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多年来 ,尽管化疗使血液恶性肿瘤的完全缓解率明显提高 ,但大多数取得CR1 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虽经不断巩固和强化治疗 ,最终将在 1~ 2年内复发 ,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在造血功能重建前 ,感染仍然是主要致命并发症之一。我院于 1 996年 5月~ 2 0 0 1年 5月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5 2例 ,其中早期 (1个月之内 )并发感染 2 5例 ,现将治疗过程中防治感染的措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 5例中 ,男 1 8例 ,女 7例。年龄 1 5~ 5 3岁 ,中位年龄 3 2岁。疾病类型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 1 2…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方法2000年8月~2006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白血病患者8例,预处理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例,自体骨髓移植1例,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例,异体骨髓移植1例,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1例。移植后进行对症治疗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结果8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2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2例死于急性白血病复发,4例无病生存24~66个月。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以提高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造血干细胞移植(SCT)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使得其真菌感染的机会大于其他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比例在逐年增高,发病率为14%~32%[1],但其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感染少见,感染率为2·5%和3·2%[2]。本院报道1例SCT后患者CNS合并IFI  相似文献   

4.
5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经验性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患者HSCT后感染及相应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0例患者HSCT后,在ANC≥0.5×10^9/L前出现感染的有44例(88%),在ANC≥2.0×10^9/L前出现感染的有14例(28%)。采用我院选用的经验性治疗方案,即一线为碳青霉烯类单药或加用氨基糖甙类;二线选三代头孢菌素加用万古霉素;三线选了另一种碳青霉烯类加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最终仅有3例患者因同时并发有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或植入失败导致的特殊感染而死亡。结论:我院采用的抗感染治疗的三线使用方案对于治疗HSCT后粒细胞缺乏/减少状态下发热患者是相当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1 资料与方法1994 - 0 6~ 2 0 0 1- 10在本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30例患者中 ,男 18例 ,女 12例 ,中位年龄 2 7岁。基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10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9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6例 ,睾丸癌 1例 ,重型 β地中海贫血 1例。移植前化疗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髓外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白血病Allo-HSCT后出现髓外复发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髓外复发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2~57)个月。复发部位以软组织为主,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和锁骨上淋巴结。8例患者中7例存在高危因素,包括发病时白细胞数高者3例,染色体异常者6例,4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CD56+,2例为难治性白血病。除1例放弃治疗外,其余7例均接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化疗、局部放疗和手术等治疗。8例患者均已死亡,死亡中位时间为髓外复发后3个月。结论:急性白血病Allo-HSCT后髓外复发与移植时疾病状态有关。目前对髓外复发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整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据文献报道,近几年我国的结核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恢复期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但合并结核感染者较为少见。我院2例分别于移植后十12d和十49d出现结核感染,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女,25岁,因ANLL-M2于1997年7月1日行HLA半相合混合骨髓移植治疗。预处理方案:TBI5.5GY,肺部5.0GY,VCR2mg,Ara-C500mg,VP16100mg,Mit10mg,CTX2200mg,术后于7月13日出现寒战,高热,T39.OC~40.OC,右下胸部针刺样疼痛,无咳嗽、咳痰,血培养,痰培养,口腔、皮肤、肝周、耳、鼻拭子培养均阴性。血…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可分为IgG型、IgA型、轻链型、IgD型等多种类型。其中轻链型占15%~20%,该型瘤细胞分化差,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不佳。近十余年内,国内外有关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日趋增多,而关于采用序贯  相似文献   

9.
《内科》2015,(4)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恶性淋巴瘤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3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例;移植前状态CR18例,CR26例,PR4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预处理采用司莫司汀、阿糖胞苷、依托泊苷以及马法兰联合治疗方式。结果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均采集到足够的干细胞。平均MNC为(5.97±1.24)×108/kg,平均CD34+为(4.46±1.03)×106/kg。治疗18例患者,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移植治疗后随访6~66个月,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6.7%。结论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中心的序贯疗法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较为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23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华  刘慧玲  江华 《山东医药》2003,43(23):46-47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ASCT)是治疗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1993年11月~2002年11月,我院为23例(25例次)患者实施ASCT,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移植后病毒感染是导致移植失败和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型疱疹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初次感染后潜伏在人体内,当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病毒再激活并导致一系列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HHV-6的生物学特征、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产生的可能影响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移植后早期(30d内)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等情况,为HSCT患者经验性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5例HSCT患者,总结其移植后早期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305例患者中共计发生细菌感染256例(83.93%),其中68例(26.56%)患者移植前即发生感染,229例(89.45%)患者感染时处于粒缺期。256例发生细菌感染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患者83例(32.42%),分离出致病菌10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52株(49.06%),革兰氏阴性细菌54株(50.94%)。致病菌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0株(28.30%)、表皮葡萄球菌14株(13.21%)和肺炎克雷伯菌10株(9.43%),其中多重耐药菌41株。结论:我院HSCT患者移植后早期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分别对于替加环素和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14d是HSCT后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出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严重出血是移植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出血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其对HSCT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现将我院1994年5月至2006年4月139例HSCT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并分化成为成熟血细胞与免疫活性细胞能力的细胞。根据干细胞的特性,现正日益广泛地用于各种肿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由于造血干细胞可从骨髓、外周血、脐血、胎肝获得,因此临床上出现了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移植及胎肝移植。80年代末前重点为骨髓移植,但由于对造血干细胞的深人研究,自80年代末尤以90年代开始,一致认为外周血干细胞经动员后不论在CD、CFU-GM均优于骨髓中的CD、CFU-GM含量,故自体及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有逐渐取代自体及异体骨髓移植之势.而对脐血移植从研究中虽…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等人类疾患的一种规范化手段。亲缘单倍体等移植模式的发展使造血干细胞来源日渐丰富,进入"人人都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时代。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预处理方案等技术的成熟和规范,促进了规范化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的形成,使移植的适应证更广,疗效更好,生存质量更高,将促成"个性化移植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姜夕锋  马莲红 《山东医药》2004,44(16):59-60
随着血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造血发生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特性、移植免疫学认识,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技术、全环境保护性治疗及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技术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现已成为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实体瘤、遗传性疾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7.
Lou F  Ouyang G  Zhang B  Wang Q  Wang X  Yao S  Liu H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9):625-627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造血功能重建后低热原因。方法 对 13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造血功能重建后低热原因作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症状、体征、实验室有关检查、影像学和病原学等综合分析 ,未找到任何发热原因 ,抗生素治疗无效 ,短期内应用小剂量泼尼松 5~ 10mg/d或氟美松 1~ 4mg/d ,使所有患者低热完全消退。结论 低热原因不明 ,可能系由大剂量放、化疗等综合因素引起的非特异性低热。  相似文献   

18.
陈娜  葛林阜  周芳  吕伟 《山东医药》2010,50(39):52-53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6例HSCT后发生HC者的临床特点、防治措施及危险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HC均为迟发性,占同期65例施行HSCT者的24.6%;伴随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4例,供受者有亲缘关系7例,HLA完全相合10例,外周血移植12例、脐血移植4例,环磷酰胺(Cy)用量为60mg/(kg·d)静滴2d者9例、50mg/(kg·d)静滴2d者7例,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6例;经水化、碱化、利尿、解痉、止血、抗病毒等治疗后均治愈;亲缘关系、HLA配型、移植方式、Cy剂量与HSCT后HC发生率无明显相关(P〉0.05);GVHD、年龄(≤25岁及〉25岁)及CMV感染与HSCT后HC发生率有关(P〈0.01)。结论 GVHD、年龄及CMV是HSCT发生HC的危险因素,围术期采用水化、利尿及预防病毒感染等措施可显著降低H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肾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肾脏病变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肾脏病变的原因分别为药物损害、白血病复发合并严重感染、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膜性肾病。例1调整免疫抑制剂、例3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骁悉及甲基泼尼松龙,分别无病存活36、23个月;例2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HSCT患者出现蛋白尿等肾脏病变时,应及时明确发病原因,采用相应的诊疗措施,必要时应及时进行肾穿刺活检;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粒细胞缺乏(粒缺)期间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经验性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784例HSCT在粒缺期发热的患者,分析其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84例HSCT患者中441例在粒缺期间出现发热,确定为血流感染者75例,在所有患者中发病率为9.6%(75/784),在粒缺发热患者中发病率为17.0%(75/441).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株占64.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占80.9%(38/47),除1株鲍曼不动杆菌外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G+菌株占3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比例为50.0%,除1株鹑鸡肠球菌外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菌株占5.5%,均为念珠菌属.HSCT患者在粒缺期血流感染的病死率为6.7%.结论 我院骨髓移植病房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G+菌和真菌.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药物分别是前两者治疗的首选.
Abstract:
Objectl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during the period of agranulocytosis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in our hospital,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mpirical therapy.Methods The consecutiv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conducted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October 2010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to identify the current incidence,etiology for BSI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agranulocytosis.Results Totally 75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BSI.The incidence of BSI was 9.6%(75/784)in HSCT during the period of agranulocytosis,17.0%(75/441)in febrile patients.The pathogen testing showed that 64.4%were G-bacteria,30.1%were G+ bacterial and 5.5%were fungi.All G-bacteria except one were sensitive to carbapenems;all G+ bacteria except one were sensitive to vancomycin.Among the 75 patients,9(12.0%)experienced septic shock and 5(6.7%)died.Conclusions The pathogens of the BSI in the cohort are G-bacteria,followed by G+ bacteria and fungi.Carbapenems and vancomycin are the first drugs for the experiential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