叶切除1例,左内叶切除3例;联合门静脉切除和重建4例,联合肝动脉切除者1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3.6%,围手术期死亡2例。25例(43.8%)行根治性切除(R0),32例(56.2%)行姑息性切除(R1.R2)。根治性切除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6%,12%;姑息性切除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21.8%,0%。结论肝切除联合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血管受浸润不是根治性切除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80例肝硬化病例,较全面地进行肝硬化的CT诊断研究。方法全肝CT平扫后肝硬化组和正常组同时进行肝增强CT扫描,对肝叶径线及其之间的比率进行Standard Test统计对照。结果17例肝硬化的尾叶比正常组增大;32例显示尾叶变小,右叶没有异常变化,右叶左右径线(R2)/尾叶左右径线(C2)比值大于正常组;31例右尾叶没有明显变化,左叶前后径平均值比正常组明显变小;11例肝硬化右叶前后径大于正常组;另外有13例左叶外侧段明显变长伸至左腹壁,左叶增大。结论肝叶比率失调是肝硬变CT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CT影像特征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布-加综合征的CT图像资料。结果病程短于3个月的14例肝脏体积弥漫性肿大,病程大于3个月的病例5例尾状叶增大,其他各叶萎缩;肝实质动态增强出现尾状叶斑片状强化17例,肝门区斑片状强化15例,随时间延迟强化范围逐渐扩大;肝静脉阻塞13例,下腔静脉阻塞5例,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阻塞5例。结论增强扫描能较好的显示布-加综合征患者的阻塞部位及肝内外侧支静脉,对指导布-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门脉高压胃—肾与脾—肾分流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诊断门静脉高压下胃—肾分流(SGRS)、脾—肾分流(SSRS)道形成的价值。方法45例门脉高压患者(男38例,女7例),6例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史,4例有肝性脑病,分别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进行门静脉成像(SCTP)。结果发现胃—肾分流道3例,脾—肾分流道2例。CT表现可见:①平扫:胃底团块状影,脾门、腹膜后蚓状影及连续数个层面脊柱左旁结节状影。②增强扫描:上述影象呈血管样强化,证实为曲张静脉,有时可见腹膜后曲张静脉引流入左肾静脉。③SCTP可立体、直观地显示SGRS、SSRS的形态。结论CT特别是SCTP能较好地显示胃—肾、脾—肾分流道的存在和形态,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各叶容积测量变化结合CT灌注成像(CTPI)评价肝硬化肝功能储备的临床价值。方法肝硬化组40例(Child分级为ChildA级者12例,ChildB级者15例,ChildC级者13例)及正常肝脏组13例均行CT肝各叶容积测量,所有病例均行CTPI。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组与正常肝脏组之间以及组内各叶肝容积值、容积百分比、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容积-血流灌注指数值的差异,并将肝功能分级分数与肝各叶容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容积百分比血流灌注综合指数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A、B、C级肝各叶容积(LV)中,早期左外叶增大最为明显(P<0.01),尾状叶早期增大不明显,晚期明显增大(P<0.01);肝硬化组血流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AI)、门静脉灌注指数(PPI)中,早期(ChildA级)HAP、HPP、TLP明显减低,并伴随着肝硬化分级升高持续减低;HAI晚期明显增高(P<0.05)。单位体表面积肝容积动脉灌注指数(VAPIs),单位体表面积肝容积灌注指数(VPIs)、单位体表面积容积门静脉灌注指数(VPPIs)随着肝功能由ChildA、B、C级逐级减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体表面积肝动脉灌注指数(VAPIs)呈递减趋势,B级后变为显著。以上指标均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容积变化肝左叶、尾状叶体积百分比的改变、肝血流灌注中HPP、TLP、HAI,容积-灌注综合指标VAPIs、VIPs、VPIs的改变评价肝硬化不同分级较为客观,且与临床分级密切相关,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客观的评价肝功能储备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重建方法测量统计成人胰腺的影像形态学数值,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影像资料。方法对168例成人进行64排螺旋CT下平扫加增强扫描后处理数据。统计测量胰腺体积、形态、胰腺与脾脏的关系。所得数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统计处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利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重建后,胰腺形态位置直观。胰腺平均体积(122±25)cm3,胰腺体积与年龄相关,男性组大于女性组(P<0.05)。轮廓光滑106例,分叶54例。胰尾与脾门紧贴者50例,占31.3%;分开者102例,占63.8%;胰尾越过脾门者8例,占5%。结论成人胰腺体积与年龄、性别相关,胰腺萎缩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大于女性。64排螺旋CT可以作为解剖学手段,应用于成人胰腺及周围毗邻的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许杰  王利明 《安徽医药》2015,36(11):1364-1368
目的 评估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布加综合征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其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中,病变累及下腔静脉者(Ⅰ型和Ⅲ型)69例(74.19%),下腔静脉隔膜形成者34例(49.28%);肝静脉受损者(Ⅱ型和Ⅲ型)59例(63.44%),肝静脉隔膜形成者15例(25.42%);另有2例患者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均有隔膜形成。56例(60.22%)患者存在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39例(41.94%),脾脏肿大73例(78.49%),腹水36例(38.71%),肝脏尾状叶增大8例(8.6%),肾静脉血栓形成6例(6.45%)(双侧受累2例,单侧受累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例(男性4例,女性1例)。结论 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布加综合征影像学特征,对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诊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成人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治疗效果,为髁突骨折选择治疗方法的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48例(55侧)经闭合性治疗的成人髁突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包括咬合关系、面部对称性、最大开张口度、开口型、关节功能紊乱症状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32个月。其中,囊内骨折9侧,髁颈部骨折21侧,髁颈下骨折19侧,矢状骨折6侧;6侧无移位,29侧轻度移位,20侧严重移位。43例患者颌间固定,5例弹性颅颌绷带固定。结果48例(55侧)患者中,17例患者(35%)张口受限、开张口型偏斜或关系不佳;仅5例患者(10%)需进一步治疗。影像学显示约30%患者髁突改建,其余患者髁突骨折错位愈合,出现髁突畸形、关节面变平或吸收、下颌支高度降低等表现。结论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预后临床效果总体良好,但难以恢复髁突正常形态;对髁突骨折伴脱位、双侧髁突骨折及骨折后下颌支高度降低超过5mm者建议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肝尾状叶体积较小,位置深在、隐秘,因此肝尾状叶破裂在腹部损伤中较为少见,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我国外伤性肝尾状叶破裂的报导仅30余例,且都为内地地区病例,西藏地区尚未见确切报导.近期,我院成功救治了西藏那曲市第1例的外伤性肝尾状叶破裂的患者,现报导如下,以期能在今后高原地区的腹部重度创伤患者的诊治中提供帮...  相似文献   

11.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越  秦玲 《江西医药》2007,42(3):247-249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分析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及强化程度.结果 6例患者,病灶位于浅叶5例,深浅叶同时受累1例,6个病灶边缘清楚,病灶大小2~3.8 cm,平均CT值46 Hu.结论 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CT显示腮腺浅叶的后部(尾叶)内病灶,边界光整,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2.
吴文娟  王成达 《江苏医药》2012,38(19):2293-2295,2232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布加综合征(BCS)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BCS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CT采用螺旋扫描,平扫后注人造影剂,分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MRI采用平扫(T1及T2压脂序列)、肝脏加速容积采集(LAVA)序列,图像经后处理得出血管图像,对图像质量、血管显示、侧支循环开放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及MRI均可清楚显示肝脏形态变化、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狭窄、侧支循环开放;MRI显示膜性狭窄优于CT.结论 CT及MRI能清楚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正常解剖和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额窦引流系统的CT解剖特征。方法:采用螺旋CT,对15例正常成人头颅骨骼标本行横断位扫描,并在工作站行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钩突的附着部位和类型,其中在30侧钩突中,纸样板12侧,鼻丘气房3侧,中鼻甲7侧,前颅底5侧,分叉3侧;在额隐窝气房26侧中,终末气房15侧,鼻丘气房5侧,前筛气房6侧;额窦内气房28侧,有额气房8侧,眶上气房12侧,额窦中隔气房即M气房8侧。结论:了解额窦引流系统的CT解剖特征,可以为慢性额窦炎术前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肝尾状叶因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不仅是肝叶,更被认为是"副肝".大量研究表明,肝尾状叶形态体积在某些疾病中发生特征性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影像学研究,进一步明确肝内门静脉(PV)与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的关系,探讨在彩超(CDFI)导引下经皮穿刺行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DIPS)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患者30例,利用CDFI、CT、MR进行肝脏二维或三维多切面扫描,并测量RHSIVC长度、被肝实质包绕的RHSIVC长度、以及肝内LPV和RPV距PV分叉部1cm处及PV分叉部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结果三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RHSIVC长度、被肝实质包绕的RHSIVC长度、肝内LPV距PV分叉部1cm处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肝内RPV距PV分叉部1cm处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PV分叉部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FI、CT、MR均能准确显示PV及RHSIVC,RHSIVC起、止层面的横断面平均有56.7%、93.1%的管腔被周围肝实质完全包绕,在CDFI导引下经皮穿刺肝内PV再至RHSIVC行DIPS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超声测量正常成年人和肝病患者的肝尾状叶影像学数据,为临床超声诊断肝尾状叶病变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34例正常成年人肝尾状叶及34例肝病疾患者肝尾状叶进行前瞻性超声测量,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身高、体重指数以及肝疾病肝尾状叶的差异。结果正常成年人肝尾状叶前后径:男性(2.174±0.416)cm、女性(2.010±0.350)cm;左右径:男性(2.899±0.322)cm、女性(2.683±0.306)cm;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肝尾状叶上下径、前后径分别为(5.115±0.583)cm、(2.212±0.367)cm、(4.814±0.570)cm,(2.038±0.384)cm、(4.781±0.914)cm、(1.955±0.460]cm,差异有显著性。过低、正常、超重、肥胖者肝尾状叶各径线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成年人肝尾状叶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均小于肝病病人肝尾状叶的径线,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正常成年人肝尾状叶前后径、左右径男性大于女性,青年人肝尾状叶上下径、前后径大于中年、老年人,成年人肝尾状叶的各径线与体重指数、身高无相关性,肝病病人肝尾状叶的各径线均大于正常成年人。在肝尾状叶超声检测和其疾病诊断时应注意掌握生理性特点和疾病性差异,避免发生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肝尾状癌的手术经验.方法:总结12例左右入路联合手术,成功切除肝尾状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肝尾状叶癌病人成功切除肿瘤,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术中无1例死亡,术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在对肝脏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左右入路联合行肝尾状叶癌切除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吴龙  孙建永  金科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71-1572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显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资料并对图像进行重建,结合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其中13例患者的肝动脉解剖变异。结果:13例(10.83%)变异肝动脉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6例(占5%)肝总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4例(占3.33%)为替代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3例(占2.5%)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结论:MSCTA可以清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可作为上腹部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9.
156例正常成人L5~S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脂肪的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正常成人L5~S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厚度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探寻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利用磁共振(MRI)对156例正常成人进行腰骶段脊柱的矢状位T1WI扫描,选择正中矢状位L5~S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腹侧脂肪最厚处进行测量,所得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56例成人该水平脂肪厚度平均为4.14±1.99mm,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意义,该值与体重呈正相关.结论 L5~S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厚度的正常值范围可为临床诊断相应水平的一些脊柱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健康成人30例颞上沟MRI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祖强  曹卫民 《淮海医药》2013,31(4):305-307
目的通过研究以AC-PC线为扫描基线的活体MR图像,分析大脑颞上沟在MRI断面上的形态特征。方法 3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以大脑AC-PC线为扫描基线,行横断层3 mm薄层及矢状面7 mmMR扫描。在微型计算机上将扫描数据以Dicom3.0格式导入eFilm2.1工作站,利用"3D-Cursor"技术观察颞上沟在连续横断层面上的形态及位置并进行分段。结果在连续薄层MR图像层面上准确识别颞上沟,并得出颞上沟的形态及特征:在矢状面上可以分为水平段及升段,二者之间出现明显的拐点。结论在横断面连续薄层MR图像上准确识别颞上沟,可以为颞上沟区域病灶的定位和外科手术入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