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遵义市护理人员锐器伤的漏报原因,为制定区域性锐器伤防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问卷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法,对遵义市14所医院871名工作满1年的临床护士锐器伤高危人群的漏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漏报多分布在低工龄、低职称人群;未上报的主要原因是锐器未接触患者、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正常、上报后得不到及时对待、时间紧、上报程序复杂,分别占23.7%、22.6%、15.4%、9.7%、8.7%,累计百分比高达80.1%。结论:护理人员锐器伤频繁发生,应针对性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上报率。发布与宣传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指南十分关键,能够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冯爱玲 《吉林医学》2013,(27):5643-5644
目的:通过针刺伤和锐器伤调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94名工作人员进行锐器伤基本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发生锐器伤最多的人员依次为护士(6人次)、工勤人员(4人次)、医生(2人次),发生锐器伤不同器具排列前三位依次为头皮钢针(6人次)、一次性注射器(2人次)、手术缝针(2人次)。结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发生锐器伤及时报告并规范处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情况,探讨预防锐器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对我院2014年54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锐器伤及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结果:546名医务人员中发生锐器伤300名,发生率为55%;锐器伤发生时机以临床治疗期间为主。在发生锐器伤的人员中,护士占82%,保洁员占59%,工作年限以1年≤工作年限<5年者为主,占锐器伤总数的48.67%。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刺伤占46%,输液器针头刺伤占25%。结论: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和探讨职业防护措施.方法:对3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个案登记表进行分析、调查及随访.结果:3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中医生为16例,占48.48%;主要致伤物为注射器针头占39.39%;明确污染源为90.90%,其中HBV占45.45%.33例经追踪监测目前无1例发生职业感染.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应引起高度重视,组织全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设备,严格锐器伤处理流程及报告程序,是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锐器伤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锐器伤调查表对全院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和报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工作类别、性别、科室等锐器伤发生后报告情况。结果: 全院共发放1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1份,发生血源性锐器伤130人次,发生率为14.4%,其中44人进行了血源性锐器伤报告,报告率33.8%。血源性锐器伤未报告主要原因依次为:自感受伤程度较轻(30.23%),自身有抗体(27.91%),存侥幸心理(16.28%)等。不同科室、暴露源和受伤程度血源性锐器伤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对锐器伤造成的职业暴露的认识,以提高血源性锐器伤报告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中,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以该院2016年实施规范化管理模式246名医务人员为观察组,以2015年未实施规范化管理模式的243名医务人员为对照组,对两组锐器伤认知水平、发生率与上报率调查比较.结果:对照组锐器伤认知水平测定结果为(71.55±5.22)分,观察组锐器伤认知水平测定结果为(19.51±4.56)分,(P<0.05);对照组锐器伤发生率为10.53%,锐器伤后上报率为16.67%;观察组锐器伤发生率为8.13%,锐器伤后上报率为100.00% (P <0.05).结论: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锐器伤认知水平,预防锐器伤发生率,提高上报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郴州市某医院部分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率、发生环节以及医疗锐器刺伤预防措施应用情况,为后期开展HIV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郴州市某医院部分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锐器伤相关情况调查。结果300名医务人员中医疗锐器伤的发生率为92.3%;54.7%曾在输液结束拔针时发生医疗锐器伤,53.7%在使用安瓿时发生医疗锐器伤,37%回收毁形时发生医疗锐器伤等;仅有24%的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坚持戴手套。28.7%的医院医务人员知道发生艾滋病暴露锐器伤的正确预防用药时间。结论郴州市某医院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率高,刺伤发生环节在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中易实现,而医院医务人员自我保护及预防意识薄弱,因此,进行相应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与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5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45%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发生在护士,发生原因前三位是输液注射结束拔针时、手术和抢救病人时、在处理医用废弃物时。锐器伤和职业暴露后均进行紧急和进一步处理,追踪半年,未发现感染个案。结论增强职工职业暴露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发生损伤和暴露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9.
沈彩红  张春花 《广西医学》2008,30(4):546-547
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1]。为加强锐器伤害的预防,防止锐器伤害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现对我院182例医务人员锐器伤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临床医护人员750人,护工及保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查找危险环节,探讨防控措施及管理对策,保障行医安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锐器伤包括针刺锐器伤及玻璃安瓿锐器伤两种。结果初筛锐器伤报告263人。经核查,排除14人,误报率为1.24%。全院2012年8月发生锐器伤暴露249人,发生率为22.02%。其中:针刺锐器伤47人,占全院医务人员的4.16%,占本次锐器伤暴露者的18.88%,47例中仅有9例及时上报,漏报率高达80.85%。发生玻璃安瓿锐器伤202人,占全院医务人员的17.86%,占本次锐器伤暴露者的81.12%。结论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现状进行调查,有利于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规范诊疗操作,加强督导培训及考核力度,提高上报及防控意识,减少锐器伤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状况,为合理制定防范措施,保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和环节。结果共收回调查问卷69份,有效问卷率为94.20%,2年间共发生127人次锐器伤,平均每人发生1.95次,以护龄3年~5年者发生率较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配制液体、加药、处理医疗废弃物、回套针帽或安瓿、操作完毕整理物品、拔针、清洗器械等环节中。结论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高,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熟练操作规范,增强防范措施,健全锐器伤报告制度,完善处置流程,保证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到位,配备必需物品,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医务工作者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全年可能接触锐器的医务工作者共1 156人的锐器伤发生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1 071份,探讨性别、工作性质、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参加培训情况等因素与锐器伤的相关性。结果该院2015年全年共发生锐器伤284例,锐器伤发生率为26.5%。除性别(P>0.05)外,不同工作性质、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科室和参加培训情况的医护人员间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将锐器伤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参加培训、职称和科室均为锐器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医院锐器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对医务工作者进行知识培训,有助于降低锐器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京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情况,找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低的原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选定医院内的医务人员通过自填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调查。结果共调查960人,获有效问卷为791份,有效应答率为82.4%。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概念答对率为28.4%。67.8%的医务人员曾遇到过不良反应,76.6%的医务人员认为报告临床所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是自己的职责,然而仅有38.8%的医务人员曾经报告过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报告机构为地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没有报告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报告程序(53.3%)。97.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教育。结论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意识还不够强、对报告体系还不够了解,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笔者所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风险现状,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47名.结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意外伤害率最高的是锐器刺伤,发生率91.5%;其次是高温烫伤,发生率34.0%;化学伤害23.4%;职业疲劳14.9%;噪音伤害4.3%;紫外线伤害2.1%.结论: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职业风险因素,应加强防范措施,降低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医院工作人员发生锐器刺伤高危因素,分析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发生锐器刺伤94例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锐器刺伤工作性质、锐器类型、发生地点、工作年限、致伤锐器是否被血液污染等。结果:护士锐器刺伤41例(43.61%),外科医生锐器刺伤17例(18.08%),医技人员锐器刺伤13例(13.82%),保洁人员锐器刺伤12例(12.76%)。工龄在5年以下者56例(59.57%)。医院工作人员手部被刺伤者60例(63.82%),被注射针头和穿刺输液针头刺伤者50例(53.19%),发生锐器刺伤带血污者54例(57.44%),有17例(18.08%)锐器刺伤者对传染源不祥,22例(23.40%)锐器刺伤者本人不清楚针头有无血污。结论:医院工作人员锐器刺伤发生率较高,锐器刺伤主要发生在直接接触操作物品的部位。及时调查分析锐器刺伤原因,寻求降低锐器刺伤有效方法,提出防护对策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儋州市疑似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质量.方法 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信息系统,收集2010-2014年累计报告的AEFI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儋州市共报告AEFI个案452例,年均发生率20.72/10万,其中一般反应占73.45%,异常反应占25.00%,耦合反应占1.55%.接种单位的报告覆盖率未达到100%,报告卡和调查表完整率为100%,48 h内报告率和调查率均>90%.报告的AEFI主要集中在6~9月;那大镇、东成镇和两院报告AEFI居全市前三位;男女性别比1.58:1,≤1岁占52.43%.一类疫苗中AEFI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为含麻疹成分疫苗、百白破(白破)疫苗和乙脑疫苗;二类疫苗发生率居前三位分别为霍乱疫苗、23价肺炎疫苗和水痘疫苗.90.04%的AEFI发生在接种疫苗1 d以内.临床损害中一般性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100%);异常反应中以过敏性皮疹为主(52.21%).56.63%的AEFI发生在疫苗接种首针.结论 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质量较好,但AEFI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较低,监测和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小年龄组儿童和首针疫苗接种为重点监测内容.  相似文献   

17.
何建刚  王斐 《世界感染杂志》2006,6(4):326-328,333
目的 了解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调查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知晓情况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态度等。结果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80.41%,对乙类传染病城镇报告时限、农村报告时限、对乙肝、麻疹等传染病应填写免疫接种史、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这四个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59.09%,58.59%,58、08%,54.04%。有明确培训史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83.26%,未经培训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72.6%。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很有必要,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并给出防护建议。 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166名急诊科室护士近一个月尖锐器械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尖锐器械损伤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相关因素。 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166名急诊科护士近一个月内尖锐器械损伤率为16.86%。2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护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无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不可避免护士构成比均较高(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均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OR=3.955、6.481、7.478、2.906、2.627、2.321,P < 0.05~P < 0.01),而接受有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是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保护因素(OR=0.557、0.652,P < 0.05)。 结论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率较高,影响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临床关注和重视,从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知识和意识着手,尽量避免尖锐器械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