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在诊断宫颈鳞癌分级中的价值,及其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宫颈癌鳞癌患者的DKI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低分化宫颈鳞癌组(n=22)和高中分化宫颈鳞癌组(n=14),分别测量各组肿瘤实质区平均扩散峰度(MK)值、平均扩散系数(MD)值及各项异性分数(FA)值。应用化学发光法(CLIA)测定血清SCC-Ag浓度。对比低分化与高中分化宫颈鳞癌组间DKI各参数值及SCCAg表达水平的差异,评价其诊断阈值及效能,并分析各参数与SCC-Ag的相关性。结果低分化宫颈鳞癌组MK值、FA值、SCC-Ag水平高于高中分化宫颈鳞癌组(P0.05),MD值低于高中分化宫颈鳞癌组(P0.05),诊断阈值分别为0.89、0.13、3.81 ng/ml和1.00×10~(-3)mm~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726、0.795、0.769;MK值与SCC-Ag呈正相关(r=0.525,P0.05),MD值与SCC-Ag呈负相关(r=-0.658,P0.01),FA值与SCC-Ag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DKI有助于鉴别低分化与高中分化宫颈鳞癌,其参数MK、MD值与SCC-Ag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评价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PT)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在诊断宫颈鳞癌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宫颈癌鳞癌[高分化组(11例)、中分化组(16例)、低分化组(9例)]患者的APT、DKI影像资料,测量宫颈鳞癌组织的不对称性磁化转移率(MTRasym)、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值。比较各组宫颈鳞癌MTRasym、MK、MD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各参数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位观察者测得各参数值的一致性高(均ICC>0.75,均P<0.01)。MTRasym、MK、MD值在高、中、低分化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组间比较,各参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鉴别高、中分化宫颈鳞癌中,MTRasym、MK及MD值的诊断阈值分别为2.97、 0.86和1.03×10-3mm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2、0.83;在鉴别中、低分化宫颈鳞癌中,MTRasym、MK及MD值的诊断阈值分别为3.05、 0.90和0.96×10-3mm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82、0.78;MK值、MTRasym值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78,0.69,P<0.01),MD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68,P<0.01)。 结论 APT和DKI参数中的MTRasym、MK、MD值均有助于诊断宫颈鳞癌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PT)及扩散峰度成像(DKI)鉴别不同病理级别宫颈鳞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宫颈鳞癌[高分化组(n=11)、中分化组(n=16)、低分化组(n=9)]患者APT、DKI等资料,分别于非对称性磁化转移率(MTRasym)、平均峰度系数(MK)、平均扩散系数(MD)伪彩图上测量宫颈鳞癌组织的MTRasym、MK及MD值,并比较各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鉴别不同病理级别宫颈鳞癌的效能,观察各参数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MTRasym、MK、M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82、15.21、15.35,P均<0.01)。MTRasym值鉴别高、中分化及中、低分化宫颈鳞癌的诊断效能均最佳(AUC=0.85,0.90,P均<0.01),分别优于MD(AUC=0.83、0.78,P均<0.01)和MK(AUC=0.82、0.82,P均<0.01)。MK值、MTRasym值与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r=0.78、0.69,P均<0.01),MD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68,P<0.01)。结论 APT和DKI参数均有助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相比DKI,APT的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比较DWI、IVIM和DKI在宫颈癌中的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30例宫颈正常患者(正常宫颈组)的DWI、IVIM、DKI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DWI、IVIM、DKI的参数值,比较宫颈癌组和正常宫颈组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诊断阈值及效能。结果:与正常宫颈组相比较,宫颈癌组的ADC、D、MD值下降,而D*、f、MK值上升,各参数值均有统计学意义;D值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结论:DWI、IVIM和DKI可以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DWI模型(高斯分布与非高斯分布)对胰腺低分化导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2例经手术证实的低分化胰腺导管细胞癌患者,术前均行MRI多b值DWI功能成像(1.5T:b值=0、50、100、150、200、500、800、1000、1500、2000 s/mm2),并对不同DWI模型(IVIM、DKI及常规DWI)进行后处理得到相应的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slow)、快速表观扩散系数(ADCfast)、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f值)、平均扩散值(MD值)、平均峰度值(MK值)、常规ADC值(ADCstandard)及常规曲线下面积(AUC值)。采用ANOVA方差分析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受试者曲线(ROC)来评价不同DWI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灶组织ADCstandard、ADCfast、f值低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而MD值高于周围正常组织。ADCstandard、MD、ADCfast及f值的AUC值分别为0.705、0.665、0.648、0.614。通过回归分析得到ADCstandard与MD值整合后的ROC曲线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值约0.754)。结论ADCstandard、ADCfast、f值及MK值均可分辨低分化胰腺导管细胞癌的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磁共振DWI高斯分布模型与非高斯分布模型联合可以较好地区别肿瘤与非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1 mapping成像在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0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和30例宫颈正常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资料,宫颈癌患者中鳞癌56例,腺癌14例,按照病理分化程度分为中高分化组(49例)和低分化组(21例)。患者均于治疗前行常规MRI、DWI检查,采用Look-Locker序列分别于增强前及增强后5min采集T1 mapping图像,测量肿瘤和正常宫颈的增强前T1弛豫时间(T1pre)、增强后T1弛豫时间(T1post)和ADC值。对比T1pre、T1post和ADC值在肿瘤与正常宫颈、鳞癌与腺癌、中高分化与低分化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结果:肿瘤和正常宫颈的T1pre、T1post、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鳞癌和腺癌的T1pre、T1post、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高分化组的T1post低于低分化组(P<0.001),中高分化组的ADC值高于低分化组(P=0.002),中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T1pre没有统计学差异(P=0.636),T1post和ADC值鉴别中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0.736。结论:增强T1 mapping成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宫颈癌的组织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扩散峰度成像(DKI)模型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乳腺肿块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包括常规平扫、传统DWI、DK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扫描。通过传统DWI单指数模型获得病灶的ADC值,通过DKI模型获得病灶的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系数(M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间ADC、MK、MD值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ADC、MK和MD值对乳腺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并采用χ2检验比较MK、MD、MK联合M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与ADC值的AUC间的差异。结果 78例共87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29个,恶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的ADC和MD值明显低于良性病灶(P均<0.001),MK值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01)。良性及恶性病灶的MD值均高于其ADC值(P均<0.001)。以ADC值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21%、89.66%、87.36%;MK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4.48%、96.55%、88.51%;MD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2.76%、93.10%、89.66%。MK值的AUC及MK联合MD值的AUC均为0.94(P<0.05),且均高于ADC值的AUC(χ2=5.90,P=0.02),而MD与ADC值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结论 相对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DKI模型更有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对比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鉴别宫颈鳞癌与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癌分化程度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46例待检查者(包括9名正常人和37例病理证实的宫颈癌鳞癌患者)进行盆腔MRI常规及IVIM序列扫描,根据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不同,将宫颈癌患者分为低、中、高分化3组(分别为8人、20人、9人),在磁共振检查前每例患者均未采取过任何治疗措施。结果 (1)相较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鳞癌的D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降低而D~*值、f值升高,且各参数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具有最佳诊断效能。(2)宫颈鳞癌分化程度越低,D值、ADC值越小,D~*值、f值越大。不同分化程度宫颈癌两两对比,ADC值、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鉴别中、高分化宫颈鳞癌时,ADC值具有最佳诊断效能,鉴别低、中分化时,D值均具有最佳诊断效能;f值在鉴别高分化、低分化宫颈鳞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M与DWI能够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组织,IVIM在鉴别不同分化程度宫颈鳞癌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诊断宫颈鳞癌与腺癌及其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宫颈癌 患者的DKI和IVIM资料,测量宫颈癌组织的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慢速扩散系数(D)、快速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值。分别比较宫颈鳞癌组和腺癌组及不同分级亚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各参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鳞癌组MK值高于腺癌组,MD、D、D*和f值低于腺癌组(P均<0.05)。2组MK、MD和D值在不同分级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腺癌组中 f值在不同分级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K值鉴别诊断宫颈鳞癌与腺癌及不同病理分级的AUC最高;除D*外,其余参数与宫颈鳞癌和腺癌病理分级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 与IVIM相比,DKI可更有效地诊断宫颈鳞癌与腺癌,并评估其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定量参数反映直肠癌组织学特性的优劣。方法:20例直肠癌患者及23例健康志愿者经过3.0T磁共振DKI扫描。扫描参数:采用5个b值(b=0、500、1 000、1 500、2 0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场同时取X、Y和Z轴3个方向。健康组与直肠癌组定量参数[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MD)、平均表峰度系数(mean kurtosis,MK)、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结果:健康组MD、MK及ADC均值分别为1.37×10-3 mm2/s、0.96±0.11、(0.76±0.12)×10-3 mm2/s,直肠癌组MD、MK及ADC均值分别为(1.10±0.12)×10-3 mm2/s、1.22±0.16、(0.60±0.0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直肠癌的MD值具有最大的AUC(0.928),MK值的AUC(0.909)居中,ADC值的AUC最小(0.907)。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支持DKI能反映直肠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其定量参数MD和MK比ADC对直肠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定量分级诊断及早期检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价值。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新西兰大白兔,构建不同等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采用3.0 T磁共振、关节表面柔线圈,进行肝脏扩散峰度成像(b=0、400、800 s/mm2)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获取MD值、MK值和ADC值,对所有肝脏标本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不同等级与磁共振参数的相关性。采用ROC明确各磁共振参数诊断不同等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能。采用比较ROC分析不同模型参数在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价值。结果ADC值和MD值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级程度呈负相关(ρ=-0.52,-0.904;P<0.05)。MK值与疾病等级程度呈正相关(ρ=0.761;P<0.05)。MD值和MK值在临界组和NAS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729±0.114比1.458±0.240μm^2/ms;MK:1.096±0.079比1.237±0.180;P<0.05)。MD值和MK值诊断NAS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5和0.905,且均优于ADC值(AUC=0.727)(P<0.05)。结论扩散峰度成像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行分级诊断,且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价值优于传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早期评估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新辅助化疗疗效。 材料与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9例局部中晚期(III-IVa)鼻咽癌初诊患者,于化疗前、开始化疗后第4天、化疗后第1周期末和化疗后第2周期末行包括DKI和DWI的MRI扫描。选取咽后和颈部最短径大于15 mm的转移性淋巴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软件测定DKI参数(MD和MK)和DWI参数(ADC),用RECIST 1.1标准评估新辅助化疗2周期末淋巴结治疗疗效,比较不同疗效组间的DKI及DWI参数差异。 结果:共38枚转移性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的化疗后第4天、化疗后第1周期末的多个DKI参数MD值(包括MD4、MD21、ΔMD4和?MD2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的ADC值差异时发现:无效组化疗后第4天的ADC值显著低于有效组(P = 0.02)。MD4和ADC4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5和0.73。 结论:DKI在预测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或优于传统的DWI技术,本初步结论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扩散峰度成像(DKI)对三阴性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64例,三阴性组46例,非三阴性组118例,所有患者均行DWI、IVIM及DK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和平均扩散峰度值(MK)、平均扩散率(MD);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DWI、IVIM和DKI诸参数的差异,绘制ROC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三阴性组的MK值小于非三阴性组(P=0.02),呈低度负相关(r=-0.212,P=0.006);而三阴性组的ADC、D、f值及MD值高于非三阴性组(P<0.05),呈低度正相关(r=0.178~0.449,P<0.05)。当ADC≥1.11×10-3mm2/s、D≥0.72×10-3mm2/s、f≥33.3%、MD≥2.13×10-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鉴别肺癌组织学类型的价值。方法对58例高度怀疑肺癌患者(男39例,女19例)行胸部DWI检查,b值选择为50和1000s/mm2,计算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测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ADC值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评价ADC值鉴别肺癌组织学类型的能力。结果小细胞肺癌的平均ADC值为(1.02±0.24)×10-3 mm2/s;非小细胞肺癌的平均ADC值为(1.03±0.24)×10-3 mm2/s,其中腺癌、鳞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4)×10-3 mm2/s、(0.89±0.09)×10-3 mm2/s。腺癌的平均ADC值显著高于鳞癌(P<0.00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0.04。结论腺癌的平均ADC值显著高于鳞癌;ADC值有助于鉴别肺腺癌和鳞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鳞癌63例、腺癌30例、腺鳞癌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的DWI资料,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较各组ADC值的差异。分析宫颈癌ADC值与病理学参数Ki-67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3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腺癌和21例宫颈腺鳞癌患者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1±0.112)×10-3 mm2/s、(0.846±0.18)×10-3 mm2/s和(0.796±0.124)×10-3 mm2/s,三组之间及两两比较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6)。12例宫颈黏液型腺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014±0.123)×10-3 mm2/s;18例非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0.734±0.11)×10-3 mm2/s,两者之间及两者与宫颈鳞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4例宫颈癌患者的ADC值与病理学参数Ki-67指数仅呈弱的负相关(r=-0.232,P=0.013)。结论:DWI有助于宫颈癌部分组织学类型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加权成像参数与ADC值在直肠腺癌分化程度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直肠腺癌患者的影像和病理资料。测量肿瘤的IVIM参数(D、D*、f)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各参数的差异,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各参数与直肠癌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直肠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ADC值和D值显著性降低(P值分别为0.032和0.000),f值显著性增高(P=0.025)。D值鉴别高/中分化与低分化直肠癌的AUC最高,以2.465×10~(-3)mm~2/s为阈值鉴别低分化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79.6%。D值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呈中度相关,ADC值、f值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呈弱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41、0.249和0.246 (P均0.05)。结论 IVIM参数与ADC值对鉴别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腺癌均有较大的价值,D值的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单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和弥散峰度成像(DKI)模型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乳腺病变的202例患者(215个病灶)采集乳腺DWI,b值取0、30、50、80、120、160、200、500、1000、1500及2000 s/mm^(2)。采用单指数模型、IVIM模型、DKI模型分析原始数据,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IVIM参数灌注分数(IVIM-FP)、真实弥散系数(IVIM-D)及灌注相关弥散系数(IVIM-DP)和DKI参数平均峰度(DKI-K)及平均弥散率(DKI-D)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参数,并建立联合模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单一及联合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良性组54例(63个病灶),恶性组148例(152个病灶),组间ADC、IVIM-D、DKI-K和DKI-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IVIM-FP及IVIM-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DKI-K联合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联合参数。ADC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最高,敏感度91.45%,特异度82.54%、准确率88.84%;其AUC 0.92,高于DKI-K及IVIM-DP(Z=4.72、6.78,P均<0.01),与IVIM-D、DKI-D、ADC+DKI-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1.34、1.11,P=0.52、0.18、0.27)。结论DWI单指数模型、IVIM及DKI模型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较高价值;DWI单一参数中,ADC诊断效能最佳,与联合参数模型相当。  相似文献   

18.
探讨T2 mapping成像鉴别宫颈癌类型、分化程度及预测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 对57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行常规MR、DWI和T2 mapping检查,测量肿瘤和正常子宫肌层的T2值和ADC值。对比测量参数在肿瘤与正常子宫肌层、鳞癌与腺癌、中高分化与低分化、LVSI阳性与LVSI阴性之间的差别,绘制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宫颈癌肿瘤与正常子宫肌层之间T2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鳞癌与腺癌之间T2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分化组T2值和ADC值均低于中高分化组(P均<0.05),LVSI阳性组T2值明显低于LVSI阴性组(P=0.002)。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5)。T2值、ADC值鉴别高中分化与低分化宫颈癌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709、0.747,T2值预测宫颈癌LVSI的AUC为0.856。结论 T2 mapping成像可用于诊断宫颈癌和病理分级,预测宫颈癌LVSI状态优于ADC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T2 mapping评估直肠腺癌预后相关因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直肠腺癌患者,术前均接受盆腔高分辨T2W、弥散加权成像(DWI)及T2 mapping扫描,比较不同病理分化、T分期、N分期、CRM及EMVI状态肿瘤T2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T2值及ADC评估直肠腺癌预后相关因素的效能。结果83例中,15例黏液腺癌,68例普通腺癌。68例普通腺癌中,51例中分化腺癌,17例中-低分化腺癌;28例早期(pT1~2期),40例晚期(pT3~4期);46例pN0期,22例pN1~2期;15例CRM阳性,53例CRM阴性;12例EMVI阳性,56例EMVI阴性。直肠黏液腺癌的T2值[(184.59±47.79)ms]及ADC[(1.75±0.27)×10^(-3) mm^(2)/s]均高于普通腺癌[(96.85±17.86)ms、(0.99±0.12)×10^(-3) mm^(2)/s,t=-3.655、-5.562,P=0.034、0.011]。直肠普通腺癌中,不同N分期病灶的T2值、CRM阴性与阳性病灶间T2值及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T2值及AD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2值及ADC鉴别直肠黏液腺癌与普通腺癌的AUC分别为0.984及0.994,T2值评估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06;T2值及ADC评估CRM的AUC分别为0.751及0.647。结论T2 mapping有助于评估包括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CRM在内的直肠腺癌预后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对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急性期脑组织损伤后微观结构变化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CO中毒急性期患者及18名健康志愿者行磁共振常规轴位T1WI、T2WI、T2WI-tirm、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DKI序列扫描。分析DWI结果相关的临床影响因素,并将病例组依据DWI扫描图像中有无病灶检出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比较两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部位参数值的组间差异,同时将均存在差异部位的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值与DWI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早期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得分减低是DWI扫描结果出现阳性的影响因素;(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MD值减低区位于双侧苍白球、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白质、胼胝体膝部;MK值升高区位于双侧苍白球、丘脑、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白质;其中阴、阳性两组患者苍白球同时存在MD值减低、MK值升高,丘脑同时存在MK值升高;此外,阳性组苍白球区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减低;(3)病例组MD值减低、MK值升高分别与DWI的ADC值减低相关性良好。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I技术可以反映CO中毒急性期患者脑组织损伤后的微结构改变,有利于从微观水平更好地理解CO中毒急性期患者脑损害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