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王雪飞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5):799-800
目的总结急诊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方法。方法对18例急诊心脏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的CPB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18例患者中自动复跳13例,电击复跳5例。死亡2例,但与CPB无关。结论正确的手术时机,选择良好的人工肺及良好的心肌、血液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是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服药依从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除此之外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在出院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除环境领域、家庭摩擦得分之外,其余领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前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3、6个月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服药依从性及运动耐量,减少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1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再次体外循环发生率为2.56%(19/741),其发生原因有出血8例,机械瓣功能障碍7例,遗漏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各1例,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各1例。再次体外循环后4例死亡,剩余15例中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痊愈出院12例,占63%,总病死率37%。结论:出血、人工瓣膜急性功能障碍是再次体外循环的主要原因;准确判断病因、及时再次行体外循环及精湛的技术是应对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经验。方法选取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年龄24~71岁。其中5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全部患者采用膜肺,中度低温CPB;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红细胞悬液、速尿等提高HCT;注意纠正低钾、高钾、低钠和酸血症。结果 CPB时间为69~254min(165.7±68.0),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6~168min(99.5±54.9),自动复跳率为84.4%(86/102),电击复跳率为15.6%(16/102)。全部患者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调节血球压积、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是保证体外循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50例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处理资料。结果:50例中,其中合并肝硬化大量腹水3例,2例成功,1例死亡。合并冠心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搭桥3例,2例成功,1例低心排死亡。1例心律紊乱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5d死亡,不明原因死亡1例。46例痊愈出院。结论:病程较长的风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较重,特别是合并其他脏器病变,部分患者合并恶病质,要注意视术前心功能和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改善,恰当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后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脂肪乳后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将心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20例,于主动脉开放即刻从体外循环机内快速注入200mL脂肪乳;对照组20例,同法注入200mL生理盐水。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及主动脉开放后0.5、1、2、4、24h采集桡动脉血,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同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心脏复跳情况、多巴胺使用量和术后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24h尿量和24h胸腔引流量。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多巴胺使用量、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24h尿量及24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LDH、CK、CK-MB、cTnI水平均较主动脉阻断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DH在主动脉开放后24h时降低(P<0.05),cTnI和CK在主动脉开放后4、24h降低(P<0.05),CK-MB在主动脉开放后2、4、24h时间点降低(P<0.05)。结论 体外循环脂肪乳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释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0年5月~2001年1月共实施重症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80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2~36岁,平均41.7±12.9岁;体重29~96kg,平均52.0±12.6kg.生物瓣衰败再次瓣膜置换术14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瓣膜置换术15例,瓣周漏3例,二尖瓣裂及主动脉瓣裂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行换瓣术14例,Ⅲo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后双瓣置换术2例,心衰合并肝功能减退8例,心衰合并肾功能减退4例,合并冠状动脉轻度狭窄2例,术前呼吸、心跳骤停经复苏成功后瓣膜置换术4例,马凡式综合征2例,巨大心脏、心衰12例.其中经历再次手术32人次,其中4次手术2例,3次手术2例,2次手术28例.全组双瓣置换16例,主动脉瓣置换4例,二尖瓣置换58例,三尖瓣置换2例.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对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 CPB)对患者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实验组 ( 35例CPB心脏手术 )、对照组 ( 10例非 CPB心脏手术 )围术期 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各时点指标与术前比较的方差分析 ( x± s) ,组间两两比较配对 t检验。结果 :实验组 T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前显著下降 ,自停 CPB持续至术后 3天。白细胞计数在术后 3~ 8天显著高于术前水平 ( P<0 .0 1,P<0 .0 5)。结论 :CPB可损害患者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使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 ,易并发感染 ,在围术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压疮预警联合整体护理在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1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接受压疮预警联合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压疮发生率、舒适度。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护理前,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整体护理联合压疮预警护理应用于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可以降低其压疮发生率,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不同心肌灌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体外循环(ECC)下瓣膜置换术中不同的心肌灌注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各方法对心肌的保护效果及对围术期的影响。方法:53例瓣膜手术按所采用的心肌灌注方法分为晶体停搏液组(组Ⅰ),含血停搏液组(组Ⅱ)和温血逆灌不停跳组(组Ⅲ)。术前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均衡,但Ⅳ级心功者组Ⅱ(10%)、组Ⅲ(15.4%)多于组Ⅰ(0.0%)。结果:术中ECC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多巴胺支持率、引流量等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Ⅰ最低咽温、心脏自动复苏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组Ⅱ和组Ⅲ(P<0.05);ECC总液量、稀释度、晶体停搏液灌注量、血K^ 浓度均高于组Ⅱ和组Ⅲ(P<0.05)。组Ⅲ主动脉阻断时间、ECC总液量低于组Ⅰ和组Ⅱ(P<0.05);流量和最低咽温高于组Ⅰ和组Ⅱ(P<0.05)。与术前比,术后LVEF在组Ⅱ和组Ⅲ仅有轻微下降(P>0.05),而组Ⅰ显著降低(P<0.05)。结论:含血灌注和不停跳温血灌注能给心肌提供能量,因而较晶体停搏液具有更明显的心肌保护效果,且对围术早期的水、电解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巨大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瓣膜疾病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巨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胸比(CTR)>0.80,根据左心室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d大小分为三型: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小左室(LVEDd<45mm)6例;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或左室轻度扩大(LVEDd45~69mm)17例,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伴有左室重度扩大(LVEDd≥70mm)6例。术前心功能(NYHA)III~IV级者28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分离术3例,二次换瓣手术者2例。均采用胸部正中纵劈胸骨,二尖瓣置换(MVR)+三尖瓣成形术(TVP)19例,MVR+主动瓣置换(AVR)+TVP10例。结果: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为17.2%。低心排10例,心律失常25例。随访3月至6年,晚期死亡4例。型低心排发生率高(P<0.05),型术后重度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小左室和大左室的远期效果差。结论:巨大心脏瓣膜疾病并非都是危重病人,但是小左室(型)和大左室(型)手术风险更大,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尤其是术后加强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对于此两类患者是否换瓣值得术前充分考虑。对于型的大心脏患者手术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人心瓣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胶原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人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建立基础。方法:采用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人二尖瓣和主脉瓣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对5例风湿性心脏病人和5例尸检中除外心血管疾病和胶原系统疾病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成纤维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并用3H-脯氨酸测定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结果: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瓣膜成纤维细胞其形态、生长方式及胶原合成差异均不明显,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培养的风湿性心脏病人瓣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风心病换瓣手术前后心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以及基于此技术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定量测量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换瓣手术前后心脏各部分各时相运动速度、幅度,分析心肌舒缩功能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方法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的心脏运动情况与2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测量及分析比较.结果①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心脏各腔室均有增大,尤其是心房(P<0.01);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百分率(FS)则明显较正常降低(P<0.01);术后1个月左室EF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3个月左房、左室有所减小(P<0.05);②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心脏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下移距离显著减小(P<0.01),二尖瓣E波最大流速显著增大(P<0.01);术后1个月三尖瓣环下移距离继续减小(P<0.01),二尖瓣E波最大流速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三尖瓣环下移距离有所增大(P<0.05);患者术前室间隔、左室外侧壁、右室外侧壁大部分有关舒张、收缩指标均低于正常(P<0.01),术后1月这部分指标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室间隔舒张、左室收缩有关指标继续降低,而右室大部分舒张、收缩有关指标有所升高(P<0.05).结论术后3个月右心功能开始恢复,而左心功能仍维持低水平,需要继续药物治疗,且有必要做更长时间的随访,以便指导对患者术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改善.方法 将28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按随机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5例,对照组125例,2组在性别、年龄及病因等方面无差异(P>0.05).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4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常规治疗.同时保持两组患者每天出入最相当,动态监测血清钾、镁浓度.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的第1天和第2大,治疗组的血清钾、镁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4 d的心脏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而左室舒张末内径无差异(P>O.05).治疗组术后3 d心律失常发牛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频发室早、房颤和室上速的发生牢低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手术中3个瓣膜同时置换的经验。方法:对4例同时置换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发现4例病人均有三尖瓣环扩大和瓣叶增厚导致关闭不全,2例病人伴有交界融合导致瓣膜狭窄。1例病人接受了二尖瓣位、主动脉瓣位以及三尖瓣位生物瓣置换。另3例病人接受了二尖瓣位和主动脉瓣位机械瓣置换,以及三尖瓣位生物瓣置换。1例病人死于术后低心排。其他病人平均随访30个月(12~49个月),术后心功能I级2例,Ⅱ级1例。结论:如果三尖瓣需要置换时应使用生物瓣。尽管左侧心脏瓣膜应用机械瓣,三尖瓣位应用生物瓣仍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年龄对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长海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 A组, <45岁; B组, ≥45岁且<65岁;C组, ≥65岁,每组14例。使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的生活质量。采用配对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3组术后与术前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年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结果(1)与术前相比,A、C两组术后3个月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活力(VT)和精神健康(MH)等4个维度,以及术后6、12个月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术后3个月RP、GH、VT和社会职能(SF)等4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除MH外,余7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8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各组之间比较,除A组GH评分趋势显著好于B、C两组(P=0.000)外,余7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年龄不是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但对年轻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更有利于其GH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5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5℃~28℃)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共置换生物瓣12枚,机械瓣48枚,其中二尖瓣替换43例,主动脉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替换8例,三尖瓣替换1例。结果心功能明显改善者46例且长期生存,心胸比率由平均0.74降为0.58(P<0.05)。早期死亡8例(14.28%),晚期死亡2例。结论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对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