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小儿烧伤发热降温方法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烧伤发热易引起高热惊厥及其它并发症,为了寻找烧伤的各期可靠的降温方法,对107例烧伤各期出现发热的患儿,分别实施擦浴法、非甾酮法,甾酮法,三种降浊方法。并对其降温效果、降温后30min,1h后的平均体温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休克期使用甾酮法降温,感染期使用非甾酮法降温,恢复期使对身体创作性小的擦浴法降温可获得良好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引入降温速率的概念,为今后发热病人降温效果研究提供新的评价方法。方法:通过对国内常用发热病人降温效果方法的探讨,研究国内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引入降温速率的概念,将降温幅度与降温时间协同考虑。对感染性发热腋温≥38℃者,给予单一安痛定药物降温的病例325例,应用降温速率的方法对其降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应用安痛定药物降温后30min所测体温不能反应最佳降温效果,最佳测温时间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变化,青年病人用药后60min为最佳测温时间点,中老年病人为90min。结论:通过应用降温速率研究安痛定药物降温的效果发现,应用安痛定降温后测温的最佳时间点并不是一致的,要根据的病人年龄确定。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施行物理降温后不同时间降温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0例感染科高热患者,实施物理降温后30、60、90min分别观察体温情况,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降温后60min降温幅度明显大于30min。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降温后90min降温幅度和30min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实施物理降温后60min的体温更能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7.
1992~1993年两年内就诊于我院并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达200余例,其中丘脑部位出血者28 例,此28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我们就其降温措施,作些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均于发病后颅脑CT扫描证实为丘脑出血,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1~78岁。发病时间<24小时者,T<37℃例,37.0~38.9℃25例,>39℃1例;发病24~72小时者,T<37℃16例,37.0~38.9℃16例,>39℃12例;发病4~7天者,T<37℃8例,37.0~38.9℃例,>39℃5例;发病8~14天者,T<37℃19例,37.0~38.9℃7例,>39℃0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物理降温应用于患儿的特点,对小儿高热常用的物理降温法进行总结,探讨临床上使用物理降温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影响降温效果的各种因素,以指导护士正确实施物理降温措施,促进发热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施行物理降温后不同时间降温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0例感染科高热患者,实施物理降温后30、60、90min分别观察体温情况,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降温后60min降温幅度明显大于30min。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降温后90min降温幅度和30min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实施物理降温后60min的体温更能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物理降温在治疗感染性发热和中枢性发热中的疗效.方法:对59例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后体温的变化进行了统计.结果:中枢性发热组物理降温后大部分于30分钟左右体温开始下降,2小时后能降到37.9℃左右(P<0.01),维持时间不很长,在8小时左右体温开始上升,继续物理降温体温仍能下降.感染性发热组予物理降温后30分钟左右体温也略有下降,但2小时左右体温又开始上升.提示:物理降温在感染性发热的降温治疗中,降温幅度过小,疗效不明显,而物理降温在中枢性发热的降温治疗中,降温效果好,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行发热门诊病人物理降温健康宣教效果的电话随访调查,评价发热门诊物理降温宣教效果及其作用。方法选择初次到发热门诊就诊初步排除急性传染病后返回家中居家治疗的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分成2组,一组进行物理降温的健康宣教,指导其在药物降温的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另一组未进行物理降温的健康宣教。在病人就诊后的第4天,对两组病人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并记录是否已经退热、返家后是否进行物理降温等问题。结果本次电话随访成功102例。其中51例接受了物理降温的健康宣教,另51例未给予物理降温的健康宣教。98.0%的人在就诊后4天内退热。回家后的最高体温为39.8℃,平均38.4℃。37.2%的人回家后应用了物理降温。61.8%的人回家后服用了退热药物。34.1%的人门诊复诊。102例中只有1例有家人发热。对二次就诊率、电话随访时的退热率、应用物理降温的种类、是否休息等指标进行比较,宣教组与未宣教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未宣教组比较,宣教组的口服退热药次数减少(0.67±0.74vs.1.69±1.68),退热所需的天数减少(2.0±0.7vs.2.45±0.94),回家后的最高体温(℃)较高(38.5±0.5vs.38.2±0.6),物理降温的使用率较高[66.7%(34/51)vs.7.8%(4/5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发热门诊病人进行门诊物理降温健康宣教有一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发热小儿联合降温对体温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体温大于或等于38.5℃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口服给药组(对照组)40例,物理加口服药物降温组(实验组)40例,观察2组患儿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后的降温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30分钟体温降幅明显,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60分钟、90分钟后显效率和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给药降温效果较慢,30分钟内体温降幅显效率低,物理加药物降温效果较快,工作中,对于发热患儿最好采用物理加药物降温联合降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发热是住院患者常见的问题,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热的发生率可以达到23%~70%[1]。临床上经常使用体外物理降温方法帮助患者降温,以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或防止发生高热惊厥,如温水或酒精擦浴、大动脉处敷冰袋、使用冰毯等。尽管物理降温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一些综述类文章也回顾了物理降温的好处及方法[2-3],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应用一次性冷冻护理垫对临床发热患者的降温效果和满意度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的发热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退热药物安痛定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退热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一次性护理垫冷冻制作成冰垫后置于患者的背部进行物理降温。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降低值、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再发热比例、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垫应用时不良问题的比例。结果两组治疗后1h体温降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2h、3h和4h体温降低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患者对降温处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护理垫应用时无冻伤和衣物潮湿,2例发生移位并及时处理归位。结论应用一次性护理垫冷冻制作成冰垫给予背部物理降温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发热患者的降温效果,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且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2例因外感发热需行物理降温的患者用辨证施护的原理进行护理实践,综合评价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2~4h内19例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有效率为86.36%;77.27%的患者认为整个降温过程是舒适可以接受的。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应用于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可有效提高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对发热病人采取的降温措施有两种:一是药物降温,二是物理降温。根据《基础护理学》的要求,应将降温30min后所测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我科对180例住院发热病人退热时间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采用降温措施后30min所测得体温有大部分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