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15例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对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化疗期间15例并发真菌感染,其发生率为15.0%.年龄和应用广谱抗生素是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并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15例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经过伊曲康唑治疗后,13例有效,有效率为86.7%,治疗期间出现2例胆红素升高、心功能不全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经过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容易并发真菌感染,伊曲康唑治疗疗效显著,成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李超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127-128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每组各40例,对两组真菌感染率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真菌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组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8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149例,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选择的不同抗真菌药将其分为对照组(n=74)和观察组(n=75).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 400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治疗(200 mg/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8.0%、20.0%、94.6%,显著高于对照组(32.4%、16.2%、7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对照组发生率为16.2%,观察组发生率为21.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曲康唑应用于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并发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对血液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60例,给予伊曲康唑200mg静脉滴注,前两天每天2次,以后每天1次,用药2周。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1.7%(49/60),其中痊愈28.3%(17/60)、显效36.6%(22/60)、进步16.7%(10/60),两组感染治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副反应轻微。结论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预防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4例血液肿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预防性抗真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真菌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与真菌感染发生率为46.9%和28.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真菌感染发生率为71.9%和6.3%。两组治疗有效率和真菌感染发生率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运用伊曲康唑可有效减少真菌感染发生情况,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随着化疗强度的增大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急性白血病 (AL)患者化疗期间合并霉菌感染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 ,抗霉菌治疗的重要性亦被人们重视。本文观察了 64例AL患者化疗期间抗霉菌治疗及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 1995年至 2 0 0 0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64例 ,男 3 6例 ,女 2 8例 ;年龄 12~ 75岁 ,平均 3 6.5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目前国内诊断标准[1 ]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3 8例次 (M1 7例 ,M2 13例 ,M34例 ,M4 5例 ,M59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2 6例次 (L1 8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0例伊曲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1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验组31例,对照组给予氟康唑治疗,研究组给予伊曲康唑治疗,对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73.3%,对照组总有效率5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张琳 《北方药学》2015,(3):49-49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老年慢性肺部疾病合并肺部急性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肺部疾病合并肺部急性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所有患者以伊曲康唑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前,4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治疗后,患者发热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伊曲康唑治疗老年慢性肺部疾病合并肺部急性侵袭性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伊曲康唑对于心脏影响的依据尚未证实。  相似文献   

9.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30例,应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第1-2天200mg/次、2次/d静脉注射,第3-14天200mg/次、1次/d静脉注射,有效者第15天起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液200mg/次、2次/d,总疗程14~90d。结果痊愈8例,显效11例,进步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3.33%(19/30);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5/30),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皮疹、水肿,均为一过性。结论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发生率日趋增加,成为危及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对于提高血液病患者疗效十分重要。我们对28例真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采取伊曲康唑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田薇薇  刘萍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9):10-11,1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患因素。方法对近3年来我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152倒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29.0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老年人、白细胞下降、各种介入性操作、长期住院、晚期肿瘤患者是易患因素。结论为减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重视合理使用现代医疗技术,密切监测白细胞数量,减少住院时间及不必要的介入性操作。  相似文献   

12.
高开波  童勇  冯春 《中国药房》2010,(24):2242-224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中对肝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72例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剂量为1.2g·d-1,B组剂量为2.4g·d-1,化疗前2d开始使用,至化疗结束后1周复查肝功能,发现肝功能异常后继续使用2周。结果:B组患者化疗后1周及2周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A组明显降低(P<0.05)。2组在化疗后第1周和第2周不良反应率低,未见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结论: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剂量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化疗后肝功能损害,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3.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结果诊断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采用DVCP方案、DVLP方案或DOAP方案化疗并根据骨髓缓解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1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伴低热、胸骨压痛、淋巴结肿大、脾大、肝大、皮肤浸润等,所有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近半数患者属高白细胞白血病。10例患者进行了免疫表型分析,其中B-Ly+/My+双表型8例、T-Ly+/My+双表型和B+T-Ly+/My+型各1例。采用DVCP方案、DVLP方案化疗7例,CR率42.9%,4例采用DOAP方案化疗,CR率50.0%。结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以B淋巴细胞系和髓系两系抗原共同表达者最多,临床分型诊断复杂,治疗缓解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诊疗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平均入院治疗(25.63±1.26)d,治疗后患者尿素氮、肌酐、心率均显著下降,血压显著回升,血小板显著改善,P<0.01;病情稳定后均顺利出院。结论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给予及时合理的药物治疗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可收到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气单胞菌属败血症的认识,为临床估计病情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至2009年发生于我院(位于中国华北地区)血液系统疾患的气单胞菌属败血症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学和治疗转归等。结果 8年间共16例,均为急性白血病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季节以夏秋季(5~10月)为主(87.5%)。所有患者均为院内感染,无聚集、流行性发病趋势。菌种包含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以后者(68.8%)占优势;其中6例(37.5%)伴随其他病原菌败血症,均为温和气单胞菌败血症的患者。所有患者近期或正在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发生败血症时都处于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是寒战、发热(100%),仅有5例(31.3%)患者之前伴随腹泻,4例(25%)并发休克。常见伴发的感染部位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组织炎(37.5%)、肛周感染(31.3%)、肺感染(25.0%)等。药敏结果对除外青霉素类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未见碳青霉烯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患者均及时接受了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病死率仍较高(31.3%)。死亡者发生于起病3~4d内,均为温和气单胞菌同时伴随其他病原菌败血症,多并发休克同时伴随其他部位严重感染如蜂窝组织炎、肺部感染或腹膜炎等。结论气单胞菌败血症虽不常见于北方地区,但多于夏秋季发生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除青霉素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绝大多数气单胞菌敏感。温和气单胞菌的致病力更强,应注意复杂感染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种缓解诱导化疗方案的经济费用。方法:对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诱导化疗所用的3种方案,即:DVLP(daunorubicin,vineristine,l-asparaginase and drednisone)、DVP(daunorubicin,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及DVLD(daunorubicin,vincristine,l-asparaginase and dexamethasone)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用成本-效果分析的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DVLP是3种化疗方案中最理想的方案。结论:药物经济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优选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建立人外周血白细胞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健康志愿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白细胞的蛋白质组进行差异性分析,寻找与ALL相关的蛋白质。方法:收集10例健康志愿者和10例ALL患者外周血标本,分离白细胞,提取白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PDQuest2D软件对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差异分析,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利用PDQuest2D软件对健康志愿者与A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差异分析,根据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确定了与ALL相关的蛋白质有AnnexinA5、cytoskeleton14等。结论:经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蛋白质AnnexinA5、cytoskeleton14与ALL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寻找该类型白血病的药物治疗靶点及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MEA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4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为2组:治疗组26例,给予rhIL-11和MEA方案化疗;对照组22例,给予MEA方案化疗而不用rhIL-11。动态观察化疗后血小板数值变化及rhIL-11的不良反应。结果 rhIL-11能显著增加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数量(P〈0.01),缩短血小板数值恢复正常所需时间(P〈0.01),不良反应以乏力、水肿和注射部位疼痛为主。结论 rhIL-11有明显的促血小板生成作用,不良反应轻微,与化疗联用可减少出血并发症,使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86例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建勇  夏学鸣 《江苏医药》1996,22(10):671-673
常规使用10种单抗,用流式细胞仪(FACS)或荧光显微镜(FM)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了86树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的免疫标志。结果显示,髓系标志中CD33、CD13诊断价值较高,而CD15、CD14阳性率低。31.4%AML有淋系抗原表达,无单抗标记AML占16.3%,47.6%的患者表达CD34.FACS检测较FM更敏感、特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维甲酸和亚砷酸双诱导联合化疗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收录的5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的分为4组,A组13例患者采取维甲酸和亚砷酸双诱导联合化疗;B组13例患者采取维甲酸联合化疗;C组13例患者采取亚砷酸联合化疗;D组13例患者采取化疗,观察4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4组的治疗效果分析,A组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率明显的高于B、C、D三组的情况,并且病死率也明显的低于C、D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A组患者的高白细胞血症的持续时间与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的低于B、C、D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维甲酸和亚砷酸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效果明显,而且治疗更准确,可靠性强,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