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凯里县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31万,全县为山区。1958年以来为省疟疾现场防治应用研究的试点县。灭疟前的1957年,发病率为944/万,原虫率为1120/万,脾肿率为2870/万,是一个以间日疟为主,同时存在恶性疟和三日疟的高疟区,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1958年开始灭疟以来,1961、1965和1982年发病率分别降为5/万、1/万和0.06/万,原虫率分别降为5.4/万、3/万和零,有力地保护了人民健康,促进了  相似文献   

2.
凯里、麻江、黄平、镇远、天柱、施秉、锦屏、台江、剑河、岑巩、三穗等十一县(市)(以下简称十一县、市),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不稳定性间日疟区。经过解放后三十余年的防治,发病率从1955年的1235.20/万下降到1989年的0.029/万,疟防工作进入了灭疟后期监测阶段。近十年来疟情呈现持续稳定的低发态势,年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并有多种疟原虫混合流行的高疟区50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统计、分析该县1957-2007年疟疾防治及媒介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县疟疾发病率由1957年的186.29/万到2007年控制在1/10万以下,由多种疟原虫种类控制为单一的间日疟,疟疾病人由原来广泛存在控制到目前以单个病人分散存在为主.结论 该县疟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达到卫生部基本控制疟疾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解放初期,广西靖西县疟疾流行严重,1958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50.39/万(7813/301201),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高中度疟区,经疟疾控制前期、疾病控制期、灭疟后期三个阶段,采取落实病人根治、防蚊灭蚊、发热病人血检、病灶点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三日疟已经绝迹,90年代以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1994-2001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防治效果显,有效控制了疟疾传播流行。2001年11月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总结防治监测工作经验,巩固发展基本消灭疟疾成果,进一步加强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监测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严防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疟疾防治后期(发病率5/万以下)如何做好管理与监测工作,以及进一步净化疟区,是当前灭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课题。1982~1986年,我们进行此项研究。一、概况:实验区28428.46平方公里,11个县,44,223个村屯,6,153,375人,少数民族占22%。分别在以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6.
广西30个市县消除疟疾措施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疟疾流行规律,探讨防治措施与方法,控制疟疾流行,进一步消除疟疾。方法在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灭疟网的基础上,以自然村屯为单位,划分疟区,分类防治。全面防治阶段,按上年疟史率的高低分类防治,采取“三根治、一预防和两喷洒”的综合性措施;基本消灭疟疾阶段,采取血检发热病人为主(县为单位年血栓率10%以上)和重点村屯居民血栓以及血清学监测的“查源拔灶”措施;消除疟疾阶段,以“四热病人”血栓为主(县为单位年血栓率5%以上)和加强血清学的横向监测,进一步肃清残存传染源。结果发病率从1954年228.7/万降至1993年为零;居民血检原虫率从1951~1957年18.74%,降至1980年2.73%及1990年为零。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80年8.21%降至1993年均为零。30个市县考核达标至今已有7~15年来发现当地疟疾病例;儿童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为0.05%。结论研究的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科学有效,灭疟指标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评价原为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区的中国和越南边境县1952-2010年疟疾防治效果,为国际边界县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原为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区,1953年疟疾患者达31 200例,人群发病率为19 074.87/10万,并有恶性疟(PM)、间日疟(PV)和三日疟(PF)流行。60年代下降为909.64/10万,70年代为424.54/10万,80年代为88.48/10万,90年代为1.44/10万,本世纪为0.16/10万。80年代初期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三日疟病例,后期未发现恶性疟病例。本世纪未发现当地居民疟疾患者。1982年对流动人口疟疾患者进行监测,90年代至本世纪主要以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为主,并有恶性疟病例传入。结论该县自1995年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在当地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流动人口中近十年发现7例疟疾病人,并有恶性疟存在,仍需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8.
梁名海 《右江医学》1994,22(1):35-37
那坡等八县联防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通过协调防治,疟疾年带虫发病率由1983年的2.69/万降至1992年的1.44/万,下降46.47%,已有6个县分别连续2~8年疟疾API在1/万以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联防区各县灭疟工作发展不平衡,10年中有2个县出现大面积流行和暴发点,甚至有凶险型疟并造成死亡。因此,联防区需进一步加强灭疟措施的落实和对防治策略的再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落实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加速灭疟步伐,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区抽调九百多名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干部,组成灭疟工作队,于今年八月上旬分赴疟区,开展以开发为主攻方向的群众性的灭疟运动。疟疾是危害我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解放前,疟疾严重流行,特别是黎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的山区,疟疾流行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疟病感染情况 ,为山区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连续 8年通过血检监测山区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 结果 山区流动人口平均疟疾患病率为 9 4% ,是当地居民患病率 2 5 %的 3 8倍(P <0 0 1)。 结论 山区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的危险度仍然较高 ,应把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作为当前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凌罗 《右江医学》2000,28(3):207-208
田林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之一。1956年和1970年曾两次发生疟疾暴发流行。经过几十年积极综合防制,疟疾发病率从1956年的316.3/万,下降至1991年的0.277/万,经自治区组织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要防止疟疾复燃,巩固发展灭疟成果,加强边远村屯疟疾的监测是一项根本的措施,现将监测结果及防制对策作一讨论。资料与方法  1.基本情况 田林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桂西北部,海拔在2000~2062米之间,总面积为5577km2,东与乐业、凌云、百色毗邻,西与隆林、西林两县交界,南与云南的富宁、广南两县接壤…  相似文献   

12.
济宁市任城区地处鲁西南南阳湖之滨 ,海拔 34~4 1m ,年平均气温 13.5℃ ,年平均降雨量 684 .9mm ,系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建国后 1960年和 1969年两次爆发疟疾流行 ,发病率分别为 110 .7/ 10万和 12 7.2 /10万 ,第二次爆发流行特续达 6年之久 ,发病率最高年份达 188.9/ 10万。经过多年防治 ,1984年已连续 2年发病率在 1.0 / 10万以下 ,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控制疟疾标准。此后 ,年发病率稳定在 0 .1/ 10万以下。为总结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征 ,现将 1985~ 2 0 0 1年疟疾病例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本站疾病防治科 ,每例病人均经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控制残存疟疾病例扩散和输入疟疾传播,巩固防治成果。方法 1995-2007年对下辖各县、乡进行疟疾监测,采取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措施,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患者的早期发现、治疗和疫点处理。结果 全市疟疾发病率从1995年0.48/万下降至2007年0.01/万,连续13年未发现本地传播的疟疾病例和输入疟疾继发病例。结论 疟疾监测措施有效,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灭疟后期有效防治措施,于1984~1988年进行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实验研究,采取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开展主动和被动的病例侦查以及对检索出的残存传染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查灶拔源”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热病人涂片血检,及时发现和根治输入病例,效果显著。年发病率由1984年0.28/万,1988年已降为零,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61%(2/328)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07%(203/260858)的8.7倍,两者差异显著,实验证实上述措施对灭疟后期疟疾防治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广西基本消除疟疾策略和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疟疾流行规律,研究基本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建立疟疾防治管理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疟区,分类防治。全面防治阶段,疟史率达到20%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全民根治,流行高峰期全民预防服药的综合措施。疟史率10%以上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近两年内疟史者、脾肿大者、带虫者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抗复发治疗。其它病灶村,采取现症病人和病家周围人群根治,对象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疟疾监测阶段,采取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根治,该两者次年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活动性病灶点灭蚊处理。结果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万降至2000~-2008年0.009/万-0.09/万,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从1953~1958年7.1%~23.4%降至2000~2008年0.0003%~0.05%。到2008年,全区109个县(市、区)经卫生厅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研究采取的疟疾控制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至2008年广西基本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进一步控制疟疾,巩固和发展疟防成果。方法:参照“毛阳模式”实施在疟疾经常性管理为主的防治措施,为全场开展针对疟疾病人,病灶点和流动人口的管理监测工作。结果;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从1982年的6.33‰下降至1997年的0.22‰,年下降了96.52%《结论:表明所采取的疟防措施行之有效,对于海南高疟山区农场继续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南抗疟四十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省历史上是著名的高疟区,抗疟前疟疾遍布全省农村,8种按蚊查获疟原虫自然感染,4种人疟原虫均有发现,居民原虫率山区74%,丘陵区34%,平原区12%。1959年开始全面抗疟,采取杀虫剂滞留喷洒灭蚊为主,经过30多年的防治,疟区已大面积缩小,疟疾发病率由1955年的1036.5/万降至1992年的11.5/万,成效卓著。目前疟疾分布局限于山区和一些近山丘陵区,以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存在灶点和上山感染是其流行特征;次要媒介为微小按蚊,常可引起外来人群和新建居民点的点状暴发;平原区已无疟疾发生。全省每年约有4万疟疾病例,其中1/3病例为抗氯喹恶性疟,防治技术难题尚未完全解决,疟疾仍然是全省需要优先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合浦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疟疾防治措施,为制订疟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合浦县1952年到2011年疟疾疫情和控制策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经过50多年的综合性防治,发病率不断下降,自1968年起发病率就处于1/万以下,1999年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结论疟疾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应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9.
龙岩市辖7个县(市、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中高度流行区。据1937年资料记载,龙岩市二县曾是恶性疟、三日疟、间日疟混合流行区,五县曾是恶性疟、间日疟混合流行区,五县曾捕获微小按蚊。1950年疟疾发病率达108.03/万,疟疾曾是龙岩市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锦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175-1177
广西开展全区性疟疾防治以前,有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等三种疟疾流行,遍布全自治区82个市县,1954年疟疾发病率296.67/万,死亡率1.4/10万,疟疾病人数占法定传染病总人数70%。经过多年积极防治,反复斗争,1987-1999年全自治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0-2010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3-2010年未发现本地传播的恶性疟。本文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疟疾流行与防治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