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有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产生的体液免疫或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已成为器官移植后长期生存的重要障碍,1/3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功能丧失与之密切相关。由于肺区别于其他实体器官,致使约50%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的患者都会发生慢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为慢性移植肺功能障碍(chronic lung allograft dysfunction, CLAD)。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具有两种不同的临床亚型:限制性CLAD(restrictive CLAD, rCLAD)或称限制性移植物综合征(restrictive allograft syndrome, RAS)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 BOS),其中rCLAD/RAS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BOS患者。最新的小鼠模型研究证实,B细胞及其分泌的供者特异性抗体(即同种抗体)在肺移植后RAS的同种移植物纤维化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为了预防和更好地治疗肺移植患者的同种异体排斥反应,需要深入探究启动和维持B细胞介导的抗供者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2.
肺移植(lung transplantation,LT)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疾病患者生命的一个重要手段。细支气管闭塞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BOS)作为LT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广泛存在,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细支气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最终导致纤维瘢痕的形成和细支气管闭塞。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目前,研究肺移植缺少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了解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改善肺移植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肺移植后患者生存率。本研究23将就肺移植后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模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llo-HSCT)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肺功能的特点.方法 总结30例allo-HSCT后出现BOS的肺功能资料.结果 在所有alto-HSCT病例中,BOS发病率占7%,当临床诊断时根据BOS分级标准,60%患者达3级.结论 发生BOS后FEV1的下降与供者性别、肺部感染、确诊至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HLA的相合情况之间已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与年龄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肺功能的变化率更能动态、客观的反映肺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081是肺移植或心肺移植后一种进行性细支气管闭塞.小气道功能紊乱和呼吸受阻。临床上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症(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BOS),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包括免疫学和非免疫学因素及其他致病因素。病理学特点为近呼吸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症和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5.
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且特效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即对症支持与抗炎治疗相结合。综合现阶段对PIBO治疗方法的认识,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单克隆抗体类等。其中,因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非特异性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使其成为治疗PIBO的基础药物及首选药物。MSCs和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是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新药,其有望成为治疗PIBO患儿的潜在药物。此外,还包括营养支持、呼吸支持、肺部理疗、肺康复训练和肺切除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各中心对PIBO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PIBO患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21年3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住院行allo-HSCT后确诊BOS的9例患儿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9例患儿的临床症状、胸部高分辨CT、肺功能、诊断以及治疗。 结果 9例患儿allo-HSCT术后出现BOS的时间为(9.3±4.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气喘。BOS在胸部高分辨CT中的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和马赛克征等。肺功能改变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弥散功能下降为主。allo-HSCT后BOS的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为主,9 例患儿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 BOS是儿童行allo-HSCT治疗后发生在肺部的排异表现,其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胸部CT表现缺乏特异性。BOS会造成肺部不可逆性损害,移植后患儿需规律行肺功能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策略,建立一种稳定的小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模型的方法.方法 20~ 25 g清洁级的C57BL/6,雄性,25只;BALB/c雄性,5只,按体质量配对分为两组,实验组A:BALB/c(n=5)→C57BL/6(n=10);对照组B:C57BL/6(n =5)→C57BL/6(n=10),进行气管原位移植.使用H-E染色,对比观察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同系气管移植和未进行气管移植小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小鼠模型建立过程中病死率0% (0/20),术后4周病死率5%(1/20).病理显示实验组小鼠气管内皮受损,黏膜下层有大量炎症细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模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均未发生OB,移植气管形态接近正常,无管腔狭窄.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模拟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小鼠原位气管模型,为研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对肺纤维化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常规应用的激素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疗效甚微甚至无效;尤其是肺移植后以肺纤维化为主要发病特征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即使增加了针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也无法改善病情和延长生存期。所以需要探索新的肺纤维化治疗的靶点和药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袁艺 《中国医刊》2008,43(2):13-15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或咳嗽,运动耐受性差,肺内可听到喘鸣音和细湿啰音,对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71例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肝移植后8~200 d共出现16次急性排斥反应,平均46 d,6例有典型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出现血清学改变并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经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15次急性排斥反应被控制.结论:细针肝穿活检术是确诊急性排斥反应的惟一手段;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键在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临床治疗应注重对病理学诊断、血清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1.
肺移植的长期成功率受到慢性移植物功能障碍的限制,而慢性移植物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 OB).OB的机制涉及免疫介导通路(免疫排斥,同种异体免疫机制)和非免疫介导通路(感染、误吸、缺血、原发移植物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纤维增生反应.深入研究OB的机制将为进一步探索OB的治疗方案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薛斌 《中外医疗》2016,(13):109-110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与口服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6月确诊的116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和口服泼尼松)和对照组(同观察组,但剂量不同)各58例,比较治疗效果和哮喘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1%,哮喘控制得分为(23.4±1.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与口服糖皮质激素协同治疗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OB是导致肺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其5年存活率仅有30%~40%。目前临床对OB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OB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探索OB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为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Th17&Treg细胞以及相互作用与OB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Th17&Treg细胞是CD4+T细胞的两个亚群,以分泌IL-17为特征的Th17细胞参与一系列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而Treg细胞对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是间质性肺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因其确诊需靠开胸肺活检,因此所确诊病例要远低于实际患病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在概念上可分解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机化性肺炎二部分,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在病名上虽然包括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成分,但这两种疾病无论在临床上,还是病理方面却完全不同.前者属间质性肺疾病,后者属小气道疾病.  相似文献   

15.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小气道炎性损伤所致的慢性气流受限综合征,病理主要表现为细支气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BO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类型可分为限制性细支气管炎和增殖性细支气管炎。良好的动物模型有助于阐明BO发病机制和探索新治疗方案;不同造模方法所建立的BO动物模型均拥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就BO非移植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OB是导致肺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其5年存活率仅有30% ~40%.目前临床对OB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OB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探索OB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为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Th17&Treg细胞以及相互作用与OB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Th 17 &Treg细胞是CD4 +T细胞的两个亚群,以分泌IL-17为特征的Th17细胞参与一系列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而Treg细胞对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及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和治疗各种排斥反应87例。结果 43例预防性应用ATG者有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4例难治性急性排斥经ATG治疗后13例逆转;17例肾小管坏死者有16例安全渡过急性肾小管坏死期;其中8例系超急性排斥反应后再次移植,经ATG治疗后仍有4例再次发生超急性排斥。结论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能够有效预防,控制急性排斥,并可逆转绝大多数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但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胸部CT平扫及气道三维重建对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1例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胸部CT的平扫和气道三维重建进行诊断,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情况。结果:以MRI诊断作为金标准,CT平扫诊断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灵敏度为64.5%(20/31),特异度为67.7%(21/31),准确度为66.1%(41/62),显著低于气道三维重建诊断的灵敏度90.3%(28/31),特异度87.1%(27/31),准确度88.7%(5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三维重建对于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2倒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泼尼松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哮喘控制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哮喘控制评分明显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哮喘,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肺移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肺疾病患者治疗的选择。这些肺疾病包括自发性肺纤维化(IPF)、囊性纤维变性(CF)、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肺动脉高压。尽管手术方法和移植后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已得到改善,但预后仍不理想。2年存活率为70%~80%,5年存活率仅为50%~60%。除肺部感染外,慢性排斥引起的移植物衰竭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移植物慢性排斥的特点表现为与导致以小气管为主的气道组织损伤和纤维变性的炎性过程有关的进行性肺功能降低。慢性排斥常被视为“毛细支气管闭塞性综合征(B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