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甘草种子带菌检测和药剂消毒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的甘草种子寄藏真菌优势菌群和带菌量差异,比较不同药剂处理甘草种子的消毒效果,为甘草种子预防保健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离体平皿法对甘草种子表面和内部进行带菌检测;通过平皿培养法观察药剂拌种的消毒效果。结果与结论:甘草种子表面的孢子负荷量(孢子数/粒种子)为0.3%~37.0%,产地间差异显著;携带的优势真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真菌,产地间差异不显著,但分离频率差异显著;种子种皮带菌率在8.0%~48.3%,种仁的带菌率在3.5%~42.0%,内部寄藏的优势菌群主要有青霉属、根霉属Rhizopusspp.、曲霉属和交链孢属真菌,产地间带菌率和优势菌群都有较大差异;福美双和代森锰锌的表面消毒效果最好,达到89.0%以上,建议选择其作为甘草种子药剂消毒处理实现预防保健的药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泽泻种子的健康度,比较不同杀菌剂对泽泻种子的消毒效果。〖HT5"H〗方法: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泽泻种子表面和内部进行带菌检测;通过平皿培养法观察药剂拌种的消毒效果。〖HT5"H〗结果与结论:泽泻种子表面的孢子负荷量为0.3%~3.0%,两产地之间无明显的区别;种子内部带菌率为1%~60%,两产地之间差异显著;种子内外部携带的真菌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ius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p.),三种真菌分离频率总和超过9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多菌灵对泽泻带菌种子都有一定的消毒效果,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3.
决明子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皿法对湖北和重庆合川两地不同存放时间的决明子种子进行了带菌检测和分离鉴定,并研究了3种杀菌剂对决明子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决明子种子携带的主要真菌类群为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和曲霉属(Aspergillus)。湖北和重庆合川两地的决明子所寄藏的真菌种类差异不大。种子放置时间越长,所携带的真菌种类越少,携带的优势菌---青霉属真菌的分离比例越大。枯建对不同批次决明子种子所携带的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甘草种子携带真菌及其致病性,对产自不同地区的4个批次甘草种子进行种子外部、内部携带真菌的检测与致病性分析。方法:通过将不同形态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显微形态学观察、以及16 S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对等方法确定分离真菌的种属,并将分离菌株回接到甘草幼苗确定其是否为致病菌。结果:甘草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芽枝状枝孢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毛霉属Mucor 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内部携带的真菌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不同批次甘草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甘草种子外部带菌量和内部带菌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甘草种子外部带菌量推测甘草种子内部带菌率。通过致病性测试确定具有致病性的真菌有立枯丝核菌R.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结论:结果可为甘草种子药剂处理预防种传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京和东北地区西洋参种子的带菌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对北京和东北两地西洋参种子样品的带菌量和带菌种类进行检测。方法 :分别用水洗法和表面消毒培养法分离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结果 :13个西洋参种子样品携带真菌类群主要有镰刀菌属Fusariumspp .、链格孢属Alternariaspp .、青霉属Peniciliumspp .、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sp .、根霉属Rhizopusspp .及少量的毛霉属Mucor、曲霉属Agspergillus、木霉属Tritroderma和矛菌属Doratomyces等共十余个属的劣势真菌。结论 :西洋参种子带菌率较高 ,种壳带菌率为 36%~100% ,种胚带菌率为 40%~100%。不同地点的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明显 ,种胚寄藏的优势真菌种类和分离频率与种壳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药食两用薏苡仁中污染真菌多样性,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薏苡仁样品18批,提取真菌DNA并扩增ITS2序列,基于Illumina MiSeq PE25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共检测到4门18纲44目99科149属的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最优势菌门,镰刀菌属Fusarium(3.05%~60.32%)是属水平最优势属,其次是曲霉属Aspergillus(2.20%~45.44%)、白僵菌属Beauveria(0.07%~63.21%)、链格孢属Alternaria(0.80%~11.92%)、Arachnomyces(0.03%~39.36%)和青霉属Penicillium(0.24%~8.03%)。此外,共检测到5种潜在产毒真菌,分别是烟曲霉A.fumigatus、土曲霉A.terreus、梨孢镰刀菌F.poae、囊状青霉P.capsulatum和展青霉P.paxilli。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薏苡仁中污染真菌种类,为薏苡仁污染真菌毒素提供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传统工艺发酵六神曲中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研究。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和菌丝顶端纯化法从传统发酵六神曲分离真菌,使用生物显微镜进行显微形态学鉴定,DNA测序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传统发酵六神曲分离并确定3株真菌分别为曲霉属真菌黄曲霉菌,青霉属真菌产黄青霉菌以及枝孢属真菌枝孢霉菌。黄曲霉菌和产黄青霉菌发酵六神曲气味纯香,表面遍布白衣略有黄衣出现与传统发酵相似;枝孢霉菌发酵六神曲产生霉腐气味,曲块表面暗灰褐色与传统发酵差别大,推测枝孢霉菌为六神曲发酵中产生的杂菌。结论:从传统方法发酵的六神曲分离得到3株真菌,经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3株真菌分别为曲霉属真菌黄曲霉菌,青霉属真菌产黄青霉菌以及枝孢属真菌枝孢霉菌,为六神曲有效菌群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玄参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差异。方法通过形态和分子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浙江磐安、陕西安康、湖北武穴、湖南邵东、四川达州和安徽亳州共6个产地的玄参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种群结构分析。结果共分离得到3 052株内生真菌划分为153个形态型,经分子系统学分析,共划分为84个分类单元,分属于25个属,其中间座壳属、镰刀菌属、黑孢属、链格孢属、茎点霉属、棒孢属、附球菌属、枝孢属为6个产地内生真菌共有属,各产地的优势属不同。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玄参内生真菌的组成结构上存在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指数分析表明浙江磐安产地玄参内生真菌多样性较高,四川达州产地的多样性稍低。结论系统研究玄参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阐明内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可为玄参内生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凹叶厚朴内生真菌的鉴定研究,进一步丰富凹叶厚朴内生真菌种群的多样性,为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通过微生物方法从秦岭凹叶厚朴中分离纯化内生真菌,采用显微形态观察法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对秦岭凹叶厚朴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34株,其中四川都江堰共分离14株,优势菌群为枝孢属;陕西汉中共分离20株,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初步鉴定结果为:1纲,3目,4科,9属。其中曲霉属3株,青霉属1株,葡萄孢属2株,胶帚霉属1株,镰刀菌属16株,枝孢属5株,交链孢属1株,束丝核菌属2株,组丝核菌属3株。结论:凹叶厚朴内生真菌的种群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多样性特征,为合理利用凹叶厚朴药用成分及保护凹叶厚朴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明俊  李娟  王永刚  薛鸿燕  马雪青  杨林 《中草药》2014,45(11):1625-1630
目的 分离纯化水仙根茎中的内生真菌,并进行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方法 采用表面消毒、划线法从水仙鳞茎和根中分离内生真菌,基于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株进行分类鉴定;以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为指标,分析水仙内生真菌的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 共分离到18株内生真菌,其中16株来自根部,2株来自鳞茎,分别占总分离菌株的88.89%和11.11%。PCR扩增其中14株真菌ITS-rDNA,得到大小约500 bp片段,用BLAST软件对其测序结果进行相似性比对,发现4株为青霉属Penicillium,相似性95%~99%;3株为曲霉属Aspergillus,相似性99%~100%;3株为喙枝孢属Rhinocladiella,相似性为99%;其他4株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链格孢属Alternaria、赤霉属Gibberella和镰孢霉属Fusarium,相似性都为99%。青霉菌为水仙内生真菌优势菌属。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这14株内生菌明显分为2大类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778,均匀度为0.913 7。结论 水仙内生真菌菌群组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真菌及其培养物提取液在细叶石斛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来源于兰科植物原球茎中的几种真菌,对细叶石斛种子萌发有明显促进效果。种子伴菌播种,发芽率达20%以上,而无菌播种无一粒种子萌发;这些真菌培养物的醇、水提取液培养种子,发芽率达40~70%,但菌丝伴播种子方法,有利于萌发形成的原球茎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蒙古黄芪种子外部携带真菌孢子数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筛选适合蒙古黄芪种子的专用种衣剂。方法 采用离体平皿法检测不同地区采集的10批蒙古黄芪种子外部真菌孢子数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对所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发芽盒及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皿培养基法检验4个常用种衣剂组合对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结果 不同批次蒙古黄芪种子外部携带真菌孢子负荷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甘肃省陇西县最多、山西省五寨县最少;蒙古黄芪种子内部主要携带青霉属、链格孢菌属等真菌。不同产地种子适用的种衣剂配方不同。满益佳种衣剂+锐胜种衣剂对甘肃省陇西县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较佳,但对甘肃省民乐县、青海省互助县、山西省五寨县种子的抑菌效果较差;利农种衣剂+锐胜种衣剂、顶苗新种衣剂+锐胜种衣剂对山西省应县、甘肃省民乐县、青海省互助县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较佳,但对其他产地种子抑菌效果较差。结论 不同产地黄芪种子适用种衣剂配方不同,研究结果为开发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种子专用种衣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促进天麻等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真菌初生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促进天麻等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7种真菌,进行了氨基酸、蛋白质、总糖、还原糖及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真菌上述物质的含量有差异。结合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生理特点,阐述了真菌促进种子萌发的物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及其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分析了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的特殊性,为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及其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分析了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的特殊性,为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Fungi in Khanty folk medicin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e fungal flora of the forest zone of West Siberia contains an average number of species. The Khanty living there consume only half a score of them. Several fungi are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The article presents data on the use of Amanita muscaria, Fomes fomentarius, Inonotus obliquus, Phellinus nigricans and the puff-ball in folk medicine.  相似文献   

17.
抗肿瘤药用真菌资源及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兰进  杨峻山 《中药材》1999,22(12):614-618
本文介绍具抗肿瘤作用的药用真菌种类、分布、生态习性,以及灵芝、云芝、猪苓、茯苓等常见抗肿瘤药用真菌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药用真菌的抗肿瘤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今后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滇南黄草乌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从滇南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mianumKom.植物的根和茎中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初步鉴定和抗菌活性筛选。方法经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同时采用纸片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从滇南黄草乌植物中分离获得37株内生真菌,其中14株内生真菌有抗菌活性,占菌株数的37.84%;镰孢霉属(Fusarmm)是抗菌活性菌株的优势种属;青霉属(Penicinium)的抗菌活性高且抗菌谱广。结论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中广泛分布着有抗菌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