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雅安芦山县农村居民就医首诊行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探索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制定《农村居民就医行为调查问卷》,调查了雅安芦山县飞仙关、龙门、隆兴、太平等四个乡镇1093名农村居民,了解其患病后首选就诊医疗机构情况,并对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医疗保险、医疗资源和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农村居民就医现状,并分析农村居民对现有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情况,探讨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相关卫生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抽取九江地区9个县的18个乡共计1450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39.6%的农村居民选择乡村医生就医,59.9%选择就医机构的原因是离家近;在未就医患者中,78.83%因自感病轻未诊治,农村居民对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最高,分别为44.3%和60.1%。结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是农村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的主要原冈,家庭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同时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急需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和服务态度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的就医行为,分析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分级诊疗制度对就医行为的影响,为制度优化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仅有44.39%的居民患病时选择就医,主要的就医地点为诊所/村卫生室、药店等,选择上述就医地点的原因主要包括就医习惯、距离近、医疗费用低、等待时间短等。患病未就医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限制、自我医疗、自认为病情不重、等待时间长等。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的居民就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存在着患病未就医的行为,主要是受经济状况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社区居民就诊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深圳市居民患病后就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市1 012名有两周患病情况居民的就诊或自我医疗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在去医疗机构就诊和自我医疗方面,性别、婚姻状况、年龄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户籍、职业、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月收入、症状程度、医疗机构距离上有统计学差异(前3项P值分别为0.005,0.003, 0.003,其余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程度、文化程度、医疗保险、医疗机构距离、月收入对居民选择自我医疗或去医疗机构就医相关(症状程度OR=2.182;文化OR=0.728; 医疗保险OR=0.498; 医疗机构距离OR=0.523;月收入OR=2.651)。结论 居民患病后选择自我医疗或上医疗机构就诊与症状程度、文化程度、医疗保险、医疗机构距离和与收入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深圳某社区不同健康水平居民就医行为和影响因素,提供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卫生服务.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有居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等问题,以及在身体不适时的行为、选择医疗机构的依据、行为和影响因素.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在社区居委的协助下进行发放、填写.结果 健康状况较好的居民在身体出现不适时选择休息及自服药的比例高于健康状况差和较差者;健康状况较差的居民选择综合性医院就医考虑医疗费用的比例高于其他组的居民.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中技术条件差、设备落后、没有药品各组存在差异,健康状况差的居民对设备落后、没有药品因素要求高.结论 居民就医行为受个人健康状况影响.领导机构重视健康状况不好居民的医疗行为和影响因素.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可正确引导居民就医.  相似文献   

6.
背景 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节约医疗费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居民的就医趋高现象突出,基层常受到“冷落”,浪费了卫生资源,阻碍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目的 了解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意愿,并探讨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农村居民就诊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为完善基层首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4个县的800例农村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看法及基层首诊意愿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763例农村居民中,患常见病时,82.1%(626/763)的居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因主要是距离近、收费低;病情较重时,95.1%(726/763)的居民选择综合医院,原因主要是医疗水平高、设备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一年医疗费用低、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远、有基层就医经历、支持分级诊疗制度、认为现行的医保制度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的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较高(P<0.05)。结论 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趋于合理,上一年医疗费用、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基层就医经历、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态度及现行的医保制度能否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与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农村居民对各类医疗机构的评价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东、中、西部9县27乡81个村的2310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无记名调查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最终选取有效样本2276人.结果 该区域农村居民对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整体评价结果相似,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就医环境评价较高,对医疗设施、药品使用、医疗水平评价较低;对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医疗设施评价较高,对药品使用、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就医环境评价较低;农村居民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评价均较低.结论 农村居民对各类医疗机构的整体评价不高,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患者的就医感受,探讨其对再就医选择的影响,为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策略,合理分流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与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遂宁市城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1 072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患者此次的就医感受及患病的再就医选择。结果:患者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医保类型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均会影响其再就医选择。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患者的就医感受存在差异,其中患者就医时检查所花时间、医疗机构环境及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对患者再就医选择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有针对性的改善就医环境及流程,缩小由于就医感受带来的对医疗机构的偏见,促使患者更加从病情出发选择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上海某社区不同健康水平居民就医行为和影响因素分析,了解居民的医疗需求,指导医院提供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卫生服务。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有居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等问题,以及在身体不适时的行为、选择医疗机构的依据、行为和影响因素。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在社区居委的协助下进行发放、填写。结果健康状况很好和较好的居民在身体出现不适时选择休息及自服药的比例高于健康状况差和较差者;健康状况差和较差的居民选择综合性医院就医的比例高于其他组的居民;健康状况差的居民考虑医疗费用的比例高于其他组。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中技术不够、设备落后、没有药品各组存在差异,健康状况差的居民对设备落后、没有药品因素要求高。结论居民就医行为受个人健康状况影响。要重视健康状况不好居民的医疗行为和影响因素。要合理配制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正确引导居民就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我国东、中、西部三省农村居民就医时是否选择基层首诊的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基层首诊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多阶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7—9月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3省6 500例农村居民作为调查样本,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主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97.05%农村居民患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41.96%农村居民患慢性病时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4.73%农村居民患大病时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社会保险类型、家庭经济状况、患病未就医经历及自行购药经历(均P<0.05)均能够对居民患小病时选择基层首诊产生影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社会保险类型、看病报销比例影响、过去1年的费用低于500元及患者的健康状况(均P<0.05)等因素影响居民患常见病时基层首诊意愿;社会保险类型、一年能承受的看病费用、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看病报销比例(均P<0.05)这四个因素影响居民患大病时的基层首诊意愿。 结论 社会保险类型与疾病费用负担是影响居民自愿基层首诊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对居民自愿选择基层首诊的影响作用有限,看病报销比例是患常见病、大病居民自愿基层首诊行为的首要影响因素,居民自身因素及经历是影响居民自愿首诊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腹泻病调查地区人群医疗保险模式以及对就诊意愿、行为的影响。方法在腹泻病入户调查地区对部分健康人进行基本情况、有无医疗保险、模式以及就诊意愿和行为的调查。结果医疗保险模式城镇和农村人群分别以不享受任何医疗保险(44.72%)和农村合作医疗为多(53.21%);农民和公务人员分别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56.10%)和以公费医疗(59.50%)为主,其余职业人群均以不享受任何医疗保险的比例为高;调查人群认为患病后自己买药治疗、不必治疗和到医院就诊的分别占76.73%、8.45%和38.82%;患病后认为自己买药治疗和不必治疗的以不享受医疗保险人群为多,愿到医院就诊则以公费医疗保险者为高;腹泻病例就诊率以不享受任何医疗保险人群(36.41%)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4.18%)为高。结论农民、社区居民等不享受医疗保险弱势群体对于腹泻病等常见病的就诊意识不强,但就诊需求高。须提高农民、社区居民的医疗保险参保意识,将常见病纳入保障范围,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就诊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网络,这将会对农民看病行为产生影响。调查显示,该项制度促进了参保农民的积极就医行为,但就医次数并无明显增加,对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就医行为影响也不同。同时也揭示该项制度对解决农民疾病风险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符合农村居民就医的主观需求,需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进行补偿结构设计,并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忠县农村居民,尤其是其中的弱势人群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探讨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寻求获得有效服务的途径,为贫困农村卫生改革制定相关对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访谈的调查方式,调查了忠县的3个乡镇的24户农村居民,并结合重庆市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发现忠县农村居民中,经济收入低下,疾病意识差是阻碍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结论: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素质,加强农村的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是提高该地区农民的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鲍勇  陶敏芳  刘威 《实用全科医学》2009,7(6):551-551,554
目的对上海市某社区居民就医意向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居民医疗需求,指导医院提供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卫生服务,提供改善居民就医行为的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有居民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在社区居委会协助下进行发放、填写。调查对象为2006年8月-12月居住某社区半年以上、具有行为意识能力、愿意接受调查的居民,共1200名,占社区居民人口的1%。结果有效问卷1179份。78.20%的居民选择综合性医院就诊,主要是医疗技术原因;不选择综合性医院的原因中"等候时间太长"占第一位,为45.51%;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中"交通便捷"是主要原因,占41.38%,其次为"价格便宜",为25.23%;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中认为"技术不够"的占72.77%。分层分析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就医选择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比例较高。结论社区居民受就医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因素影响。要重视老年居民的医疗行为和影响因素,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正确引导居民就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情况,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结果和结论:1334人(13.7%)最近两周内身体不适,2208人(22.7%)自评健康状况好;影响两周患病率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年收入、健康状况及最近1年医药花费。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及最近一年医药费用是保护因素。两周内患病1334人中只有559人(41.68%)就诊,未就诊主要原因是没钱、服务质量差、自我医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健康状况及最近1年医药花费不同,两周就诊率不同;影响两周就诊率的因素是对新农合规定的医疗机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信息,为北京市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资料表、精神卫生求助方式及态度问卷(MSK)对北京市朝阳区随机选取的1996例农村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8.8%的居民表示愿意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帮助;60.2%的居民选择医疗机构作为心理求助场所;超过93%的居民对目前社区内可能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表示不知道或确定没有;不同社会人口学信息情况下,均有部分心理健康服务形式选择情况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多种服务形式被社区居民认可;北京市农村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亟待开展,在社区现有医疗体系中引入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湖南省农村居民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和就诊行为,为农村地区感染性腹泻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湖南省的桂阳县、龙山县、芦淞区和新晃县4个监测点,各监测点将辖区内的乡镇(街道)按照经济水平分为高、中、低三层,每层中选取1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选择2~3个村(社区)作为调查点,每季度对调查点的居民进行腹泻和就诊情况的调查。结果 4个监测点共调查82 588人次,共有685人次发生腹泻;腹泻的两周发病率为0.83%。685例腹泻病例中有397人去医院就诊,就诊率为58.0%。男性发病率、就诊率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人群中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2.52%)最高,5~9岁儿童就诊率(69.74%)最高;散居儿童发病率(3.52%)和就诊率(71.93%)最高。各监测点不同季节发病率不同,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基本在夏秋季。就诊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桂阳县较其他监测点,夏秋季较春季,有里急后重感、水样便的病例更倾向就诊。结论 感染性腹泻病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生,5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发病率高,是腹泻病防治重点人群,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腹泻病就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国农村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住院补偿的效果,对其中医保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入户调查收集农村居民的相关信息,分别对不同医保形式、不同住院流向农村居民的住院补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医保覆盖农村居民的住院率间具有显著差异(2=16.231,<0.05);不同医保制度的住院补偿比例具有显著差异(2=33.173,<0.05);不同住院流向参合居民的补偿比例随着住院层次的提升而显著降低(2=58.527,<0.05)。讨论:现行农村医保制度设计在有效发挥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合理的卫生服务需求。同时,不同医保制度的补偿比例在参保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利富"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安徽省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现状的信任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调查问卷通过来自农村、区域分布广泛的本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于2015年利用寒假返乡机会、随机调查其家庭周围的约10户村民,共收集有效问卷739份,分析指标为就诊满意度和对当地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信任程度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 农村居民感觉到就诊不方便者占54.13%,认为在就诊过程中存在至少1项“不方便”者高达74.70%。其中,“不方便”主要是“候诊时间和候诊秩序(38.29%)” “医生的形象、态度和水平(35.86%)” “收费的合理性和适宜性(33.42%)”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对医疗机构提供者信任程度不仅与调查对象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住房面积大小和对居住环境满意程度有关,提示社会、经济和行为因素间接地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现状的信任程度。 结论 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提供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和信任度均不高,造成这种现象不仅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能力直接相关,而且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生活方式及和谐社会环境等系统工程建设间接地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