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常见不能找到明确诱因的下腰部疼痛,即非特异性腰痛,其发病率高。急性起病者,中医称之为腰部伤筋、凝闪。其反复发作者,亦有称为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症等。尤其是多数患者疼痛部位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难以找到明确的病因,临床上对此类腰病的诊治比较混乱。近年来,随着对脊神经后支分布和支配解剖分析的深入,已发现非特异性腰痛与脊神经后支主干受机械刺激有关,应称之为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其治疗方法很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邵氏点针刺加斜扳法、华佗夹脊针刺加斜扳法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邵氏点针刺加斜扳法、华佗夹脊针刺加斜扳法治疗,每组35例.结果:治疗后邵氏点针刺加斜扳法组疗效较优,且短病程较长病程疗效优.结论:运用神经定位取穴的邵氏点针刺加斜扳法治疗病程较短的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1.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邵振海等人提出了“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概念,认为上腰段的脊神经后支受到牵拉、卡压等刺激是发生下腰痛的原斟。这一学说现已基本得到公训。现在更常用的名词是“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腰椎脊神经后支综合征”。2.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的特点:疼痛多为持续性,痛区可位于下腰正中、腰骶部、髂嵴附近、臀部,也可伴大腿后外侧痛,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椎向某一方向运动时症状可加重,严重者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在主诉痛区上方2~3个脊椎节段(脊神经后支发出平面)的棘突、小关节、横突有压痛,深压时可向主诉痛区放射;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主诉痛区的X线、CT、MRI多为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火龙灸结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经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后次日在以责任关节突关节为中心的腰背部用腰椎一号方行火龙灸治疗,1次/d,30 min/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当日及末次随访时对比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疗效。结果:5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2 d.3例患者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后次日出现疼痛加重,2 d后缓解,再无反复。与治疗前比较,疗程结束当日和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当日和末次随访比较,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龙灸结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可减轻患者下腰部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在C臂机透视下,在退变节段上关节突和横突根部交界处注入复方倍他米松和利多卡因混合液,以阻滞腰神经后内侧支。同时观察32例采用保守治疗的同期住院患者。分别在入院、出院、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3个月时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定位注射加督脉经手法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金华 《中医正骨》2001,13(9):29-30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是指由于腰部脊神经后支主干受到诸如损伤、炎症、粘连、瘢痕挛缩等刺激引起的脊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疼痛反应 ,属于非特异性腰痛范畴。作者近年来采用定位注射加督脉经手法治疗本病 110例 ,经临床观察 ,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10例 ,男 5 8例 ,女 5 2例。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70岁 ,平均 42 .1岁。病程最短者 1周 ,最长者 18年 ,平均 2 5个月。均诉有下腰痛 ,其中 89例伴有臀部痛 ,76例伴有臀部和下肢痛 ,但不超过膝关节 ,查体下腰主诉痛区上方 2~ 3个腰椎节段的横突根部有压痛 ,均无感觉、运动和…  相似文献   

7.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脊神经后外侧支卡压症是由于脊神经后外侧支受机械牵拉刺激而产生的其末梢分布区的放散痛,是常见腰腿痛病因之一。本文拟通过对神经阻滞联合针刀松解术缓解脊神经后外侧支卡压引起的下腰痛的观察,并与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疗效进行对比,丰富了本病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中长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以针刀、神经阻滞、中药熏蒸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以单纯神经阻滞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优良率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三联疗法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外敷联合局部封闭治疗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予局部注射封闭卡压的脊神经后支,在此基础上合用中药封包外敷腰背部痛区,连续治疗3周。观察治疗3周后及随访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为97.4%,随访3个月总有效率为96.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外敷联合局部封闭可有效治疗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且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腰痛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一部分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肿瘤等,而另一部分的腰痛均无明显的病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类腰痛来源于脊神经后支,我们对586例脊神经后支性腰痛采用了冷冻治疗,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腰痛586例,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筋肉并重特色疗法治疗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疗效。方法:84例脊神经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骨筋肉并重特色疗法及痛点注射疗法,对照组仅用痛点注射疗法,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筋肉并重特色疗法治疗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具有较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性腰痛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腰脊神经后支损伤性腰痛症80例随机分为射频治疗组(A组)和神经阻滞治疗纽(B纽)各40例。A纽在DSA下行经皮穿刺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B组在DsA下行腰脊神经后支常规神经阻滞治疗。观察2组患者腰痛改善、腰部活动度及压痛恢复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3d、1周、1个月及3个月腰痛改善、腰部活动度和压痛恢复均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治疗后支损伤性腰痛症有效率高,疼痛评分改善明显,腰部活动度恢复良好,且持续时间久,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光明中医》2021,36(1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DSA引导针刀组,24例)和对照组(传统针刀组,24例),2组均每周治疗1次,2次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周、4周的VAS评分、ODI评分及总体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 h、1周、4周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SA引导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可改善症状,远期效果良好,优于传统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C型臂X线透视机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后关节(LFJ)紊乱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20例LFJ紊乱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口服双氯芬酸钠药物组(M组)、C型臂X线透视机定位下关节内注射组(J组)和C型臂X线透视机定位下腰椎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组(N组)各60例,采用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和活动功能评分法评价3组疗效。结果 M组有效率73%,J组有效率92%,N组有效率93%,J组和N组疗效优于M组。结论 C型臂X线透视机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及关节内注射治疗能有效缓解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是有效治疗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腰椎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对LFJ紊乱综合征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复方当归针局部注射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门诊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给予针刀松解联合复方当归针局部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屈安奈德注射液神经阻滞治疗,两组均为1周治疗1次,3次为1疗程,若已治愈,治疗随即结束。观察两组治疗后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为87.3%,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7%,对照组为8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当归针局部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近期疗效类似于神经阻滞术,但远期疗效优于后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非特异性腰痛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方法多样。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脊柱不稳定性腰痛是最常见的三大类非特异性腰痛。治疗该类腰痛主要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微创治疗、运动疗法、中医中药治疗等。笔者对NSLBP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进行概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解剖学研究表明脊神经后支卡压是非特异性下腰痛中常见病因[2],大部分是由于椎间孔以外的支持组织结构紊乱刺激脊神经后支所致。为此笔者设计在CT定位下行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膀胱经穴位至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医用臭氧水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收治的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直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医用臭氧水治疗;治疗组采用经膀胱经穴位至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医用臭氧水治疗。两组均1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优22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优15例,良12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67.5%。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评分、JOA评分、FFD方面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穴位注射医用臭氧水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75例用针刀结合神经阻滞治疗。结果:治愈率89.3%,好转率10.7%,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刀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刀闭合术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应用针刀闭合术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应用神经阻滞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1次,治疗3次。治疗后1周、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后1周(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P0.05)。治疗组优良率93.8%,对照组优良率81.3%,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闭合术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好,创伤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