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蝶窦、筛窦囊肿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蝶窦、筛窦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蝶窦、筛窦囊肿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在鼻内窥镜下均良好暴露术野,术后窦腔得到充分引流,获得满意疗效:2例无效,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窥镜下囊肿开放引流术是治疗蝶窦、筛窦囊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蜂蜜麻油混悬液在鼻窦内窥镜术后局部留置及点鼻以加速筛窦腔创面上皮化.方法将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按病型及病期配对分成两组.甲组患者术后4 d用浸泡蜂蜜及麻油混悬液的明胶海绵填塞筛窦腔,以后每天用该混悬液点鼻3次,每次2滴;乙组患者术后不用蜂蜜及麻油,其余治疗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术后上皮化时间,统计方法用配对t检验.结果各型各期配对病例中,甲组病例术后上皮化时间皆明显短于乙组(P<0.01).结论蜂蜜及麻油混悬液能使鼻窦内窥镜术后筛窦腔早期上皮化,可以减轻水肿,减少痂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对中鼻甲的处理方式。方法  72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 ,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 ,一组保留中鼻甲 (包括 6例部分切除 ) ;另一组切除中鼻甲 ,观察术后治疗效果 ,术腔粘连 ,筛窦闭塞 ,保留的中鼻甲形态变化。结果 切除或保留中鼻甲 ,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筛窦闭塞率分别为 46 .8%、15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 ;保留的中鼻甲呈良性转归 ,未出现息肉。结论 应根据不同的病变性质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中鼻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筛窦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 14例筛窦囊肿的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在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结果 :14例术后恢复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 ,囊肿无复发。结论 :应用鼻内窥镜施行筛窦囊肿手术 ,具有损伤小 ,效果好 ,面部无疤痕之优点 ,为治疗筛窦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鼻窦手术116例术后动态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窥镜窦手术后粘膜的变化过程,并正确评价疗效。方法:对116例功能性内窥镜手术患者术后粘膜形态进行连续观察,结果:近90%的术腔在1-2周内清洁,80%以上的术腔在3-10周内有水肿,囊泡,肉芽,息肉生长等去粘膜化反应或再生病变发生,并与上皮化呈竞争性生长,90%的术腔在经过恰当的处理后可完成上皮化,其中接近60%的术腔在术后11-14周完成上皮化,结论:将术后粘膜变化过程动态观察,对术后局部处理具有指导意义,是保证手术整体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FESS术和柯-陆氏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ESS术和柯-陆氏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加柯-陆氏术,其中FESS术切除钩突、筛泡及部分前组筛房,使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通畅,柯-陆氏术明视下彻底清除窦腔内的病灶。结果18例随访1~2年,自觉症状消失,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开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结论FESS术 柯-陆氏术是彻底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16岁.因"右内眦包块18月,逐渐长大5月"于2003年8月5日~2003年8月11日住院.入院查体见:右内眦角上方肿块,质软,突出皮肤约0.3 cm,直径2 cm×1.2 cm(图1,见封三).右眼视力正常,眼球各向运动正常.鼻窦CT示:右筛窦区直径2.30 cm×3.56 cm大小软组织肿块影(图2,见封三).入院诊断:右筛窦肿物.于2003年8月7日局麻下行鼻内窥镜筛窦肿物切除术,采用国产直径4 mm 0°鼻内窥镜及相应手术器械.术中切除右侧钩突及筛泡后筛窦内即流出大量黄色粘脓性分泌物,筛窦融合为一大腔,纸样板有部分破坏吸收,少量眶脂肪突入腔内,囊壁光滑,开放窗口约2 cm×2 cm.术后病理检查示:慢性炎变粘膜组织.囊肿内分泌物未找到抗酸杆菌,G染色未见细菌,48 h培养无细菌生长.术后d2右内眦角肿块即明显消退,1月后复诊,造瘘口无明显缩小,囊壁光滑,右内眦角无隆起.术后诊断:右筛窦囊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预防鼻腔黏连和筛窦腔黏连闭塞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36例、6 9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应用硅胶扩张管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未见上颌窦自然口黏连闭锁 ,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及筛窦腔闭塞。结论 :术中正确置入硅胶扩张管是预防上颌窦自然口狭窄闭锁、鼻腔黏连及筛窦腔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内全组筛窦开放术对前组筛窦炎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近年来107例(130侧)行鼻内窥镜手术的Ⅰ型2期和Ⅱ型2期慢性鼻窦炎病例完整临床资料,按术中后组筛窦开放与否分为实验组(全组筛窦开放组)43例(55侧)和对照组(前组筛窦开放组)64例(75侧),分析1年后随访鼻内镜检查的影像资料,分别对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结果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进行疗效评估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主观评分及客观评估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窥镜下全组筛窦开放治疗前组筛窦炎疗效优于行单纯前组筛窦开放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的筛窦黏液囊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筛窦黏液囊肿分别行鼻侧切开筛窦黏液囊肿整个及部分切除,鼻内窥镜下筛窦黏液囊肿前下壁切除,同时切除肥厚或息肉化的中鼻甲黏膜,建立筛窦鼻腔引流通道。结果 10例患者眼球突半年内恢复原位,眼部症状消失,视力提高,鼻外径路者术后颜面部留有疤痕,而鼻内窥镜术者颜面部不留瘢痕。结论 应用鼻内窥镜施行囊肿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治疗筛窦黏液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在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2~4周,平均3.5周,将上颌窦引流支架放置到上颌窦开口处,定期随访2周、4周、2个月、4个月、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及筛窦腔和上颌窦口开放情况,本组治疗22例(26侧);另随机选择对照组24例(30侧),术后按常规定期随访换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鼻腔清洁,上颌窦口及筛窦腔开放良好,临床好转率100%。对照组鼻塞、流脓涕9侧,同时伴鼻息肉复发3侧,筛窦腔粘连闭锁4侧,上颌窦口狭窄<3mm4侧,闭锁1侧,有2例因再发头痛需行二次手术,临床好转率(21/30)70%。两组疗效相比,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的治疗作用为①预防上颌窦开口及筛窦腔粘连和再闭锁;②保证筛窦腔和上颌窦开口手术区完好的上皮化;③术后延缓全愈病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伯克纳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应用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伯克纳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 82例患者分组 ,对比应用伯克纳及未应用伯克纳的疗效。结果 :两组在术腔清洁时间 ,术后黏膜病变出现早晚等无明显差异 ,但应用伯克纳组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的时间明显早于未应用组。结论 :伯克纳难以缩短术腔清洁时间 ,也不能阻止或延缓息肉、囊泡、肉芽、黏连等病变的出现 ,但能促进黏膜上皮化 ,促进创面愈合 ,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清利塞鼻洗液术腔冲洗对内镜鼻窦术后鼻黏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Ⅰ型2、3期及Ⅱ型慢性鼻窦患者85例于行内镜鼻窦术后,随机分为清利塞组与对照组;冲洗术腔时清利塞组用清利塞鼻洗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用地塞米松+硫酸庆大霉素;观察其术腔清洁时间、术腔黏膜病变出现时间、上皮化时间以及术后症状改善及疗效等。结果:两组在术腔清洁时间及上皮化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0.010.05),1年后临床疗效及术后症状、体征改善清利塞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利塞鼻洗液在内镜鼻窦手术后术腔冲洗较传统冲洗方法有显著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填充鼻中隔软骨,修复眶内侧壁骨折,经鼻做眼部手术的可能性。方法:选取眶内侧壁骨折患者11例(11眼),术前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球内陷、复视、视力减退症状,行眼眶CT诊有眶内容物疝入筛窦并伴积液,其中6例内直肌肿胀。手术开始在内镜直视指引下,经鼻腔开放筛窦,摘除筛房,暴露骨折的纸板,将疝入物回纳眶内,鼻中隔软骨覆盖骨折区。结果:患者手术后全部治愈。双眼突出度相差≤1 mm,平均0.11 mm。视力较术前不改变或者略有改善。鼻内镜检查见筛窦术腔上皮化,填充的鼻中隔软骨无移动,无感染及排斥现象。结论:经鼻填充鼻中隔软骨修复眶内侧壁骨折方法简便,成功率高。自体鼻中隔软骨无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鼻-鼻窦炎(CRS)病人局部组织中Th9细胞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探讨Th9细胞在C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集45例CRS病人鼻内镜手术后筛窦病变黏膜组织,其中Ⅰ型(慢性鼻窦炎)25例、Ⅱ型(鼻窦炎伴鼻息肉)20例,另选正常筛窦黏膜12例作为对照。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黏膜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组织中IL-9、IL-10的含量。结果Ⅰ型鼻窦炎组IL-9、IL-10的含量最多,Ⅱ型鼻窦炎组次之,正常对照组最少,差异有显著性(F=200.44、154.17,q=12.17~27.64,P<0.01)。结论 Th9细胞在CRS的发生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春玖  汪永干 《安徽医学》2009,30(10):1202-1203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的鼻内镜鼻窦手术中保留中鼻甲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双侧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切除一侧中鼻甲,保留另侧中鼻甲,应用鼻内镜观察手术后中鼻甲形态,中隔鼻甲以及术腔闭塞的发生率。结果①保留的中鼻甲形态及外观均接近正常;②中鼻甲保留侧和中鼻甲切除侧的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5.0%和60.3%,术腔闭塞率分别为20.0%和65.0%。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经适当处理保留的中鼻甲可恢复正常,对术后术腔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飞行人员鼻窦囊肿的诊治和医学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鼻窦囊肿(CNS)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治和医学鉴定原则。方法总结飞行人员CNS资料46份,对其进行分类:结果黏膜囊肿44例,黏液囊肿和含牙囊肿各1例。上颌窦囊肿39例,蝶窦囊肿3例,筛窦囊肿、额窦囊肿、上颌窦+额窦囊肿、上颌窦+蝶窦囊肿各1例。Ⅰ类(地面有症状或体检时发现)37例,Ⅱ类(地面无症状,飞行中有继发性气压伤表现)9例。手术治疗16例,观察30例:飞行合格41例,永久停飞5例。结论飞行中气压变化的反复刺激可能是飞行人员CNS的发生机制之一,Ⅱ类CNS是医学停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鼻窦粘液囊肿袋状化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应用鼻内窥镜对蝶、额、筛窦粘液囊肿的病人施行袋状化手术,分别随访3~5 年,观察治疗结果。方法:对15 例病人,男9 例,女6 例,年龄28~72 岁,平均44.73 岁,其中蝶窦囊肿5例(并筛窦囊肿1 例,并上颌窦囊肿1 例,蝶额筛窦囊肿1 例),筛窦囊肿11 例(并上颌窦囊肿3例),额筛窦囊肿3 例,应用鼻内窥镜施行袋状化手术治疗,术后分别随访3~5 年。结果:凸眼、鼻塞、头痛等症状消失,囊肿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窥镜施行鼻窦囊肿袋状化手术,简捷、经济、手术确实、副损伤小、面部无瘢痕,并可保留鼻窦粘膜的功能,是处理鼻窦粘液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全鼻甲生理功能手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行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60例,其中下鼻甲黏膜下组织楔形切除40例及下鼻甲黏膜下组织楔形切除+下鼻甲骨部分切除20例,术前、术后测定鼻甲黏膜纤毛清除时间及鼻腔分泌物的pH值。结果:鼻内镜手术疗效好、患者痛苦小,出血少,结痂少,鼻甲形态好,术后康复快,术后2个月下鼻甲黏膜纤毛清除时间及鼻腔分泌物pH值基本正常。结论: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可靠,是一种符合生理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赵春晨  邵渊  段文彬  刘欢兴 《海南医学》2016,(11):1872-187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要点、定位诊断方法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诊治的21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5~66岁,中位年龄38.7岁,属于医源性脑脊液鼻漏5例,原发性9例,外伤性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实验室生化检查而确诊,并行鼻窦CT和MRI检查,其中4例患者漏口位于前筛额隐窝区域,10例位于后筛筛顶,3例位于嗅裂筛板区,4例位于蝶窦外侧隐窝区。均在全麻下经鼻内镜入路漏口修补术,采用捣碎颞肌+颞肌筋膜修补位于前筛直径<2 mm的漏口,采用自体脂肪+捣碎颞肌修补位于嗅裂区筛板区域漏口,采用捣碎颞肌+鼻中隔筛骨垂直板+颞肌筋膜修补位于后筛区直径>4 mm的漏口,采用鼻中隔软骨膜+钩突表面黏膜修补位于蝶窦外侧隐窝漏口。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治愈,出院后长期低盐饮食,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鼻腔漏口区上皮化生长良好,无复发,无眶内、颅内及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外科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首选方式。术前脑脊液生化检查和鼻窦薄层CT和MRI是必备的术前检查,根据颅底缺损的位置、大小决定修复材料的使用是较为可行的方法,鼻内镜下手术操作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楚、成功率高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