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无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方法1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1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病人,在诱导治疗获得第一次缓解后(CR1)分为自体PBSCT组和继续常规化疗组对照研究.结果自体移植组中5例CR1的AML,2年以上无病生存率(DFS)为 80%;6例CR1的ALL,2年以上DFS为60%,而且自体移植后存活的病人均无生活质量问题.采用常规化疗的病人,5例CR1的AML,2年以上DFS仅为 40%;6例CR1的ALL,2年以上DFS为40%,提示自体移植疗效好于常规化疗.结论对于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中危和低危急性白血病病人,若无HLA相合供体,应首选自体PBSCT作为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无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方法 1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1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病人,在诱导治疗获得第一次缓解后(CR1)分为自体PBSCT组和继续常规化疗组对照研究。结果 自体移植组中5例CR1的AML,2年以上无病生存率(DFS)为80%;6例CR1的ALL,2年以上DFS为60%,而且自体移植后存活的病人均无生活质量问题。采用常规化疗的病人,5例CR1的AML,2年以上DFS仅为40%;6例CR1的ALL,2年以上DFS为40%,提示自体移植疗效好于常规化疗。结论 对于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中危和低危急性白血病病人,若无HLA相合供体,应首选自体PBSCT作为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3.
朱丽丹  孔佩艳  刘红  李杰平  赵艳 《重庆医学》2011,40(36):3703-3704,370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长期存活5年以上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可能影响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结果 5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5年以上长期存活者中,29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其中27例第一疗程诱导化疗即达完全缓解(CR),4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2例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1例第一疗程CR,1例第二疗程CR;2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8例第一疗程CR,3例第二疗程CR,其中6例行allo-HSCT,1例行auto-HSCT。2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应用阿糖胞苷、甲氨蝶呤(MTX)及地塞米松三联鞘内注射治疗后缓解。结论儿童白血病类型、发病年龄、发病时白细胞总数、第一疗程CR等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儿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对难治性白血病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脐血移植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GL) 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2例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1例 ;用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 8例 ,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 ( NHL) 7例 ,AML5例 ,ALL 3例 ,霍奇金病 ( HD) 2例和 CGL 1例。预处理方案 :异基因者采用 BU/CY2 (马利兰 +环磷酰胺 )或其改良方案 ,自体移植者采用 MAC(马法兰 +阿糖胞苷 +环磷酰胺 )、CBV(环磷酰胺 +卡氮芥 +足叶乙甙 )或 BEAC( CBV+阿糖胞苷 )方案。对 8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序贯定期化疗 ,部分淋巴瘤患者移植后行补救性治疗。结果 :2 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移植相关病死率 4.3% ( 1 /2 3例 )。中位随访时间 32 ( 6~ 70 )个月 ,复发 4例 ,1 8例仍长期无病生存。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 ,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坚持定期化疗 ,难治性淋巴瘤移植后补救性治疗 ,可使其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连续收治的≥55岁ALL患者45例。根据患者脏器功能,分别接受CVDP/VDP/VP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的患者接受巩固化疗和维持化疗或随诊观察,有合适供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评估患者CR率,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无疾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累计复发率。结果:45例≥55岁ALL患者占同期470例ALL患者的9.6%,其中B-ALL占88.9%。第1次诱导化疗后27例获得CR,总CR 33例。与55~60岁患者相比,大于60岁患者总CR减低(86.2%vs.50%;P=0.009)。45例患者2年OS率为33.7%,中位OS为12个月(95%CI 6.68~17.32)。55~60岁(P=0.014)、进行巩固治疗(P=0.001)及CR(P=0.002)是独立影响OS的有利因素。33例获得CR的患者中,2年DFS率为39.7%。CVDP诱导化疗方案(P=0.013)及进行巩固治疗(P=0.049)是独立影响DFS的有利因素。结论:中老年ALL患者预后较差,55~60岁、CR、CVDP诱导化疗方案及进行巩固治疗是独立的改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复发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88例白血病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9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9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85例和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6例]allo-HSCT术后CNS的复发率、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结果 288例患者中,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现CNS复发的8例(ALL4例,AML 3例,CML急淋变1例),累计发生率2.78%,中性复发时间160.5 d(95~622 d)。移植前伴有和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病史者,移植后CNS复发率分别为13.04%和1.89%。移植前不伴CNSL的患者中,以ALL移植后CNS复发的风险最高(2.50%),其次为AML(2.47%),而全部66例CML-CP(慢性期)患者中未出现CNS复发。对于移植前不伴CNSL的患者,移植后预防性鞘注化疗与CNS的复发无关。8例CNS复发患者中,存活3例,2年总生存率为50%。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特别是移植前伴CNSL者)allo-HSCT术后CNS的复发并非罕见,且预后欠佳。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不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使AL的治疗获得显著的疗效.但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DFS)比例较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1998年0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06例,现将长期随访存活3年以上25例的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2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6例.预处理方案均为BU/CY,采用以CsA、MMF、ATG加短程MTX常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非亲缘移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结果 12例患者移植后均造血重建,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2例.移植后100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TRM)8.3%(1/12),死于aGVHD、感染;移植后100d至2年内TRM为16.7%(2/12),分别死于cGVHD、感染及白血病复发.其余9例无病生存1~24个月,DFS为75%(9/12).结论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惟一可能治愈白血病的方法,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 8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 :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和生存状况。方法 预处理方案CML采用标准BuCy方案 (马利兰 4mg/kg·d× 4,环磷酰胺 60mg/kg·d× 2 ) ;ALL采用E TBICy方案 (VP 165 0mg/kg× 1,TBI10 0 0~ 110 0cGy ,分 3次完成 ,CTX60mg/kg·d× 2 ) ;AML采用BuACy方案 (马利兰 4mg/kg·d× 2 ,Ara c3 .0g/m2 ·d× 2 ,CTX60mg/kg·d× 2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CsA +MTX +IVIg方案。结果  84例中 47例仍然无病存活 ( 5 4 7% )。移植后 10 0天存活 64人 ( 75 2 % ) ;10 0天内死亡原因分别为 :急性GVHD ,MOF ,CMV间质性肺炎 ,播散性感染 ,早期复发 ,和植入失败 ;移植后 10 0天~ 2年内死亡 16例 ,死亡原因分别为疾病复发、CMV感染和慢性GVHD ,移植后存活超过 2年者中无死亡病例 ,最长生存已 9年。CML61例目前仍无病存活 3 7例 ( 60 6% ) ,AML15例仍无病存活 7例 ( 4 6 6% ) ,ALL8例仍无病存活 3例 ( 3 8% )。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相当部分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病存活 ,其中部分患者获得治愈。本组患者移植后 10 0天内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GVHD ;移植后 10 0天~ 2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SEER(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2010年流行病学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在美国的发病中位年龄为67岁,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我国尚缺乏此类相关统计数据,但由于环境恶化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估计我国老年AML的发病率将高于上述数值,且老年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不足50%~60%,3年总生存(OS)率低于10%。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率高,目前治疗疗效不满意,传统化疗、姑息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药应用等,在过去的20 a间均未取得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的水平,探讨血清二者的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急性白血病(AL)住院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4例,正常人对照组15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VEGF的水平,用化学显色法检测血清TSGF的水平,比较VEGF、TSGF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观察VEGF、TS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ALL组、AML组血清VEGF及TS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②将AL患者根据第一次化疗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未完全缓解(NR)组。AML患者NR组化疗前血清VEGF及TSGF水平明显高于CR组(P〈0.05)。③AL患者血清VEGF与TSGF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263,P〈0.01)。结论①血清VEGF及TSGF水平可作为监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指标。②血清TSGF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指标,血清VEGF水平对AML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③AL患者血清VEGF及TSGF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2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12例。其中24例,AML18例,ALL6例,在积极支持治疗下,按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化疗方案。结果 完全缓解(CR)10例,总CR率为41.7%。AML组CR7例,CR率38.9%。ALL组CR3例,CR率为50%。结论 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应个体化,并进行综合治疗。总体对化疗反应差,缓解率低,生存期短,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3.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长期疗效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白血病的长期疗效和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1999年4月~2007年12月,应用Allo-HSCT治疗各类白血病患者37例,其中第1次完全缓解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各11例,慢性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15例.在37例中,HLA全相合同胞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HLA相合非血缘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7例(骨髓14例,外周血3例);移植预处理包括环磷酰胺(Cy) 全身照射(TBI)±依托泊苷(VP16)方案21例、白消安(Bu) Cy方案11例和氟达拉宾(Flud) 阿糖胞苷(Ara-C) Bu方案5例;异基因移植患者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案为氨甲碟啶(MTX) 环孢素(CSP)±吗替麦考酚酯(MMF).对37例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复发率进行统计,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移植后预期6年总体生存率为(67.6±10.1)%;移植后第100天TRM为(2.7±2.7)%,预期6年总体TRM为(28.6 4±9.9)%;预期6年复发率为(5.34±5.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发生重度GVHD(Ⅱ~Ⅳ度急性GVHD或广泛性慢性GVHD)是影响生存的最重要因素.结论 Allo-HSCT治疗白血病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预防和治疗GVHD对进一步提高Allo-HSCT的长期疗效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糖胞苷(Ara-C)、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方案(CI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初治、难治/复发和老年AML患者中36例采用CIG方案治疗,完成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治疗失败患者则退出观察,有效者继续接受1个疗程治疗。随访分析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评判CIG方案的疗效。结果 CIG组36例中完全缓解(completely remission,CR)20例(55.5%),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9例(25%),未缓解(non remission,NR)7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0.55%。其中第1个疗程达CR者14例,第2个疗程达CR者6例。CIG组中位OS 26个月。结论初治、难治/复发和老年AML患者治疗中,CIG方案是有效且不良反应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 CD34和CDll7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的骨髓细胞进行CD34和CD117抗原检测,并比较CD34、CD117和CD34/CD117共表达在AL患儿表达的差异及与诱导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CD34在ALL和AML患儿中均有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17、CD34/CD117在AML患儿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ALL患儿(P<0.05).AL患儿中CD34+组肝脾、淋巴结肿大及首轮诱导化疗缓解(CR)率与CD3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CD117+组CR率明显低于CD34-/CD117-组(P<0.05).ALL中回族患儿CD117表达率高于汉族患儿(x2=43.391,P=0.000).CDll7+及CD34+/CD117+组血小板(PLT)水平分别较阴性组低(P<0.05).在AML患儿中CD34+组PLT水平较CD34-组低(P<0.05),CD117+、CD34+/CD117+组肝脾肿大分别较阴性组多见(P<0.05).AML患儿中CD34、CD117、CD34/CD117在汉族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回族(P<0.05).结论 CD34抗原表达是儿童AL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特征上主要表现为髓外浸润.CD117、CD34/CD117可作为AL患者MICM诊断分型的髓系免疫学依据.CD34/CD117有助于AML的诊断.CD34、CD34/CD117的表达可作为预测AL诱导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Li QH  DU X  Huang ZL  Luo CW  Zhong LY  Lin W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195-1197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成人高危或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方法研究组用吡柔比星+阿糖胞苷方案(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或吡柔比星+阿糖胞苷+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双表型AL],对照组用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或米托蒽醌+阿糖胞苷+长春新碱+泼尼松(ALL成双表型AL)方案分别治疗高危或难治复发AL各40例。除1对为有高危因素的初治病例外,其余39对均为难治或高危复治病例。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完全缓解率47.5%比45.0%(P>0.05);部分缓解率25%比20%(P>0.05);总缓解率72.5%比65.0%(P>0.05)。但研究组完全缓解持续时间长(528d比463d,P<0.05)。研究组骨髓抑制较对照组明显、感染发生率高(P<0.05)、血小板恢复时间较长(P<0.05)。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高危或难治复发AL疗效较好,但骨髓抑制明显,感染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CHFR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ong H  Liu WL  Zhou JF  Xu HZ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6):1085-1088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早期稽查点CHFR基因的。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 60细胞的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65例初治(45例)及复发(20例)的AL患者进行CHFR基因mRNA水平的检测,对其中32例AL患者,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HFR蛋白表达水平。8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1)CHFR蛋白表达水平与S期细胞所占比例相关。(2) 60 .0% ( 27 /45 )的AL患者CHFR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40. 6% ( 13 /32)的AL患者CHFR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相。( 3 )复发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的CHFR蛋白中位表达水平(0 .71)明显高于初治组(0 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54,P=0. 017)。(4)CHFR的蛋白或mRNA高表达患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0. 2%, 42 .4% )明显低于CHFR蛋白或mRNA低表达患者(分别为88. 6%, 85. 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 )。结论 在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HFR基因高表达是一个耐药标志,是影响患者对化疗敏感性的因素,其低表达可能是AL患者对化疗敏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 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uto-PBSCT) on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and soli d tumors. Methods Fifty-on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auto-PBSCT study, in which several p otentially important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including the optimal time for stem cell co llection, the dose of stem cell reinfusion, the time of hematopoietic reconsti tution, the 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complication s related to transplantation, and maintenance chemotherapy after auto-PBSCT. Results After APBSCT, 3-year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NHL were 83.3%; those of AM L were 74.7%; those of MM were 37.9% and 19%; those of ALL were 40% and 0% res pectively.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was greatly promoted by granulocyte col 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The mean time for patients’ neutrophil to reco ver up to &gt;0.5×10(9) /L after APBSCT was 11.14 days in the group of the patien ts receiving G-CSF in contrast to 17.6 days in the group receiving no G-CS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transplantation were fever, liver dysfunction and hypokalaemia, which were curable. No death was due to transplantation related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Comparing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auto-PBSCT i s a very important therapeutic option tha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 is in th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and solid tumors, especially in the patien ts with AML and NH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