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呕吐。现代医学把呕吐分为中枢性呕吐与周围性呕吐两大类。中医对呕吐的认识,认为与“胃”有极大的关系,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降为顺,胃主受纳,气宜下降,任何病变有损于胃,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者,都可发生呕吐,故呕吐为“胃病”的主证。对呕吐的治疗,《景岳全书》指出:“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对呕吐,首先要分辨虚实而论治,实证多为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治以祛邪化浊为主,虚证多为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而失其和降,治当温中和胃,或滋养胃阴,这是一般治疗呕吐的规  相似文献   

2.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饮食或痰诞由胃中上逆而吐出的一种病证。呕吐常有外邪侵袭、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而致,其病变部位虽都在胃,然致呕之因却非独胃所成,其与脾肠肝胆也密切相关,临证必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方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临床撷萃数例,供与同道交流。1肝气犯胃 乃肝郁化火,痰浊聚结,胃失和降所致。证见呕吐吞酸,心烦,日苦口干,或伴见胸胁胃脘胀痛,暧臭腐气,大便臭秽,苔薄黄脉弦。治宜清肝泄火,和胃通降。以左金丸、和胃饮为主方。久病夹瘀可加五灵脂、参三七、蒲黄等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3.
妊娠呕吐是女性孕期常见的病症之一,是指女性在怀孕后的2~3个月内,反复出现以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认为,妊娠呕吐是由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临床  相似文献   

4.
从通降论治呕吐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一证,其病在胃,“通”和“降”是胃腑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然呕吐病机的关键是胃气上逆,所以临床根据通降理论治疗呕吐,疗效颇佳。1清热通腑,和胃降逆法适用于胃中积热所致的呕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相似文献   

5.
呕吐皆因胃失和降,冲气上逆所致。或因寒凉,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犯胃,或因痰湿滞聚于中等,皆可形成呕吐发生。兹就临床所治典型病例三则,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6.
张育轩 《中国医刊》2000,35(3):43-44
应用中医辨证论治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低张力胃 (含胃下垂 )、胃神经官能症 (神经性呕吐等 )、呃逆 (虽系肠肌痉挛所致 ,但属于中医的胃气上逆 )以及原因不明的胃脘痛等病证 ,疗效均较满意。现将个人经验体会总结如下。1 治法与选药1 1 重视调理气机 ,或通或降  胃的功能以下行为顺 ,“胃宜降则和” ,胃病诸证的病机 ,莫不与胃失和降 (气机失调 )有关。不降而滞 (气滞 ) ,则致胃脘胀满或疼痛 (不通则痛 ) ;不降反逆 (气逆 ) ,则致嗳气、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等症 ,均可影响“胃司受纳”的功能 ,引起食欲不振、食后饱胀等…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发现,用旋复代储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所致不全梗阻引起的恶心、呕吐痰涎、食难下咽、噫气等症,确有实效。旋复代储汤出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它是用来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喷气不除者”。此乃表邪已解,中阳虚损,痰涎内生,胃炎和降,虚气上逆所致。分析其方旨,旋复花下气消痰涎,降气以除晴,代赧石重镇平冲逆,二药相伍,善治胃失和降所致的喷气、呕逆、呕吐等症。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美夏伍用,既能降逆气止呕吐,又能散水气化痰结。党参健脾益胃,以治胃…  相似文献   

8.
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是妊娠早期常见的证候,轻者仅晨起后恶心呕吐,重者稍进食即吐,吐出物:吐泡沫粘液、或胆汁血液.呕吐严重者可导致营养缺乏、形体消瘦、体重下降、脉搏加快、皮肤干燥、尿少呈现气阴两伤的严重症候,可导致脱水或酸中毒现象.主要机理:冲气上逆犯胃或肝经郁热犯胃,胃失和降所致.笔者在临床中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神经性呕吐是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致的条件反射性疾病。中医认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於上所致。笔者通过内关穴双侧针刺治疗观察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概述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呕吐、胃脘痛、呕血及吞咽困难等。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肝气横逆,致使中焦气机阻塞,胃失和降则生胃脘痛,胃  相似文献   

11.
妊娠剧烈呕吐是孕期常见症状。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体内激素作用机制和胃肠道蠕动减弱、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1]。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紊眭肝旺,脾胃虚弱,加之孕后经血不泻,冲气较盛,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笔者就我院收住的妊娠剧烈呕吐患者38例服用中药“清肝和胃饮”治疗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嘈杂即脘中饥嘈,是指胃脘部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与胃痛、吐酸并见。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湿热中阻,胃失通降;或性情抑郁,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或热病津乏,胃失濡润,和降无能;或素体虚弱,中气乏运,胃饮滞留,均可引发嘈杂,但总由胃失和降所致。其治疗,胃以和降为顺,和则纳运正常,降则气机调畅。  相似文献   

13.
常见的冲胃气逆疾病有脑充血、呕吐、吐衄、喘证、膈证、倒经等,张锡纯认为引起此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肝火、胃气虚弱等。对于此类疾病,张锡纯喜用降逆药物配合对症的补益之药治疗。降逆药物,张锡纯常取代赭石、半夏,认为两药皆是镇降冲胃气逆的良药,补益药物,能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从根本上治疗引起冲胃气逆的病理基础,另外张锡纯还用升提大气的方法治疗冲胃气逆引起的倒经等病。  相似文献   

14.
《金匮》呕吐治法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常呕吐并称,认为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合称呕吐。干呕与呕吐虽有区别,但其发病机理均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早在《内经·举痛论》、《内经·至真要大论》就有“呕”与“呕逆”的记载,但无具体的治疗方药。《金匮》对呕吐证治疗阐发甚详,不仅提出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而且认识到呕吐有时又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  相似文献   

15.
小儿呕吐的原因颇多,除功能性外,常由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引起。常见外科原因有三:一、食道功能失常与器质性病变所致。常见贲门失弛或先天性食道狭窄等。先天性食道闭锁常在生后几日之内,因喂奶后咳嗽、青紫、呕吐、下胃管困难而被发现。如拍胸片,可见胃管停留在闭锁近端,常可确诊。二、胃幽门管梗阻:这是小儿呕吐的常见原因。亦有功能性与器质性之分。前者常  相似文献   

16.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卧,甚或恶闻食气,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主要是由于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冲所致用中药敷脐治疗妊娠呕吐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化疗化疗后恶心呕吐反应(CINV)是化疗当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在含有顺铂的化疗方案中,其发生率几乎达到100.0%,很多患者因为无法耐受持续的消化道反应特别是迟发性恶心呕吐而对化疗产生恐惧,甚至中断治疗,或即使坚持治疗,也因为控制不良的呕吐、进食差而发生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使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而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目前,根据化疗相关性呕吐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神经递质受体拮抗剂和激素的联合使用来治疗,随着5-HT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等止吐药物的广泛应用,化疗相关性呕吐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降低,但迟发性恶心呕吐仍未得到良好的控制。中医学认为本病乃正气亏虚、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故多采用扶正祛邪、降逆止呕之法来治疗,临床疗效明确。其中中医外治法因其副作用少、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逐渐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针刺、艾灸及脐疗等方法来治疗该病。中医外治法治疗胃肠道疾病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调整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国内外研究者对针刺等疗法的机制和临床疗效进行了大量研究,推荐针灸等外治法作为防治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补充替代疗法,本文概述了近几年来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辩证治疗肾炎蛋白尿的经验任元真(附属弋矶山医院中医科)急性肾炎蛋白尿,多由风邪犯肺,肺失宣发和肃降所致。慢性肾炎蛋白尿多与脾肾两虚相关。笔者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介绍如下。1宣肺利水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由外感风邪所诱发,致使肺气失宣,失降而不能...  相似文献   

19.
正胃痛,又称胃脘痛,为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是指以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多由于胃失和降或胃络失养所致。现代医学中消化道疾病,如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下垂等所引起的胃痛。中医理论认为,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虚则湿重,胃寒则生痛。脾胃虚则肌体功能下降,阴阳不同程度的失调,寒湿内存则气机升降失常。中焦有不同程度的气滞或血瘀,  相似文献   

20.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上逆,胃失和降,主症肝气郁结证候:胸胁胀满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胃失和降证候:胃脘胀闷或胀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吞酸,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次症胸胁走窜疼痛无定处,乳房胀痛,面色发青,多疑善虑,善太息,胃中嘈杂,呕吐黄绿苦水,干呕,不欲饮食,口苦,口臭.或舌红舌苔薄白,或舌边红舌苔薄白或薄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