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及影响因素。[方法]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8组,每组10只,其中虫种组4组(15~18 d组)、灌胃感染组4组(15~18 d组)。虫种组4组小鼠,每鼠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5~18 d每天剖杀1组,剪取每只小鼠的部分腹肌(5 mm×5 mm)制作染色标本,然后将小鼠的剩余肌肉剪碎,人工消化收集成囊前期幼虫;感染灌胃组(15~18 d)组的每只阴性小鼠,每鼠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感染36 d剖杀,膈肌压片镜检囊包,鼠体肌肉人工消化收集幼虫。[结果]感染17 d染色标本显示囊包雏形形成。小鼠感染36 d后,17 d组、18 d组,膈肌检出囊包;鼠体肌肉人工消化检出幼虫。[结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第17 d开始具有感染性,旋毛虫的感染性与幼虫及囊包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IL-2对小鼠旋毛虫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不同时期IL-2的水平及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方法小鼠感染旋毛虫后,采用ELISA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取不同部位肌肉观察旋毛虫在鼠体内的发育。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1d即可检出旋毛虫,以膈肌中检出数为高,其次为咬肌,舌肌最少。结论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早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感染后35~42d幼虫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对小鼠旋毛虫感染的影响。方法ICR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3周后再感染旋毛虫,对照组为旋毛虫单独感染。结果与旋毛虫单感染相比,小鼠预先经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再感染旋毛虫,在感染后5~14d其小肠内的成虫数明显增加(肠道排虫明显延迟),而感染后23~90d其肌肉中的幼虫数明显下降。结论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对小鼠旋毛虫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和异源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12只昆明小鼠每只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1-28d每天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应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1d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33%(1/12),感染后14d、20d的抗体阳性率分别升至16.67%(2/12)与58.33%(7/12)。感染后24d抗体阳性率达100%(12/12)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时的28d。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与感染后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984,P〈0.05);血清抗体水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F=177.427,P〈0.05)。结论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水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感染小鼠全部检出抗旋毛虫抗体的时间为感染后24d。  相似文献   

5.
IgE在小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IgE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并通过IL-4、IL-5的表达测定,探讨IgE在旋毛虫感染小鼠急性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60d小鼠外周血中总IgE水平,同时用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IgE水平,采用体外培养法做IgE介导嗜酸性粒细胞对旋毛虫肌幼虫的体外杀伤实验,按分组设计在96孔细胞培养板的板孔中加入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提取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感染鼠血清及感染鼠的旋毛虫肌幼虫与含有10%灭活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共培养2d。显微镜下,分别在12、24、48h观察小鼠Eos对旋毛虫肌幼虫的影响,另外,用RT-PCR方法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脾脏中IL-4、IL-5的mRNA含量,观察这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IgE水平增高,在14、21d达到高峰(P0.01),第3周后逐渐下降,特异性IgE在14和21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达88.9%。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单纯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无杀伤作用,在免疫血清参与下,Eos对幼虫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灭活IgE后,Eos的杀伤作用明显减弱,与单纯Eos的情况无差别。感染组小鼠脾脏中IL-4和IL-5mRN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中IgE抗体参与了旋毛虫急性期的免疫,主要作用为快速排出肠道内的旋毛虫脱囊幼虫,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的过程需要IgE的参与,且IgE是Eos发挥ADCC效应所依赖的重要免疫球蛋白,感染旋毛虫小鼠的IL-4和IL-5表达量明显升高,故说明IgE是小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在常规1640培养基中和在模拟宿主生理环境的培养液的刺激下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产量及成分的变化,同时观察在感染初期ES抗原的不同组分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主要抗体的时间,以寻找获得更高产量的肌幼虫ES抗原的制备方法。方法在虫数、培养液体积、培养时间、温度、ES抗原体积浓缩倍数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培养液中小鼠血清超滤液(简称血超)、还原型谷胱甘肽(简称谷胱甘肽)和胆汁粉的不同组合分组,分别培养肌幼虫并收集ES抗原,再以相同上样体积作SDS-PAGE电泳,Odyssey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扫描凝胶并测定条带信号强度进行定量比较。用Western blotting对比观察不同组ES抗原的活性及成分变化。以旋毛虫人工感染小鼠不同时期收集的血清(感染后15、18、20、21、22、24、27、30、40、50 d)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ting,观察ES抗原主要成分在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先后顺序。结果S DS-PAGE电泳凝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血超+谷胱甘肽组、胆汁组和胆汁+血超组的抗原产量明显高于1640培养基组,其中胆汁+血超组的抗原产量最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组抗原均能被感染血清(感染后40 d)识别产生多个条带,其中血超+谷胱甘肽组的条带中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7 000的条带荧光信号明显强于其他组;感染初期ES抗原不同组分在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先后顺序为:45 000、53 000、41 000,其抗体可被检测到的最早时间分别为感染后15、21、24 d。结论培养液中添加胆汁粉可大大提高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产量,胆汁粉与血超共用后ES抗原的增产效果更佳;感染初期肌幼虫ES抗原的不同组分诱导小鼠产生抗体的时间不同。此研究将为改进ES抗原制备方法,寻找旋毛虫病早期诊断抗原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镜检法与人工消化法对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检查效果。〔方法〕将1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1组,每鼠经口感染5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18d剖杀;2组,每鼠经口感染5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20d剖杀。镜检法、人工消化法检查膈肌中的幼虫。〔结果〕镜检法检查,1组、2组膈肌幼虫检出率均为100%;人工消化法检查,1组、2组膈肌幼虫检出率均为100%。1组膈肌幼虫每克虫荷均数,人工消化法显著高于镜检法(t=4.66,P<0.01);2组膈肌幼虫每克虫荷均数,人工消化法高于镜检法(t=3.59,P<0.05)。〔结论〕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测,人工消化法优于镜检法。  相似文献   

8.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实验性旋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比较了4种方法制备的旋毛虫幼虫抗原诊断实验性旋毛虫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旋毛虫纯净幼虫冰冻切片抗原优于完整幼虫抗原、超声粉碎幼虫抗原及膈肌幼虫冰冻切片抗原。用此抗原检测感染旋毛虫的大鼠血清时,抗体阳性率为100%(13/13),而10份正常大鼠血清均为阴性反应。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周即可检测到抗旋毛虫抗体,阳性率为11.11%(1/9),感染后5周抗体阳性率已升到100%(8/8),升高的抗体滴度可一直持续至感染后第15周。此抗原在-20℃至少可保存2.5年而不丧失其活性和特异性。应用滤纸血也可取得满意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及炎性细胞反应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毛虫感染小鼠后,幼虫在鼠体内的发育、分布及密度上的差异,以及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方法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第21d、28d、35d、42d解剖,观察鼠体各组织内幼虫的发育,分布以及密度。采集血液进行细胞计数。结果旋毛虫幼虫在鼠体的分布和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以膈肌和咬肌中的密度为高。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于第14d后逐渐上升趋势,21d、28d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一定数量旋毛虫幼虫感染适宜于旋毛虫保种,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变化与宿主免疫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CT—B在提高机体对旋毛虫病免疫保护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T-B(霍乱毒素B亚单位)在提高机体对旋毛虫病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24只NIH小鼠随机分成CT-B组和对照组,CT-B组予CT-B10μg与旋毛虫肌幼虫虫体抗原100μg组成的免疫原,吉口服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1周两 时给予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攻击,比较两组小鼠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及肌幼虫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T-B组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及肌幼虫数均明显减少,减虫率分别为91.59%,61.47%和90.3%。结论:CT-B可显著提高机体对旋毛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小鼠对旋毛虫的易感性。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喂养1mon,加上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建立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以常规饲料喂养小鼠作为对照。用旋毛虫感染建模成功的小鼠,然后随机分为PBS组,胰岛素组。2周后处死小鼠,取膈肌进行幼虫检测。结果用旋毛虫幼虫攻击感染2型糖尿病建模成功小鼠,其肌肉幼虫检出率较正常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多(P<0.01),胰岛素治疗后肌肉幼虫检出率下降。结论2型糖尿病小鼠对旋毛虫易感性增加,胰岛素治疗后其对旋毛虫易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寻找简便有效的旋毛虫病病原学诊断方法,本文比较研究了吉姆萨、天狼猩红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对肌肉中旋毛虫幼虫染色后的观察效果.方法 BALB/c小鼠口饲感染旋毛虫肌期幼虫300条,分别于感染后90 d和120 d处死小鼠,取其膈肌,福尔马林固定后,一分为四,分别行吉姆萨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和HE染色,同时设不染色的对照,光镜下观察肌肉中虫体的显示效果.结果 吉姆萨染色对旋毛虫肌期幼虫的显示效果较好,天狼猩红染色对幼虫周围纤维囊壁的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吉姆萨和天狼猩红染色均有助于对小鼠膈肌中的旋毛虫幼虫进行观察,且二者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小鼠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后幼虫在鼠体内的发育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幼虫后 ,幼虫在体内的发育、分布以及密度上的差异。方法 :小鼠随机分组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幼虫 ,2 8天、35天后解剖观察鼠体不同组织内幼虫的发育 ,分布以及密度。结果 :旋毛虫在 3组小鼠体内发育情况大体相同 ,幼虫在鼠体膈肌和咬肌中的密度最高。不同动物组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后 ,鼠体幼虫密度和分布有明显差异。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较小数量旋毛虫幼虫感染适宜于旋毛虫保种 ,较大数量旋毛虫幼虫感染适合于旋毛虫幼虫的收集及进行旋毛虫病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检测受染小鼠血清中循环抗原以诊断旋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94只受染小鼠血清中的旋毛虫幼虫循环抗原。受染3d后,即有7%的小鼠显示阳性反应,受染30d后,无论受染幼虫数目多寡(50、150及300条幼虫/只),全部受染鼠(100%)均显示阳性反应。给予丙硫苯咪唑治疗后的第1周,循环抗原的阳性率仍为100%,但在治疗后第2、3及4周,则分别降为60%、20%及10%,表明循环抗原的检测对诊断旋毛虫感染及考核药物疗效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对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将感染300条肌幼虫的小鼠19 d后剖杀,应用人工消化法分别消化30、60、90 min,收集成囊前期幼虫;1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消化30、60、90 min组,每组5只。收集的成囊前期幼虫分别感染3组小鼠,每鼠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36 d剖杀,膈肌压片镜检囊包、鼠体肌肉人工消化收集幼虫。[结果]膈肌压片镜检囊包、鼠体肌肉人工消化收集幼虫,检出率均为100%。消化30、60、90 min组,每克膈肌虫荷均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消化90 min组与消化30 min组q=5.59,消化90 min组与消化60 min组q=5.18,P<0.01);消化30、60、90 min组,每克鼠体肌肉虫荷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消化90 min组与消化30 min组q=2.89,消化90 min组与消化60 min组q=2.76,P>0.05)。[结论]发育阶段和人工消化法的消化时间对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及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感染旋毛虫后,分别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感染旋毛虫后的1~6周,CD4+T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CD8+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CD4+/CD8+比值明显下降。幼虫移行寄生使受累的横纹肌发生变性、肿胀,横纹肌消失,虫体周围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浸润。结论:旋毛虫感染造成宿主以横纹肌损害为主的病理过程。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烹饪方式(烧烤)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的影响。方法 25只雌性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4组,共5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250条肌幼虫。实验组①组(烧烤2min组):小鼠肉样置于炭火上烧烤2min;②组(烧烤4min组):小鼠肉样置于炭火上烧烤4min;③组(烧烤6min组):小鼠肉样置于炭火上烧烤6min;④组(烧烤8min组):小鼠肉样置于炭火上烧烤8min;经烧烤处理的4组鼠肉取出后,磁力搅拌法(消化2h)收集肌幼虫。然后分别人工灌胃小鼠,每鼠经口感染250条肌幼虫。所有小鼠感染后28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肌幼虫、计数。结果对照组、①组、②组、③组、④组的肌幼虫均数分别为:8 588.40、3 467.00、1 903.40、713.20、0;①组、②组、③组3个组的肌幼虫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组的肌幼虫均数显著低于②组(P<0.01);②组的肌幼虫均数显著低于①组(P<0.01)。结论烧烤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灭效果与烧烤时间、肉样大小、肉样厚薄、炭火温度等诸多因素均有直接关系;食用烧烤的肉类,存在感染旋毛虫病的可能性,且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食盐腌制法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的影响。方法 2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3组,共4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300条收集的肌幼虫。实验组的3组分为阳性鼠肉食盐腌制24h组、阳性鼠肉食盐腌制48h组和阳性鼠肉食盐腌制72h组;将3组小鼠每鼠经口感染300条处理的肌幼虫,感染后28d处死小鼠,取膈肌压片镜检,并将全部肌肉人工消化后计数肌幼虫数。结果阳性鼠肉食盐腌制24h组、阳性鼠肉食盐腌制48h组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镜检,感染小鼠的肌幼虫检出率均为100%,2组的肌幼虫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阳性鼠肉食盐腌制48h组的肌幼虫均数显著低于阳性鼠肉食盐腌制24h组,(P<0.01);阳性鼠肉食盐腌制72h组经2种方法镜检,感染小鼠均未检出肌幼虫。结论食盐对旋毛虫具有杀伤作用,囊内幼虫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感染性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并诱发过敏性哮喘后,肺泡灌洗液中总IgE、IL-4及IL-5的变化,探讨旋毛虫感染对小鼠过敏性哮喘的影响.方法:将15只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单纯过敏性哮喘组,Ⅲ组为感染旋毛虫并发哮喘组.Ⅲ组小鼠经口感染200~300条旋毛虫囊包幼虫,建立旋毛虫感染动物模型模型.28 d后,以卵清白蛋白致敏(Ovalbumin,OVA)激发Ⅱ组和Ⅲ组小鼠,建立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56 d后,取小鼠肺泡灌洗液,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法检测总IgE、IL-4及IL-5水平.结果:Ⅰ、Ⅱ、Ⅲ3组小鼠总IgE水平分别为(43.70±29.49)、(387.49±148.32)、(102.50±49.55) ng/mL; IL-4水平分别为(169.16±10.00)L、(232.91±17.95)、(172.35±19.19)pg/L;IL-5水平分别为(12.86±1.78)、(23.85±5.51)、(15.76±4.54) ng/L,与Ⅱ组相比较,Ⅲ组肺泡灌洗液中总IgE、IL-4及IL-5水平降低(P<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中总IgE、IL-4及IL-5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简便的旋毛虫病Dipstick快速诊断法.方法:以旋毛虫肌幼虫ES为诊断抗原,胶体金标记的羊抗人IgG为显色剂,建立Dipstick快速诊断方法;对旋毛虫病及其它寄生虫病患者和旋毛虫感染的动物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检测旋毛虫病患者与旋毛虫感染的小鼠、大鼠、兔、猪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100%(28/28)、96.00%(48/50)、100%(10/10)、100%(10/10)及100%(30/30);其它寄生虫病(斯氏狸殖吸虫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及囊虫病等)患者及正常人血清均为阴性.试纸条和ELISA对100条幼虫感染小鼠血清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2.00%(46/50)和94.00%(47/50)(x2=0.15,P>0.05),两种方法对200~500条幼虫感染小鼠血清检测的阳性率均为100%(60/60).结论: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Dipstick快速诊断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简便快捷,勿须特殊仪器设备,是一种检测旋毛虫病血清IgG抗体和流行病学调查较好的免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