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诊CT仅表现为中脑周围池出血的病例早期(<72 h)MRI影像学表现与原发性脑干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用以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外伤后急诊CT显示中脑周围池出血的病例,63例于早期行MRI检查,对相关病例6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价预后情况,从而得出早期MRI表现与诊断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将所有病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与CT及MRI结果进行对照,47例(74.6%) MRI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干组织损伤,其中GCS评分越低、弥漫性脑肿胀、中脑周围池变窄等情况越严重,预后越差;13例(19.0%) MRI表现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发现明显脑干部位异常,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本组结果提示早期CT显示外伤性中脑周围池出血与原发性脑干损伤有高度相关性,而早期的MRI检查可以为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MR、CT和体格检查在脑干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颅脑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需排除脑干损伤的21例患者在保持气道通畅等情况下,进行体格检查、CT和MR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21例颅脑损伤后意识昏迷患者中出现脑干损伤症状17例,行气管切开14例,行颅内血肿或脑挫伤减压手术7例.21例均行头颅CT检查示脑干区低密度影9例,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环池周围出血7例,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或脑干周围变化不明显5例;头颅MRI检查证实脑干损伤15例,另6例仅为纵裂、颅底、半球区脑挫伤.结论 MRI对于脑干损伤的诊断优于CT及体格检查,可起到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脑淋巴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CT和MRI主要表现为:(1)CT平扫示脑内单发或多发的等密度或较高密度瘤灶,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②少部分病例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至中度;(3)MRI增强扫描大多呈团块状均匀强化;1例环形强化。④除病变主体位于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外,瘤灶长轴多与颅脑前后径走行平行或大致相同。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多在大脑深部,明显强化,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CT与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可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颅脑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颅内异常表现包括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硬膜下(外)血肿、脑内出血性病灶及脑内非出血性病灶,MRI对上述异常表现显示总体情况优于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显示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各序列间比较,DWI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数量最多,其次为T2FLAIR,T1WI最少。结论与CT比较,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显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的头部MRI资料,统计MRI横断位扫描T2WI像中脑干、丘脑、基底前脑、胼胝体、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区域的异常信号表现,以颅脑损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分为清醒组与非清醒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者头部MRI中的损伤灶位置与清醒与否的OR值,明确对预后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头颅MRI中脑干腹侧及背侧、双侧基底前脑、双侧丘脑、胼胝体、双侧大脑额叶区域损伤和未损伤患者在清醒组与非清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干背侧损伤、丘脑右侧损伤、胼胝体损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RI表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脑干中上段背侧、胼胝体、丘脑有损伤灶的患者预示着难以清醒.  相似文献   

6.
吸食海洛因致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海洛因中毒所致的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其中2例同时行颅脑CT扫描. 结果全部患者MRI显示对称性双侧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后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脑干等皮质下白质为主的多发性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加强后病灶无强化;2例行头颅CT检查显示两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及两侧小脑呈对称性广泛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结论海洛因中毒所致的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方法分析78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78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伴脑挫裂伤者55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52例。结论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损伤两大类似乎更为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与CT在临床上检查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特点及应用。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期的1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9例单发者,4例多发者,一共21个病灶。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而MR平扫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T与MRI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早期诊断的正确性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有颅脑出血的56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男32例,女24例.受检者年龄14~72岁,平均45.9岁.设备:飞利浦Achieva3.0T X-series 磁共振扫描仪.全部采用常规T1WI、T2WI、FLAIR、DWI及SWI扫描,有8例患者追加MRA检查.对各扫描序列显示的异常信号,尤其是出血灶的显示及出血灶大小、多少及病灶分布进行分析.同时对脑静脉分支显示进行后处理,以提高脑静脉的显示质量.结果 56例患者脑静脉分支均显示清楚.SWI显示22例有出血灶(22/56),T1WI显示8例有出血灶(8/56),T2WI显示11例有出血灶(11/56),FLAIR显示10例有出血灶(10/56),DWI显示7例有出血灶(7/56).13例脑梗死患者,4例提示治疗后梗死区有低信号出血灶.3例脑血管瘤合并出血者,SWI显示出血灶明显大于和多于常规T1WI及T2WI序列显示.1例CT扫描阴性,SWI显示大脑前动脉畸形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3.0T磁共振扫描仪磁敏感序列(SWI)对脑出血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常规序列,是一种显示少量脑出血及提高出血灶检出率的有效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疑有脑出血性病变的患者检查中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WI序列及SWI序列检查在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DAI患者按颅脑CT是否发现脑实质内出血分为脑CT阳性组及阴性组。评价2组MRI平扫(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成像(SWI)影像学资料,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DAI的敏感性。结果 CT阳性组CT、T1WI、T2WI、FLAIR、DWI、SWI出血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6%、21.6%、38.9%、42.8%、62.1%、98.2%,CT阴性组分别为2.7%、14.4%、17.8%、21.9%、100%、23%,DWI序列在非出血性弥漫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最高,与MRI常规平扫及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WI序列在出血组检出率最高,与MRI常规平扫及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AI影像中DWI序列在非出血病灶及SWI序列在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及MRI常规序列,应将DWI及SWI序列作为诊断DAI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CT阴性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erebral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T阴性、MRI阳性的DAI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随访证实.CT使用16层CT常规程序扫描,MRI采用0.35T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部分使用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FLASH).结果 MRI各序列共检出CT阴性的115个病灶.其中两侧半卵圆区65个,位于胼胝体25个,侧脑室前后角周围白质区11个,基底节区6 个,丘脑4 个,脑干4个.结论 低场MRI是较为敏感的诊断CT阴性的DAI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研究用磁共振成像(MRI)T2*WI检测临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脑内含铁病灶的演变过程。方法:收集临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0例,于发病后第1、7和14天行头颅MRIT1WI、T2WI、DWI和T2*WI系列扫描,记录图像特征,由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患者脑出血后MRI T2*WI序列显示的含铁病灶图像与其他MRI序列比较明显清晰;发病后第7和14天含铁病灶范围测量显示T2*WI序列比T2WI序列所测得的体积更大(P<0.05)。结论:住自发性脑出血脑内含铁病灶的检测中,MRI T2*WI序列较其他MRI序列图像更为清晰,与MRI T2WI相比也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脑梗死的MRI特征性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MRI特征性表现及与临床关系。方法分析30例HI患者的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HI以发病2周内常见,约占76.7%。不同部位脑梗死HI的出血形态、位置不同:脑叶HI15例(50.0%),脑回状、斑片状出血位于皮层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HI(基底节及丘脑)10例(33.3%);小脑HI4例(13.3%),斑片状、线状出血位于梗塞区内、边缘;混合型2例(6.7%)。T2*WI呈低信号。结论HI的MRI表现与脑梗死部位、面积有密切关系。T2*WI有助于HI的检出。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或考虑大面积脑梗死应在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以利于H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结合临床表现特点,对48例有组织学结果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方法:48例依发作方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颅神经及传导束症状,部分为反复类似发作;另一种为静止性发作。所有病人均进行了CT及MRI检查。并通过手术得到病理证实。结果:所有病例CT及MRI均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在非增强CT扫描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在增强CT扫描,病灶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水肿及占位效应均不明显。MRI扫描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代表不同时相的出血及胶质样变。部分病例可见典型的桑椹样或网络样结构。除18例病灶位于延髓或中脑外,大多病灶位于桥脑。3例在梯度回波扫描可见多发病灶。有1例组织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腔内存在弹性纤维;4例可见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结论:桥脑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部位;影像学特别是MRI表现与病程及病变构成有关;部分组织病理学具有与其它血管畸形重叠的特点。手术彻底切除病灶对防止复发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工作环境接触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在工作环境中接触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患者临床表现及CT和MRI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有机溶剂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走路不稳为主要特征;CT均表现为双侧对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头部MRI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结论结合工作环境毒物接触史、中枢神经症状,及CT和MRI表现,可诊断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10例患者为多发病灶.病灶主要分布于胼胝体及侧脑室周围的脑深部,瘤周水肿多为轻中度;部分患者有轻中度占位效应.CT检查示病灶多为...  相似文献   

17.
Brain herniation from hemispheric mass lesions injures mainly the upper brainstem around the tentorial incisura. While mechanical tissue compression is usually the process of deterioration and injury, the primary injury mechanism in some patients is early brainstem ischemia from arterial compromise as demonstrated by this patien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pathology.  相似文献   

18.
表皮样囊肿非典型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典型表皮样囊肿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的MRI资料。结果例1肿瘤位于左前中颅凹底,信号不均,T1WI呈高及低信号,T2WI及FLAIR像均呈高信号,其内有细曲线样等信号,左侧大脑半球脑裂、脑沟内散在点条状高信号。例2肿瘤位于左颞极,T1WI、T2WI及FLAIR像均为高信号,脑室、脑裂、脑池及部分脑沟内见点状高信号,脂肪抑制像信号减低。例3肿瘤位于右中颅凹底,边界清晰,呈类圆形,信号不均,T1WI呈低信号,其内见弧条状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内见弧条状低信号,FLAIR像信号稍低,其内见云絮状稍高信号。例4肿瘤位于脑干前方,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T1WI、T2WI及FLAIR像均为高信号,脂肪抑制像仍为高信号。结论表皮样囊肿可表现出多种不典型MRI征象,信号特点多样,且可破裂播散至脑室内形成脂-液平面及在蛛网膜下腔内见到点条状脂肪信号,硬膜外表皮样囊肿更不具特异性,认识这些征象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MR诊断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价值,探讨TBI患者MR一站式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260例TBI病例进行MR序列组合扫描,包括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LASH)、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比较MR序列组合和CT对各种类型TBI诊断的差异。结果脑实质内出血61例,MR显示61例,CT显示53例;硬膜下出血55例,MR显示55例,CT显示49例;硬膜外出血45例,MR显示45例,CT显示40例;脑挫(裂)伤35例,MR显示35例,CT显示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MR显示31例,CT显示3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9例,MR显示29例,CT显示5例。MR序列组合准确显示病变256例,CT为209例,两者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R序列组合总体诊断敏感性高于CT。结论 MR序列组合(FLASH\FLAIR\T1WI\T2WI)诊断创伤性脑损伤明显优于CT,可列为TBI常规检查方法,实行TBI一站式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