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治疗繁多,临床上有时难以选择准确治法,从而影响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为了清晰地梳理偏瘫肩痛病因及治疗方法,通过检索PubMed、Springe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发现偏瘫肩痛病因主要有早期肌力降低和后期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半脱位、肩部软组织炎症及损伤、不适当运动损伤、未进行良肢位摆放、神经源性疼痛及心理因素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注射、物理治疗、运动治疗、肌内效胶贴、矫形器、针灸等。通过总结,为临床治疗偏瘫肩痛提供部分思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
偏瘫肩痛(HSP)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偏瘫侧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疼痛可出现在肩部静止或被动活动时,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HSP的病因复杂且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所以,临床采取有效的、可靠的、敏感的评估方法防治这些致病因素尤为重要,对患者的临床诊疗十分关键。目前关于HSP评估的研究繁杂众多,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偏瘫肩痛评估方法的研究,详细阐明临床如何评估HSP患者,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全面具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康复综合治疗36例脑卒中偏瘫并肩痛的患者,总有效率94.4%,康复综合治疗是在临床药物治疗基础上注重正确体位,采用手法活动、被、主动运动,及与理疗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康复目的。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9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5个月,伴右肩疼痛2个月余”于2019年5月7日入院。患者曾于2018年11月10日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就诊于上海长海医院。入院查体:无意识障碍、二便失禁、言语不能,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1级。当天急诊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予脱水消肿、营养神经、预防癫痫发作等治疗,1个月后病情渐稳定。因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随后于2018年12月6日入住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行康复治疗6周,经治疗患者偏瘫侧肢体由软瘫期逐渐恢复至出现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5.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许多偏瘫患者均有过肩痛的经历.肩痛不仅使偏瘫患者产生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延缓了许多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功能恢复和今后的日常生活能力。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12~2011-02我院康复中心住院脑卒  相似文献   

6.
偏瘫肩痛在脑卒中后患者中较多见,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肌内效贴作为新兴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偏瘫肩痛的神经康复之中,本文以探索肌内效贴在偏瘫肩痛中的应用的最新进展对其进行综述,为肌内效贴在偏瘫肩痛的治疗方面提供思路。肌内效贴作为新型治疗技术已在多数研究中表明其对脑卒中后患者的痉挛症状、疼痛感觉、上肢运动功能异常和本体感觉障碍等有所改善,另外肌内效贴与不同治疗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效果往往优于单一治疗,且现阶段可与其结合治疗的技术颇多,包括中医传统技术、临床治疗、常规康复治疗、神经发育疗法等。因此可以考虑日后将肌内效贴作为偏瘫肩痛的替代治疗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肩痛不仅延缓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阻碍整体康复进程。但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进而为上肢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改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偏瘫后发生的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经常出现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4%[1]。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分类繁琐,治疗较棘手,若不进行积极处理可引起严重的偏瘫肩痛及关节活动度受限,严重者可引起肩手综合征。偏瘫肩痛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度,尽可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我科2011-02—2012-04同步应用激光和短波治疗偏瘫肩痛患者  相似文献   

9.
10.
肩关节半脱位在脑血管病中极为常见,尤其在上肢完全迟缓性瘫痪时,其发生率高达60%~80%。多在病后3周内发生,患者常因肩痛影响整个康复过程,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中的一些疗法。我们主要应用Bobath疗法和Rood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肌张力,抑制不正常运动模式,从而使肩关节半脱位得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引起的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资料显示,偏瘫肩痛的发病率高达84%。对2010-10~2011-05我科住院的86偏瘫肩痛患者采用低功率激光结合自制通络止痛酊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肩关节半脱位在脑血管病中极为常见 ,尤其在上肢完全迟缓性瘫痪时 ,其发生率高达 60 %~ 80 % 〔1〕。多在病后 3周内发生 ,患者常因肩痛影响整个康复过程 ,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中的一些疗法。我们主要应用Bobath疗法和Rood疗法 ,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肌张力 ,抑制不正常运动模式 ,从而使肩关节半脱位得到预防和治疗。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科 2 0 0 3 -0 1~ 2 0 0 4-0 3收治的住院或门诊病例。脑出血 3 5例 ,脑梗死 45例 ,均经脑CT或MRI证实。男 5 2例 ,女 2 8例 ,年龄 45~ 78岁 ,平均 61岁。病程 3周以内 5 0例…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发病机制未明,但遗传因素无疑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遗传因素最明显的偏头痛亚型——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FHM)可以作为研究偏头痛遗传机制的一个模型。本文对近年来FHM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及相关的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肩痛的效果及对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梗死后偏瘫肩痛患者11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神经松动术,观察组采取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均治疗2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5.44%(P<0.05);观察组治疗1和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前屈活动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血清BDNF、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NF-α、IL-6、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肩痛患者可降低疼痛程度,提升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调节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表达,提升疗效。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54-5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电疗术与周围关节松动术对卒中患者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卒中后肩痛患者40例,卒中病程1~3个月,分为2组:电疗组(n=20)和手法组(n=20)。在治疗前和一个疗程后,通过目测类比法、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及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法对2组患者患肩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后,电疗组只有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 <0.05),而手法组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范围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手法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级康复治疗对卒中模式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11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均用相同的内科治疗方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分级康复治疗技术。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和6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估运动功能,改良Barther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康复组进行分级康复治疗后,各阶段(治疗4周、8周和6个月时)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各阶段各项评分的积分差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分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运动功能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治疗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年发病率约64/10万,其中80%-90%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药物治疗效果较差.2008年6月-2009年10月我科对53例PC-BPPV患者进行Epley复位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根据疼痛性质和部位的不同,行立体定向中脑毁损术1例、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术2例、中脑加双侧扣带回联合毁损术9例、运动皮层电刺激术(MCS) 11例、脊髓电刺激术(SCS)3例和脊髓后根入髓区(DREZ)切开术79例次.结果 术后患者疼痛均不同程度减轻,1个月以内镇痛疗效满意,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随访12 -36个月,观察术后6个月以上的长期疗效,发现中脑加双侧扣带回联合毁损术好于单纯中脑或扣带回前部毁损术的效果;MCS和SCS治疗的多数患者疗效有波动;DREZ切开术的长期疗效满意,82.1%的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患者能够保持50%以上疼痛缓解率,88.9%的脊髓损伤后疼痛患者止痛疗效长期稳定.结论 神经外科止痛手术能够确实有效地治疗中枢性疼痛,脊髓损伤、脊神经根撕脱等脊髓水平的中枢性疼痛应该首选DREZ切开术治疗,对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原因造成的中枢性疼痛,MCS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和神经发育疗法(Bobath 技术)3种治疗方法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7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2 h/d,每周训练5 d,连续6周;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CIMT组6 h/d,每周训练5 d,连续2周;mCIMT组在治疗环境中进行,1 h/d,每周3次,其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不少于2 h/d,连续10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6周、第10周后,3组患者同时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测定上肢的运动模式、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测定上肢的运动速度、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测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3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FMA治疗前的评分为45.2±5.1(F=1.107,P=0.382),BI评分为63.1±10.3(F=0.930,P=0.401),STEF评分为63.4±8.6(F=1.843,P=0.168).2周后,CIMT组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3.9±5.0(F=11.666,P=0.000),BI评分为77.4±9.6(F=4.139,P=0.021),STEF评分为78.9±4.7(F=13.893,P=0.000),优于mCIMT组和Bobath组;6周后,Bobath组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0.4±3.7(F=123.770,P=0.000),STEF评分为78.7±6.2(F=8.372,P=0.000),BI评分为78.7±7.9(F=4.373,P=0.017),优于mCIMT组;到10周时,mCIMT组和CIMT组FMA评分为60.1±3.4和59.7±4.1(F=64.287,P=0.000),STEF评分为89.8±4.7和88.7±5.0(F=63.641,P=0.000),优于Bobath组.10周时,mCIMT组的BI评分为91.7±3.7(F=46.774,P=0.000),优于Bobath组和CIMT组.结论 与Bobath技术相比,mCIMT和CIMT有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同时,与其他两种疗法相比,mCIMT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资料和方法 病人全部为我院住院病人,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塞、脑出血,均经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后遗留有肢体瘫痪的病人。发病时间为1~4周。治疗组病人总数200例,脑梗塞146例,脑出血51例,男139例,女61例,50岁以下92例,50岁以上108例;对照组82例。两组病人的病种、性别、年龄间无显著性差别P>0.O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