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跟腱止点性腱病是临床常见的跟腱损伤。目前临床上无论在损伤机制与病理,还是损伤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方面均尚无统一观点。因此,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足踝工作委员会组织在足踝及肌腱疾病领域内有代表性的专家共同编写了跟腱止点性腱病的专家共识。方法:34位运动医学及足踝外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本共识的编写。共识形成方式参照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进行。首先由34名专家分别组成10个小组,对跟腱止点性腱病的十个相关临床问题进行文献检索、归纳,并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等级评定,之后形成草案。在之后召开的专家共识会议上对10个问题分别进行陈述,对其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以及无记名投票。投票同意超过50%则共识得以通过。专家共识的推荐强度按投票同意的百分比进行区分:51%~74%,意见一致;75%~99%,强一致;100%,完全赞同。结果:在所有10条跟腱止点性腱病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条目中,8条达到了强一致(75%~99%),2条达到了完全赞同(100%)。结论:本专家共识聚焦于跟腱止点性腱病的概念、病因、病理和临床诊疗方案,有助于临床医生开展相关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与非止点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跟腱腱病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将病人分成跟腱止点腱病组(A组)和非止点腱病组(B组)进行疗效比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VISA-A跟腱腱病评分表进行评分,并在治疗后12个月时采用6点Likert评分进行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1)VISA-A评分:A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分别为54.96±8.26、70.63±7.40、78.63±6.58、82.38±6.61,B组则分别为51.18±6.72、61.27±8.08、66.36±8.11、68.82±9.35。A、B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随访时VISA-A评分与其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的VISA-A评分差值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点Likert评分:A组中6例患者极度满意,14例患者非常满意,3例患者部分满意,1例患者部分不满意,满意率达到95.8%。B组中4例患者非常满意,5例患者部分满意,2例患者部分不满意,满意率为81.8%。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和非止点腱病能够改善症状,患者满意程度高;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的疗效优于跟腱非止点腱病。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髌腱慢性损伤79例针灸治验与运动处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以针刺阿是穴为主,配循经取穴治疗髌腱组织的慢性损伤(髌腱腱围炎、髌尖末端病与胫骨结节骨软骨炎)79例,痊愈率78·5%,总显效率100%。本文介绍了以中医整体观作指导提高疗效的3点临床体会,并提出了为巩固疗效、预防再伤的运动处方———股四头肌与髌腱牵拉练习。  相似文献   

4.
骨腱结合部损伤及其体外冲击波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骨腱结合部损伤部位及其原因骨腱结合部(肌腱在骨的附着部位,bone-tendonjunc tionorinsertion)损伤是运动员常见损伤之一,局部的长期超负荷牵拉与疲劳性骨折相似的损伤部位未得到充分的时间修复是主要原因[1],其多发部位有髌腱、肩袖止点、跖肌腱和跟腱等处。髌腱骨腱结合部的损伤病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急性撞击性损伤;另外一类则是慢性损伤,即髌腱末端病。末端病(Enthesiopathy)是指腱或韧带止点部因劳损而引起的组织变性改变[2]。运动训练中有许多起跳、半蹲位防守或者移动动作,给髌腱带来了沉重负担。髌骨骨腱结合部劳损是跳高、篮…  相似文献   

5.
在运动中,肌腱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肌腱本身及其周围结构经常遭到猛烈或反复的牵拉、摩擦等力量的作用,因此与肌腱有关的急、慢性损伤十分常见,如腱止点急性拉伤,腱末端慢性劳损(腱末端病),急、慢性腱周炎等。对这些损伤目前有中药、针灸、按摩、局部封闭等多种治疗方法,但各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我们采用低功率激光治疗了20例腱止点和腱周围损伤,方法简单,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男性,主要为拳击和散打运动员,年龄18~43岁,平均22岁,病程2天~2年。肱骨外上髁炎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耳针沿皮透穴刺法配合患部围刺法、齐刺法治疗急性与陈旧性软组织扭挫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只选用与疼痛部位相应代表区的耳穴 ,再根据患部的病变状况分别配合围刺法或齐刺法 ,治疗了 117例包括颈、肩、肘、腕、腰、臀、踝等 7个部位扭挫伤患者。结果 :总有效率为 96 % ,其中痊愈率为 76 % ,显效率为 2 0 % ,无效率为 4 %。急性扭挫伤的总有效率 10 0 % ,平均治疗次数为 4次 ;陈旧性总有效率为 90 % ,平均治疗次数为 7次。结论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配合患部围刺法、齐刺法对常见的急性与陈旧性软组织扭挫伤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Haglund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久治不愈,逐年加重,跛行,提跟困难。传统治疗方法为外敷中药,醋酸泡洗,贴药膏,按摩,理疗,封闭等,但疗效不佳,易反复。作者应用针刀治疗36例,21例1次治愈,15例2~3次治愈。Haglund综合征在运动医学上又称为:跟腱止点末端病、慢性跟腱止端炎、后跟疼综合征和足后跟疼等。该病病损位于小腿三头肌腱止端和跟骨结节后上方的结合处。1928年Haglund首先提出,1948年Hahmanw倡议将足后跟的肿痛统称为Haglund病[1]。1 临床治疗1.1 诊断 因病变位于跟骨结节后上方与跟…  相似文献   

8.
热休克蛋白70在末端病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末端病发病时机体的保护性反应机制。方法 :采用 13只体重均为 2 0 0g左右的Wistar雄性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 5只、造模组 8只。造模组采用“电击跳跃法”造模 4周后处死 ,取其双侧后足跟腱末端 ,用ABC法进行HSP70的检测 ,最后用HPIAS - 2 0 0 0型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对照组大鼠跟腱未见明显的HSP70表达。而造模组跟腱末端区可见大量的表达信号 :腱围组织、跟骨骨髓和腱骨关节面软骨的细胞有较强表达 ;在纤维软骨区和脂肪垫区有中等强度的阳性信号 ;在跟腱周围的腱细胞有一定的阳性信号 ;而在跟腱中央部的腱细胞、钙化软骨区、跟骨区以及跟骨内软骨岛等部位无阳性信号。结论 :末端区HSP70表达是末端病中机体的适应性反应之一。HSP70的表达与局部承受负荷状况、血液供应状况、局部细胞凋亡的状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随着军事训练的深入推进,尤其是新兵下连后军事训练量逐渐加大,训练伤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在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病中,跟腱炎发病率最高,大大影响广大官兵的生活质量和训练水平,甚至导致跟腱断裂残疾的也不在少数。跟腱炎已成为目前训练伤防治中的热点问题。跟腱炎成因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跟腱腱病是跟腱的过度使用性损伤,其具体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基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发现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素-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胶原蛋白基因COL5A1等基因与跟腱腱病有关。明确跟腱腱病与易感基因的具体机制有利于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正>末端病(Enthesiopathy)是指肌腱、韧带、关节囊纤维层等与骨的附着部分发生劳损或退行性病变,运动员末端病常见网球肘、跟腱止点炎和跳跃膝等。大量研究证实,局部过度应力刺激是末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改变涉及到末端区的肌腱、纤维软骨区、钙化软骨区、骨及腱围等多种组织[1]。  相似文献   

12.
芦淼  陈庆贺  王仑 《人民军医》2015,(3):320-321
慢性跟腱炎多见于慢性积累性运动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跟骨后结节肿痛、跛行和足背屈受限,目前多以理疗、局部封闭和开放手术治疗为主,但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我们采用微创等离子射频成形术治疗慢性跟腱炎2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3~55岁,平均38.6岁。其中,左侧9例,右侧19例;病程1~6年。发病后临床诊断明确,均经多次非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封闭治疗跟腱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侧10%甲醛固定的下肢标本,观察和测量跟腱外周的筋膜鞘及神经血管、跟骨后滑囊、跟下滑囊和跟腱的形态结构等。结果:1.小腿后骨筋膜鞘浅层的纤维鞘与跟腱之间有一个潜在的腔隙;2.跟腱的前面、两侧面和上下两端都分布有营养跟腱的血管,而其后面没有分布;3.跟骨后滑囊位于跟骨结节软骨面与跟腱之间,跟下滑囊位于跟骨结节下部与足底脂肪垫之间;4.跟腱由小腿三头肌的肌腱组成,其胶原纤维束呈不同程度旋转。结论:封闭治疗跟腱炎时,应将药液注入跟腱周围潜在的筋膜鞘腔隙、跟骨后滑囊或跟下滑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11至2015-06收治的女性黄褐斑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针刺组与围刺组,每组40例。3组分别给予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单纯针刺肾俞穴治疗与单纯局部围刺治疗各2个疗程。收集并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及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FSH高于针刺组和围刺组,LH、E2和P水平则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针刺组的75.0%与围刺组的7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肾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且临床效果较两种方法单纯治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运动员创伤性跟腱腱围炎多见于跑跳项目,是运动创伤中病期较长、治疗难度较大的创伤之一,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近两年,笔者在国家田径队采用快罐、红外线照射及冷疗等综合疗法治疗运动员创伤性跟腱腱围炎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跟腱在不同训练模式下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探讨跟腱末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在外力作用下塑形改建的特点,并据此对军事训练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在特制的兔跑跳装置中,采用不同负荷和时间的训练模式对成年兔进行训练,切取跟腱及其末端区,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跟腱在训练周期的第4周存在结构薄弱期,而且训练负荷对跟腱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比时间更明显。结论过度负荷是跟腱损伤及其末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强调循环训练法对预防军事训练损伤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围刺针法结合推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围刺针法结合推拿治疗58例,10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愈50例(87.0%),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结论:围刺针法结合推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跟腱损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1例有明确踝关节损伤史、经手术证实为跟腱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1例MRI均有异常表现,诊断为跟腱完全断裂5例、部分断裂6例。MRI对跟腱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显示直接、清晰、完整。跟腱损伤表现为跟腱不均匀增粗,腱内信号增高、紊乱,腱束的连续性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结论:MRI能够直接显示外伤后跟腱的形态、内部结构及周围软组织改变,并能准确显示跟腱完全撕裂与部分撕裂的部位和程度,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西宁地区(海拔2260m)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120名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刺络拔罐围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药物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经1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治愈率93.3%,对照组66.7%;皮损修复、结痂、疼痛消失时间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刺络拔罐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止痛明显,疗效显著,见效快,预后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军事训练所致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病史并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跟腱损伤患者23例,总结其低场MRI表现。结果部分性损伤16例,完全性损伤7例。跟腱损伤发生在上段4例、中段17例、下段2例。MRI主要表现为跟腱增粗、连续性完全或部分中断,断端间为不规则大片状T1WI稍高信号、T2WI及STIR高信号。跟腱损伤伴其他韧带受累10例,骨挫伤11例,12例合并腱周积液(水肿、出血)。结论低场MRI能准确判断跟腱损伤的性质、范围、程度及合并症,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