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   总被引:114,自引:2,他引:112  
目的:阐明中国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国家卫生决策和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WHO诊断标准,对中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者的社区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20-74岁居民共42751人。结果11省(市)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1.51%,肥胖现患率为2.92%,经1990年全国人口标标化,11省(市)超重的现患率为18.28%,肥胖的现患率为2.48%;经1992年世界人口标化,超重现患率为18.61%,肥胖现患率为2.49%;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21.71%和3.73%)显著高于男性(21.25%和2.11%);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11省(市)中,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性是北京最高,女性是山东最高;肥胖的现患率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流行特点。结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患者病开始低龄化,男性肥胖患病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女性。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成人超重与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调查辽宁省城乡20周岁以上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个城市及农村和两个大型国有企业部分职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WHO诊断标准,以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别人口比例计算超重和肥胖调整现患率.结果共调查37 070人,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为24.77%和2.8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女性为17.24%和1.9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超重现患率在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商业与交通运输业人员肥胖现患率最高,待业人员及农民最低;女性中家庭妇女和农民超重现患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女性超重和肥胖现患率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而男性则呈现相反趋势.本次调查所发现的年轻及知识女性超重与肥胖现患率较低是否与调查方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辽宁省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间差别.  相似文献   

3.
社区成年人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社区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 ,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WHO诊断标准 ,对南海桂城区居住 5年及 5年以上 2 0~ 74岁的社区居民 8817人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内容包括问卷 ,测定身高、体重 ,对于≥ 40岁的被调查者还测定了腰围、臀围等。结果 :社区超重现患率为 2 1.13 % ,肥胖现患率为 2 .0 5%。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 (2 2 .0 9%和 2 .43 % )显著高于男性 (19.93 %和 1.58% ) (P<0 .0 5) ;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 (P<0 .0 5) ;城市社区的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高于农村社区 (P<0 .0 1)。 40岁以上的人群中 ,腹型肥胖患病率为3 6.48% (以腰围为判断标准 )和 3 7.45% (以腰臀比为判断标准 )。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P<0 .0 0 5)。结论 :超重和肥胖患病开始低龄化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极有可能继续升高。因此 ,社区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昆山市农村居民肥胖和超重的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探讨其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对昆山市慢性病基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昆山市3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肥胖和超重合计现患率为37.8%,其中肥胖现患率为15.2%。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人群肥胖和超重现患率有显著差别,其中女性,45-54岁年龄组,职业为教师,医务人员,干部及文化程度稍高人群为高危人群,肥胖超重与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呈显著相关。结论:肥胖超重已成为高流行的慢性病危险因素。对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深圳市南山区随机抽取10个社区共1 265名成人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调查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3.04%,9.01%(标化后分别为31.36%,8.55%).性别、年龄和家庭年均收入是影响超重率的主要因素(P<0.05),年龄和吸烟则是影响肥胖率的主要因素(P<0.05),超重、肥胖人群年龄和吸烟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男性超重率明显高于女性,而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青年人,吸烟人群发生肥胖的可能性更高.结论 深圳居民超重、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防治工作中应以主要危险因素干预为主,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成年居民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与主要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朝阳区13个街乡18岁以上常住居民共39 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居民间超重率及肥胖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BMI人群的主要慢性病指标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结果 朝阳区成人超重率为38.97%,肥胖率为19.66%;城市居民超重率(χ2 = 114.74,P<0.05)、肥胖率(χ2 = 373.83,P<0.05)低于农村居民;男性超重率(χ2 = 101.55,P<0.05)、肥胖率(χ2 = 22.37,P<0.05)高于女性,超重组患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50~1.84倍,肥胖组患病风险是正常组的2.06~3.20倍。超重、肥胖组患1种、2种、3种疾病的聚集率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朝阳区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状况严重。随着BMI水平的升高,成人患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升高,应积极开展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西省城乡社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建议的我国体重指数(BMI)的分类标准,对城乡社区中20~69岁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分析。结果城市社区人群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18.3%,2.3%)高于农村(12.7%,1.3%),城市社区女性(19.7%,2.7%)高于男性(17.3%,1.9%),农村则男性(14.3%,1.5%)高于女性(11.5%,1.3%),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0.01);超重与肥胖的现患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5059岁达到高峰;城乡社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及不同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现患率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应采取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特别是要从儿童抓起,根据城乡社区人群的不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成年居民肥胖的流行特征及与慢性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5414名18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不同的体质指数与相关慢性病指标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浙江省居民超重和肥胖合并率为22.72%和5.39%,随年龄增长上升,城市高于农村,存在职业差异;男女性超重差异不显著,肥胖差异非常显著;肥胖患病率随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文化程度增高呈下降趋势;超重肥胖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均值均大于体重正常组.结论肥胖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同的体质指数与相关慢性病指标值呈正相关.应针对其流行特征尽快开展肥胖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成都市武侯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和人群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1年武侯区社区诊断调查数据资料,对武侯区12个街道18~108岁居民共16 826人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分析.结果 武侯区超重率26.4%,肥胖率6.5%,男性超重率(28.4%)高于女性(24.1%)(x2=38.997,P<0.01);男女性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69,P=0.549);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x2超重=435.99,P<0.01,x2肥胖=87.852,P<0.01).结论 武侯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形势严峻,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预防与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居民体重监测,掌握成都市新都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为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新都区社区诊断调查数据资料,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新都区10个街道/镇的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分析。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居民共11366人。结果本次调查人群超重率22.87%,肥胖率6.31%,经2012年新都区人口标化后,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9.33%和5.96%。男性超重率(25.61%)高于女性超重率(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P<0.01);男性肥胖率(5.69%)低于女性肥胖率(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6,P<0.01)。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5,P<0.01;χ2=99.28,P<0.01)。结论新都区居民超重和肥胖人数估计结果接近全区人口的1/4;且超重和肥胖的趋势明显随着人群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from Shenzhe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i L  Bell AC 《Health & place》2003,9(4):371-376
We describ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in Shenzhen school children (2146 girls and 2428 boys) aged 7 to 12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Nineteen percent of boys and 11% of girls were overweight or obese. Boys had odds of almost 2 to 1 (1.92, 95% CI 1.62,2.27) of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compared to girls and children aged 9 years and over were at greater odds of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than those aged 7 years (p<0.05).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among children from Shenzhen rivals that of children from developed nations. Current obesity levels in Shenzhen may represent future levels for urban China.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学龄儿童BMI值分布及超重和肥胖状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深圳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状况及人体质量指数值分布情况,为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深圳市2所小学7~12岁学龄儿童3 008名作为观察对象,以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颁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对深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状况进行筛查。结果与WGOC采用P85和P95作为超重和肥胖筛查标准相比,深圳市学龄儿童BMI值P85和P95相对较高。以WGOC标准筛查,深圳市学龄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6%和12.3%,女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1%和6.1%。结论采用WGOC标准能较准确地筛查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深圳市学龄儿童肥胖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2013-2017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3-2017年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深圳市随机抽取6所小学、3所初中和3所高中,监测所有在校学生2013-2017年5年间的身高及体重。结果 2013-2017年6~18岁儿童青少年共监测94 868人次,超重率为13.31%,肥胖率为9.60%;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17.60%和12.43%)均高于女生(10.27%和5.93%);近5年来男、女生超重肥胖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女生超重率峰值分别出现在10~12岁和13~15岁年龄组,而肥胖率峰值均在6~9岁组。结论 2013-2017年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监测和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市盐田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盐田区2111例0~6岁儿童。测量其身高、体重,以WHO身高别体重标准作为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并对检出的肥胖儿童进行影响因素调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盐田区0~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9.0%,肥胖检出率为3.7%;男童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X^2=12.85,P〈O.01);0岁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1岁组(X^2=7.37,4.46,P〈0.01或〈O.05),却明显低于6岁组(X^2=-23.07,23.83,P均〈0.01),1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6岁组最高(X^2=-16.23,22.36,P均〈0.01)。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出生体重≥4kg、4个月前人工喂养为主、睡前1h进食奶类、食欲好、吃饭速度快、小儿运动时间〈1h、经常看和食品有关的广告、父亲肥胖、母亲肥胖以及祖辈常用食物鼓励孩子。结论盐田区0~6岁儿童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接近深圳市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应作为重点干预人群;遗传、饮食行为和运动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应采取家庭干预和群体干预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17所幼儿园737名超重肥胖儿童纳入超重肥胖组,按照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737名正常体质量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父母亲肥胖、照顾者文化程...  相似文献   

16.
职业人群1617名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乔志  杜冰  苏小军  蔡培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14-2116
目的了解某石化企业职业人群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该企业肥胖和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9年该企业职业人群体检资料,对1617名22~62岁的职业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结果该企业职业人群超重率为34.0%,肥胖率为6.6%。超重、肥胖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男性现患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吸烟、饮酒习惯对肥胖的产生有显著影响(P〈0.05),肥胖与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P〈0.01)。结论该企业职业人群有40%以上的人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新疆博尔塔拉州居民肥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新疆博尔塔拉州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汉等4个民族中30岁以上人群的超重肥胖流行状况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博尔塔拉州4个民族30岁以上居民共3732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6.02%和27.39%;城市肥胖率高于农村;男、女性超重与肥胖总体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重率男性高于女性,肥胖率则女性高于男性。蒙古族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最大,维吾尔族和汉族次之,哈萨克族最小;蒙古族男性和维吾尔族女性的肥胖问题较突出。影响各民族超重和肥胖率的因素主要是性别,民族,年龄,城乡,职业,文化程度,饮酒和肉食等,其中男性超重与肥胖者合并的危险因素多。结论新疆博尔塔拉州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尤其是肥胖,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男性肥胖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庆市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重庆市沙坪坝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居民个人基本情况,体检获取身高、体质指数(BMI)等数据。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59 264份。样本人群BMI均值为(21.82±2.80)kg/m2,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4.30%和1.83%;女性超重和肥胖(14.83%和2.07%)比例高于男性(13.70%和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率都呈上升趋势;65~岁组超重、肥胖率均最高(24.62%和3.48%),随体质指数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被调查人群中超重、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患病率较高,应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对居民进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分析深圳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膳食模式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指导学生科学膳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于2016年7-10月在深圳市抽取33所小学,以抽中学校的全部一年级学生共6 089名为调查对象.采用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膳食调查,共调查14种食物的摄入频率,分析学生的膳食行为模式.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行为与儿童BMI的关联.结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中超重率为9.9%(605名),肥胖率为12.2%(742名);其中男生超重率为10.8%(360名),肥胖率为15.1%(489名);女生超重率为8.9%(345名),肥胖率为9.1%(253名).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6.587,43.747,P值均<0.01).共提取了高糖高脂饮食、相对均衡饮食、高蛋白饮食、蔬菜水果饮食、补品饮食5种膳食模式,方差贡献率分别为0.245,0.170,0.076,0.070,0.06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0.6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糖高脂饮食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OR=1.069),相对均衡饮食则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12).结论 深圳市不同性别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不同的饮食模式和特点,高糖高脂饮食是主要的饮食行为,且与肥胖相关,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862名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变化3年跟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城区选择10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对2000年在小班的862名儿童进行了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调查发现男女儿童的肥胖发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男童肥胖发生率从2000年的4.4%上升到2002年的12.5%,女童肥胖发生率从2000年的4.2%上升到2002年的10.7%,超重和肥胖的儿童的体重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儿童。3年中80%的肥胖儿童继续保持肥胖,体重正常组的儿童发展为肥胖的发生率则远远低于超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