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洪  孙万军 《中国校医》2002,16(5):432-432
血清钾离子浓度直接影响腹部消化道手术后病人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传统观念认为 :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组织细胞破坏 ,细胞内K+ 外释 ,术后早期补钾易发生高钾血症 ,而笔者通过对 6 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分别采取术后当日与术后 3d补钾 ,结果发现早期补钾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而不会发生高钾血症。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所选 6 0例病人均为腹部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 39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11~ 72岁 ,平均年龄 46岁 ,阑尾切除术 2 9例 ,胆道手术 15例 ,胃大部切除术 8例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 2例 ,肠道手术 6例。1.2 方法 随机抽取 30例分成…  相似文献   

2.
腹部外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对于术后吻合口及切口的愈合有很大影响 ,止痛注射泵药囊临床应用解除了患者术后切口疼痛 ,但是否也导致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延长 ,就此我们进行了临床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 793例 ,女性 74 0例 ;年龄 3~ 84岁 ,平均 39 5岁。 1998年至今腹部外科术后临床共用止痛药泵 84 9例 ,与 1998年前未用止痛药泵的 6 84病例进行对照。病种包括胆囊切除、胃大部切除、阑尾切除、肠梗阻手术、结肠癌手术、腹部开放及闭合性损伤 ,两组患者病种类别情况比较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腹部手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明兰  王晓燕  王永烁 《职业与健康》2006,22(19):1642-164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30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麻痹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3~5 d,经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积极采取治疗护理措施,其中26例在1~2 d肠麻痹解除,肠功能恢复,腹胀消失,肛门排气。4例在4~5 d肠功能恢复。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肠功能恢复,可防治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及术后无法在短期内恢复正常饮食 ,易出现营养不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是导致病人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术后早期肠外营养 (PN)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机体康复 ,但其价格贵 ,易引起感染、代谢性并发症、肠粘膜屏障受损等问题。而肠内营养因具有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恢复以及经济等优点而日益被广泛采用 ,与之相关的研究亦不断深入。本文对腹部术后患者早期应用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制剂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1 观察对象  1998~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与经络穴位指压法对新生儿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60例腹部手术患儿在术后综合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腹部按摩与经络穴位指压,观察其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腹部手术术后肠鸣音很快恢复,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提前,排气排便时间提前,经口进食时间提前,喂养状态好,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摩与经络穴位指压有助于尽早恢复腹部手术患儿胃肠道功能,增加喂养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保守治疗:禁饮食,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营养支持,应用地塞米松、生长抑素,粘连松解汤保留灌肠以理气活血促进肠功能恢复.23例患者均保守治愈,无中转手术病例.治疗时间5~21d,平均8.7 d.结论 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营养支持、激素、中医中药等保守治疗为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量避免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难治性肠麻痹患者采用推进式腹部按摩联合常规治疗对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的临床体会。方法采用推进式腹部按摩联合常规疗法治疗15例胃癌术后难治性肠麻痹患者。结果 15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逐步缓解,摄片、进食无异常后出院,平均随访时间半年,无再发肠梗阻现象。结论采用推进式腹部按摩联合常规治疗对促进胃癌术后难治性肠麻痹肠梗阻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腹部外科手术术后常会出现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有些患者术后3~5 d后胃肠道功能尚不能恢复,主要是因为手术直接刺激或通过反射机制抑制胃肠运动,如何尽快恢复胃肠道运动功能是普外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间歇性导尿与腹部按摩排尿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比较的文献,对治疗后尿路感染、残余尿量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多种数据库对间歇性导尿与腹部按摩排尿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选出7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7篇文献共纳入患者546例,间歇导尿组与腹部按摩排尿组相比,尿路感染OR值为0.38(95%CI,0.25~0.56),残余尿量OR值为1.96(95%CI,1.31~2.93),膀胱功能恢复情况OR值为2.51(95%CI,1.54~4.09)。结论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间歇导尿组相比腹部按摩排尿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CEA)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30例CEA患儿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制定方案,及时肠内外营养支持并做好家属的宣传及沟通,促进术后康复.结果 30例CEA患儿,除2例放弃治疗和1例死亡外,均顺利重建胃肠道功能并治愈出院.结论 制定正确的护理方案,做好深静脉导管维护,正确选用配方奶,密切观察胃肠道症状、体位等,可促进CEA患儿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6h至出院全过程进行个体化排气训练对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15例宫颈癌手术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7例进行常规术后6h床上翻身法和下地走动法;实验组58例术后6h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不同手法的腹部肌肉放松抖动锻炼,个体化排气训练的频数与强度结合患者手术史、放疗以及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等,观察术后肠呜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肠呜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腹胀发生率、肠梗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个体化排气训练计划能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预防和减少术后腹胀及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孙林  向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4170-4171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2例胃肠道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7例,肠外营养组15例。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及胃肠道恢复时间等,均较肠外营养组低。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术后早期采有肠内营养支持具有优越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后给予中药穴位贴敷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方法:126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63例,给予术后予以常规处理并予腹部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63例,予以术后常规处置。结果:观察组发生术后腹胀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且操作方便。结论:中药穴位贴敷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瘘是胃肠手术和腹部外伤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引起一系列全身和局部的病理生理紊乱.处理十分棘手,病死率高达25%~42%,是外科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我院2000年至2009年1月收治因胃肠手术和腹部外伤术后十二指肠瘘45例病人,行瘘近端和瘘后空肠造口减压,尽早给予EN,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45例病人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1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并对患者在术后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肠功能恢复护理,并对护理后的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穴位按摩护理的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分别为21.58±3.46h、17.82±2.31h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方式护理的对照组的38.24±3.95h和25.32±3.72h,比较差异值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对肠功能恢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缩短患者的排气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进食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绍春 《现代保健》2010,(21):71-7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件肠梗阻的外科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应用激素、全肠外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当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时给予白蛋白及利尿剂,在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早期予以胃肠道动力药物。结果密切监测腹部体征情况下进行系统保守治疗,本组31例均痊愈出院,住院8~26d,平均(15.7±6.1)d;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可以依靠病史、体征、全腹CT及X线确诊,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腹部患者术后肠痿功能恢复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84例,将所有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活动与腹部热按摩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方式后的临床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经卡方t检验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腹部手术患者在实施早期活动与腹部热按摩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缩减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胃大部切除术是外科常见腹部手术之一,术后早期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一般3~5d即可恢复胃肠道功能。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胃手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迟。我院2003年6月-2008年10月诊治本病1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用按摩中脘、神阙、足三里穴位的方法治疗小儿腹部手术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后患儿120例,按手术出室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按摩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按摩组除常规护理外,手术后当天开始实施穴位按摩(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每天2次,每次按摩约3~5min,连续3~5d;对照组只按腹部手术后常规儿科护理。比较两组小儿术后肠鸣音恢复及首次肛门排气、排便、腹胀情况,应用药物或肛管排气的比率、舒适度情况。结果:按摩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按摩组术后腹胀发qi率及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比率及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按摩中脘、神阙、足i里穴位能促进小儿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有效地防治了小儿术后腹胀的产生,增加舒适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0例腹部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病人进行了综合原因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7岁~80岁,胃肠道手术16例,非胃肠道手术14例,术后3天内出现恶心呕吐20例,3天~5天内6例,5天~7天内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