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科研究》2005,23(1):104-107
Muller细胞是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认为其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有支持和营养作用外,目前的研究表明Muller细胞在视网膜神经递质的调节、视网膜中钾离子的调节、视网膜中pH值的调节以及对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Muller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视网膜病理状态下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Muellerx细胞原代培养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条件化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使用Con A活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化培养基,分别培养人、大鼠、小鼠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用该方法原代培养不同种类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90%以上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S-100蛋白染色阳性。结论: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条件化原代培养是一种可靠的、快速获得不同种类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认为其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有支持和营养作用外,目前的研究表明Müller细胞在视网膜神经递质的调节、视网膜中钾离子的调节、视网膜中pH值的调节以及对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Müller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视网膜病理状态下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恒温摇动法纯化培养大鼠视网膜Mǖller细胞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纯化Mueller细胞的技术方法。方法 将原代培养后的混合性视网膜细胞固定在一个摇床平台上,保持在37℃,摇床转速调整到使培养液不生成泡沫的速度,过夜(18-24h)摇动后,将培养液上清弃去,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鉴定原代和摇动法得到的Mueller细胞的纯度。结果 原代培养的视网膜细胞有大量神经元和Mueller细胞混杂,摇动过程使得附着于Mueller细胞上的神经元细胞脱落,Mueller细胞的纯度通过GFAP确定可达95%以上。结论 恒温摇床摇动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纯化视网膜Mueller细胞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作用下增殖活性的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对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BREC)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
方法
培养新生大鼠Müller细胞和BREC,两类细胞均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鉴定。将培养的BREC分4组观察:第1组未添加任何细胞上清液;第2组添加正常Müller细胞上清液;第3组添加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作用后的Müller细胞上清液;第
4组无细胞组,为空白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组细胞上清液中紧密连接蛋白的含量,比较其变化。
结果
添加正常Müller细胞上清液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最多,未添加任何细胞上清液组次之,添加AGEs作用后的Müller细胞上清液组更少。
结论
AGEs能促进Müller细胞异常增殖、抑制BREC表达紧密连接蛋白。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8-30)  相似文献   

6.
破坏网Mueller细胞对眼免疫赦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广华  李志杰 《眼科新进展》1999,19(2):78-80,I000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Muller细胞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苟琳 《眼科研究》2003,21(2):217-220
视网膜Muller细胞是视网膜内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它贯穿整个视网膜,包绕与联系视网膜上的各类神经细胞,从而与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多种功能的交互作用。Muller细胞不仅起着支持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还包括维持细胞外离子的稳定及参与谷氨酸盐循环,突触传递等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Muller细胞还参与多种病理和生理过程,并且在视网膜的各种疾病中都发现伴有Muller细胞的神经胶质增生反应。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作了描述和分析,并对在各种病理状态下Muller细胞发生的改变和目前对Muller细胞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RD)复位后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探讨RD后视功损害的机制。方法14只成年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1只,RD阳性对照组1只,实验组12只分为4组,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RD模型,后分别观察1周、2周、3周、4周,观察期满取眼球进行组织切片。采用TUNEL法和细胞计数的方法进行细胞凋亡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标记基本为阴性。脱离的视网膜在内、外核层发现凋亡标记阳性细胞。在复位的视网膜上观察到凋亡标记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内、外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并随着复位时间而变化(P<0.01)(凋亡细胞计数:1周10.50±3.41,2周6.90±2.42,3周5.50±2.07,4周1.78±1.56)。细胞计数显示实验组除观察4周组外,凋亡细胞数与正常视网膜和脱离时的视网膜分别相比,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RD复位后的视网膜细胞有细胞凋亡的发生,是视网膜功能恢复不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神经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神经的移植及再生问题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近年来开展的视网膜移植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综合阐述了最近在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及感光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些就成为眼底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作为脑组织的延伸,存在大量神经干细胞,在内外源性因子机制及各基因调节机制作用下,增殖分化为视网膜各型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应用无血清培养及单细胞克隆技术可分离培养出特异性表达nestin的视网膜干细胞。由于视网膜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分化潜能,有望用于退行性神经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老年黄斑变性、晚期青光眼等的细胞替代治疗或药物、基因治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家族的表达在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大白鼠30只(60只眼),升高眼压至100mmHg 1小时,恢复眼压后,于0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通过半定量RT—PCR法,检测视网膜Bcl—2及Bax mRNA的动态变化。同时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层进行常规服染色切片,观察细胞丢失情况。结果:Bax基因在眼压恢复0小时即开始增强表达,8小时后有显著性(P<0.05),24小时后达到高峰(P<0.01),48小时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P<0.01)。而Bcl—2基因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视网膜节细胞及内颗粒层细胞在48小时后明显减少。结论:Bax基因参与了青光眼眼压升高及恢复过程中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调控。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几年有许多相关文献发表,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内皮细胞、周细胞、神经细胞三大研究方面。细胞凋亡的研究为从根本上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上丘提取促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一声  蒋幼芹 《眼科研究》1999,17(6):420-422
目的 观察上丘提取液(SCE)能否促进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存活和生长。方法 12只生后2~3天SD大鼠视网膜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后,接种于覆有鼠尾胶原的96孔增养板(75ul/孔,约1×10^5细胞/孔)。分为1,3,5天培养组,每一培养时期又分为对照组和SCE组。分别用MTT微量自动比色法测量存活OD值。结果 培养在鼠尾胶原上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生长良好。培养1,3天时,SCE组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质体法及电穿孔法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可行性和区别。方法:体外培养出生后7~10d的SD大鼠视网膜Muelle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95%以上为视网膜Mueller细胞。分别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的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法将质粒PEGFP—N1转染视网膜Mueller细胞,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后1,2,3,4d的转染效率,并持续观察至转染后14d,比较两者基因表达持续时间。结果: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后id,两组均可见少量细胞表达EGFP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2d,两者转染效率均达到最大,并且电穿孔法介导质粒PEGFP—N1转染Mueller细胞效率约为31.0%±2.8%,较脂质体法转染效率(10.5%±2.4%)更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两者转染效率均逐渐降低。电穿孔转染后的PEGFP—N1可在视网膜Mueller细胞内持续表达近14d,而脂质体转染后仅能表达约7d。结论:脂质体法和电穿孔法均适用于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基因转染,但电穿孔法效率更高,表达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5.
16.
经巩膜外路至视网膜下腔移植视网膜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ang SB  Luo Y  Li JQ  Bai NY  Yang B  Wang Z  Zheng HL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0):610-615
探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移植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6只昆明鼠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8只鼠。于手术显微镜下,用特殊显微注射器穿过巩膜、脉络膜,在A组昆明鼠的视网膜下腔注入视网膜混合细胞,在B组昆明鼠的视网膜下腔注入纯光感受器细胞。于移植术后30、90及180 d摘除实验眼,于光镜下观察移植细胞在视网膜下腔生长的情况。结果大多数标本(13/15)HE染色显示视网膜细胞准确移植在受体眼的视网膜下腔,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受体视网膜破坏;且移植到受体视网膜下腔的细胞在术后180 d仍存活。仅少数(2/15)标本可见受体视网膜结构破坏。移植的视网膜混合细胞均形成“玫瑰花”样结构,而移植的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则在视网膜下腔形成整齐的细胞层。结论经巩膜外路至视网膜下腔的显微注射法是较为理想的视网膜下腔注射给药和视网膜细胞移植方式。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移植后的生长状况和功能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的视网膜组织结构,为临床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晓东  张皙  杨桦  黄璐璐  俞彰 《眼科研究》2001,19(4):326-329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以探讨视功能恢复障碍的机制。方法 12只灰兔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透明酸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1,2,3,4周的视网膜。结果 视网膜复位早期光感受器外节段缺失、断裂。内节、视细胞核、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均可见胞浆水肿,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复位3周后,视网膜细胞结构基本正常,但仍有部分外节变短,神经纤维空洞存在。结论 视网膜复位后不仅光感受器,而且视网膜其他细胞和神经纤维均有不可逆的改变,这些改变导致视功能恢复不良。  相似文献   

18.
生长因子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青光眼的主要损伤细胞,RGCs的死亡常导致视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新近研究的某些生长因子能促进RGCs的存活和轴突再生。本文着重介绍了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蛋白-3(NT-3)、NT-4/5、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及靶源性生长因子等对RGCs的作用,为RGCs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细胞凋亡与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特殊死亡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学及生化特征;细胞凋亡与细胞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同时也与疾病过程有关细胞凋亡的发生既需要多种基因共同协调又需要多种信号传递系统。本文总结了凋亡的概念形成,形态特征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组织中来源于髓系祖细胞并具有免疫活性的一类细胞.正常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对周围环境起免疫监视作用;组织发生病变时,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免疫与炎症反应,一方面可对病变组织起保护与修复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加重组织的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神经病理学特征之一,提示其在病变中发挥重要功能.本文就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用及其活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