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慢性病毒性肝炎279例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79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27例,女52例。全部病例经肝活检证实,其中轻度142例,中度91例,重度46例。慢性乙型肝炎274例,慢性丙型肝炎5例。中医辨证:湿热中阻53例,肝郁脾虚64例,肝肾阴虚29例,脾肾阳虚7例,血瘀血热101例,气阴两虚25例。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结果:(1)279例慢性肝炎在病理诊断分型中,轻度占50.9%、中度占32.6%、重度占16.4%。(2)在轻度慢性肝炎中,湿热中阻、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证明显高于血瘀血热证.P=0.01、P<0.05。(3)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证的病理诊断分布情况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P<0.01、P<0.05;血瘀血热证轻度与中度分别>重度,P<0.05。但该证在重度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4)脾肾阳虚与气阴两虚证在各病理分型中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肝炎患者以轻度居多,占半数以上。(2)慢性肝病的病变早期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证特点,病变部位多在气分;随着肝脏病理损害加重,病变部位及主导证型渐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3)治疗上主张早期宜注重清解湿热,疏肝健脾;中、晚期宜重视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及证型分布.方法:以100例慢乙肝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A-E组,对应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内结,5组对象均检测血尿酸(UA)、血清肌酐(CREA)、尿素(UREA)、直接胆红素...  相似文献   

4.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戊型病毒性肝炎原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后明确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其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颇似甲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395,自引:258,他引:395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项或某一次检查异常即作出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肝炎病毒学检测结果作出病原学诊断,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6.
7.
临床上笔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具有的证候特征,分为三型,即脾胃虚弱型,肝气犯胃型及肝郁胃热型。其中脾胃虚弱型与肝气犯胃型类似于运动障碍型,而肝郁胃热型类似于溃疡样型。本对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弱型胃电幅值比正常组及肝郁胃热型组低,肝气犯胃型组胃电幅值则呈不规则变化,肝郁胃热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人组高(P<0.05),胃电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变化。胃电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戊型病毒性肝炎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3 5例胆汁淤积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汁淤积性戊型肝炎占同期收治戊型病毒性肝炎的 15 .4%( 3 5 / 2 2 8)。男 2 2例 ,女 13例 ,年龄 5 5 .1± 13 .8岁 ,其中≥ 60岁者为 42 .9%( 15 / 3 5 ) ;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为 2 5 .7%( 9/ 3 5 )。黄疸消退时间为 71.6.± 2 1.82 ( 4 1~ 12 6)天。血清总胆红素为 2 5 5 .5 5± 118.42 μ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 95 7.8± 5 82 .3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 612 .4±460 .9u/L ,碱性磷酸酶 (AKP)为 3 16.86± 2 3 7.62u/L ,γ 谷氨酰转移酶 (γ GT)为 2 5 7.74± 199.66u/L ,痊愈 2 2例 ,好转 13例。结论 由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炎符合淤胆型肝炎的一般临床特点 ,但肝脏损害较重 ,黄疸程度高 ,持续时间长 ;老年戊型肝炎患者更易发生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CI)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CAS)之间关系与意义.方法 对25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硬化程度、斑块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风痰瘀阻IMT与气虚血瘀型、阴虚阳亢型、风痰火亢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风痰瘀阻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均无意义(P>0.05).各证型斑块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风痰瘀阻的斑块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CI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不同,风痰瘀阻是缺血中风高危险证型,同时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5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LDH释放法析测其外周血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34名建康人做为对照。结果是以虚证为主的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瘀血阻络证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以实证为主的热重于湿证、湿热并重证、湿阻脾胃证、湿热中阻证和肝郁脾虚证的NK细胞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与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提示NK细胞活性检测,可做为中医辨证虚实的客观指标;肝炎早期如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能是防止肝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中医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中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剂,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机及中医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按照是否应用中药治疗将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及西医对照组(对照组),收集其中有效方剂160首,分别计算各首方剂中清热解毒药物、利湿退黄药物、健脾和胃药物、理血药物的质量以及四者总质量在本首方剂中所占的质量比。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JP〈0.05)。160首方剂中清热解毒药物、利湿退黄药物、健脾和胃药物、理血药物总质量比与其他类药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类药物质量比两两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早、中、晚期四类药物质量比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机主要表现在湿、毒、瘀、虚四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存在优势,中医药在其中起着明显作用,治疗上以利湿退黄、健脾和胃、清热解毒、调理气血法为主,注重“治未病”预防思想。  相似文献   

13.
慢性丙型肝炎的中西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宇泳  王融冰 《传染病信息》2010,23(5):263-265,284
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以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为基础。对标准治疗无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难治性丙型肝炎,蛋白酶抑制剂等特异性靶向抗病毒治疗有助于HCV的清除,多药联合同时可能加重某些不良反应如皮疹、贫血等,影响治疗的依从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轻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如发热、肌肉酸痛、抑郁、贫血及白细胞下降等,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持续性病毒学应答,减少停药后的复发及保肝抗炎、抗肝纤维化等方面显现一些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给予13例I型AIH患者胸腺肽、甘草酸二铵和中药方剂:黄芪30 g、、白术10 g、生地黄15 g、山茱萸10 g、白芍15 g、柴胡10 g、当归10 g、郁金10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女贞子30 g、牡丹皮10 g、茜草15 g、秦艽10 g、五味子10 g、陈皮6 g、山药15 g,治疗3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使用Navios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使用西门子BNP Pro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血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ALT、AST、GGT、TBIL、ALP、Alb和球蛋白分别为(67.5±12.8) U/L、(48.2±13.6) U/L、(57.2±24.5) U/L、(23.6±5.5) μmol/L、(152.9±35.4) U/L、(32.8±4.4) g/L和(30.6±3.7) g/L,显著低于治疗前【(185.3±51.4) U/L、(198.3±55.2) U/L、(149.3±33.4) U/L、(98.5±26.4) μmol/L、(266.4±40.8) U/L、(37.7±6.1) g/L和(38.4±5.0) g/L,P<0.05】;治疗后血清HA、LN、PC-Ⅲ和Ⅳ-C分别为(179.7±43.6) μg/L、(121.7±35.6) μg/L、(118.5±35.4) μg/L和(143.1±25.8) 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311.8±72.4) μg/L、(334.2±42.6) μg/L、(253.7±56.4) μg/L和(254.7±42.5) μg/L,P<0.05】;治疗后血清IgG为(14.52±3.15) g/L,显著低于治疗前【(19.38±3.86) g/L,P<0.05】,但IgA和IgM无显著变化;治疗后外周血CD4+、CD8+和CD4+/CD8+比值分别为(0.42±0.04)、(0.30±0.04)和(1.41±0.25),显著高于治疗前【(0.32±0.03)、(0.27±0.02)和(1.20±0.21),P<0.0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IH患者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永安 《传染病信息》2012,25(3):135-137
本文针对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现状,总结中医、西医治疗该病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切入点与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临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提供可参考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慢性HBV携带者的中西医诊治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与体质辨识、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概况,发现以HBVDNA高水平复制、ALT正常或低水平为特点的HBV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具有高度传染性,且存在向肝硬化和肝癌进展的较大风险。因公认有效的抗HBV药物对慢性HBV携带者不适用,现代医学建议随访观察,不进行治疗。结合现代医学,中医对慢性HBV携带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认识逐渐深入,并采用中医体质辨识解决辨证困局,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是具有前景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心理调节,饮食指导及对症治疗;治疗组(54例)按不同的中医证候分成不同的证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对应的中药汤剂,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中医辨证治疗IBS比单纯用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郑玲  李芹  陈佳慧 《传染病信息》2011,24(5):302-304
本文从组织机构和机制创新、中西医结合肝病科改革建设、中医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和中医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对“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基地建设”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通过“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基地建设”,将中医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有机联合起来,培养一支临床、科研一体化的防治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人才队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 CHC)中医证候与病毒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形式,统计患者的中医症候体征规律,丙型肝炎病毒( HC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我国CHC患者病毒基因型以1型为主,中医证型以正虚邪恋型为主,病毒基因型和中医证型间不存在相关性,临床症状胁肋隐痛与HCV基因型存在相关性,且症状越重,病毒基因1、6型出现的机率越大。结论: HCV患者临床宏观症状与微观指标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该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CHC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及耐药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各型患者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年,观察拉米夫定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HBV DNA的转阴率以及耐药发生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HBV 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疗效及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