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造血环境因素对造血的调控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障患者血清 (血浆 )中含有多种已知及未知的造血正 /负调控因子。研究其与再障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间的关系 ,从体液因子角度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 ,不仅可以寻找再障发病免疫机制中的未知环节 ,也可以为再障的诊疗提供新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造血环境因素对造血的调控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障患者血清(血浆)中含有多种已知及未知的造血正/负调控因子,研究其与再障髓造血功能衰竭间的关系,从体液因子角度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以寻找再障发病免疫机制中的未知环节,也可以为再障的诊疗提供新对策。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低下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疾病,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研究表明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与骨髓造血衰竭有密切关系[1],本文检测38例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再障发病的根本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衰竭,其损伤可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损害骨髓微循环而造成。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性再障、活体骨髓结构与功能、红细胞动力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与免疫机制,特别是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1,2]。我们就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  再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对增高,他们的骨髓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或其它非造血细胞所代替,淋巴细胞在骨髓穿刺液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再障患者骨髓活检标本中CD3+淋巴细胞亦明显增多[3]。再障患者CD8+T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加,C…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plastic anemia AA)属造血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重症疾病,它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及其他原因不明的因素,通过不同的发病机制引起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贫血、感染、出血及全血细胞减少。再障的发病率在我国较高,年发病率为0.74/10万。临床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急性再障来势凶猛,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再障的治疗有了一定突破,使重型再障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多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再障患儿造血干/祖细胞(HSC/HPC)质和量的改变及其与骨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我们对26例特发性再障患儿的骨髓进行了HSC/HPC表型、HPC集落培养、淋巴细胞表型及骨髓干扰素γ(IFN-γ)测定,评价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特发性再障患儿骨髓衰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以骨髓造血衰竭和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再障发病的主要机制:(1)造血干细胞缺陷,即“种子”学说;(2)机体的免疫异常,即“虫子”学说;造血微环境异常,即“土壤学说”。大约70%的再障与免疫紊乱有关。1995年Sakaguchi等首次报道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s)。随着对Tregs生物学特性、功能特点等的深入研究,发现,Tregs是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群,其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对潜在的、具有伤害性的自身反应性细胞进行调控,诱导和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其数量缺乏和功能紊乱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系因物理、化学及某些不明的原因使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损,机体免疫缺陷、紊乱而导致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及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理结果显示红骨髓总容量减少并被脂肪组织取代。本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受病占多数。1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按其病因分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再障和继发性再障两类。继发性再障的病因多与以下诸因素有关。1.1药物和化学因素其中以继发于服用氯霉素后的再障为最多见,其次为保泰松等。氯霉素可通过…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各种病因引起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发病机理、临床经过、治疗反应也不尽同。自从骨髓细胞培养应用以来,对再障发病机理有了进一步了解,针对不同的发病机理,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缓解率。本文复习最近两年部分有关资料,说明再障骨髓细胞培养在确定发病机理与指导治疗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建宝  曹金霞 《临床医学》1996,16(6):56-56,F003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所致骨髓功能衰竭,不能正常地生成血细胞而产生的贫血。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造血干细胞减少或有缺陷;②造血微环境的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分析林俊310006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及全血细胞减少。妊娠合并再障以往少见,近年由于再障诊治水平的提高,预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及不同发病机制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及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尤其好发于青壮年,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深入病因的研究,加强防治措施,十分必要,现归纳介绍如下.(?)目前突出表现是继发性再障,急性型再障(?)多和不典型再障增多,此种“三多”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各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征。60年代以来,国内对再障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编辑部和中华医学会河北省廊坊分会于1981年4月24~28日在河北省廊坊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发现T细胞介导的免疫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已有多个独立的研究小组从再障患外周血及骨髓中成功分离出能引起造血功能衰竭的致病相关性T细胞克隆,并证实其表型为CD4^ T细胞,但这些T细胞异常增殖、活化及抑制机体造血功能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我们通过改良抑制消减杂交的方法,建立CD4^ T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库,为揭示再障病理损伤的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尽管再障的病因不明,并且是一组不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的异质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证据表明,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免疫抑制治疗已成为再障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1 再障的免疫抑制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1.1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 再障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但至少部分再障患者存在CD8 T淋巴细胞数量上的增加,这种T淋巴细胞已被证实可对造血前体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或分泌肿瘤…  相似文献   

18.
姚荣欣 《临床医学》1997,17(1):40-42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又称急性纯红再障,急性自限性再障综合征或急性再障危象。是一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停顿。感染和药物是常见病因,而由他巴唑引起者,目前尚未见报道。我院于1989年~1994年共收治6例因甲亢服用他巴唑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早已怀疑病毒感染可引起严重的骨髓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与病毒感染有着相似的免疫功能异常,如激活的T淋巴细胞(HLADR~+、Tac~+),CD4/CD8降低或倒置(CD~+4降低或CD~+8增高),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增加,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分泌异常等;部分再障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近年来由于检测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造血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病毒与造血衰竭关系的研究,已证实几种病毒感染与造血衰竭有关。一、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并发轻度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等;偶有继发再障的  相似文献   

20.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一组由化学物质(如氯霉素、苯)、生物因素、放射线或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缺陷和造血生长因子异常、骨髓脂肪化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罕见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起病急,进展快,初期贫血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及感染。慢性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