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T间期离散度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光忠 《临床荟萃》2000,15(3):135-137
198 5年 Campbell发现不同导联的 Q- T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能从心电图中的 12个标准导联中获取 ,即 Q- T离散度(QT disperson QTd)。临床实践中 QTd的延长与回缩与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事件发生以及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因此 ,检测 QTd可作为一项预防和治疗心脏病的监测手段。1 定 义QTd是常规心电图 ,最理想的是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 Q- T间期 (QTmax)与最短 Q- T间期 (QTmin)的差异程度。它克服了单导联测量 Q- T间期的局限 ,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总的变异性。2 产生机制体表心电图的 Q- T间期反映了心脏电生理、心…  相似文献   

2.
心脏突发事件的预测-QT离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毅  鲁云敏 《临床荟萃》1999,14(1):39-40
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已发现数十年,但一直未引起重视,直到1990年Day等证实QT离散度(QTd)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才否定以往认为QT间期差异为记录伪差的观点。目前QTd已涉及到心脏病领域的多个方面,特别是预防心脏的猝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我们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J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46例AMI系1996年1月~1997年8月间发病后48小时内就诊的住院患者,均为透壁性AMI,确定AMI按1978年WHO诊断标准。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三天内为限。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程度,而QT间期本身又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的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之差表示,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近年来对QTd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1~3],本文分析对照了338例患者的心电图,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肌缺血和缺血性严重程度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QTdspersion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了心定节段性除极延迟和复极不匀的时间差异,近年若干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QTd对QT间期延长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尤其对急性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可反映整个心肌复极化过程。自1985年Campbell等首先描述了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微小差异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各导联间QT间期的这种离散性并不是记录的伪差,而可能是心室肌复极障碍的反映,代表不同区域心肌复极的时间差异。由此提出了QT间期离散度这一概念,指同步记录的体表12导联心电  相似文献   

7.
佘赫大  朱源生 《临床荟萃》1996,11(6):260-260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同一份常规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情况,其反映心室复极状况,可作为心肌电活动稳定状况的指标之一,目前已用于预示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笔者通过20例院内发生室颤病例发作前5天内常规心电图的观察探讨QT离散度预测室颤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谈鹰  王庄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9):1089-1089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De Bruyne等报道QTd的增大是人群心血管病不良预后的先兆。宋潜英等研究证实QTd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国内有关QTd对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尚罕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脑梗死及50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探讨QTd与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及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测量 13 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分析QT间期及QTd ,并与其他消化系疾病的 5 0例住院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变患者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QTd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肝硬变患者Child PughA、B、C3级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逐步升高 ,QTd增加也逐渐明显 (均为P <0 .0 5 ) ;肝硬变患者中死亡者的QT间期非常显著长于存活者 ,QTd也非常显著增加 (均为P <0 .0 1)。结论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 ,QTd增加明显 ,且与肝硬变严重程度相平行。提示QT间期延长及QTd可以作为肝硬变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又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心脏疾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预后的指标。本文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观察该药对QTd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廷满  王勇 《临床荟萃》1998,13(9):408-409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ECG)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因,因此将其作为AMI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200例AMI患者QTd和JTd的动态观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杰锋  丁嘉宝  崔腾斌  刘一鸣 《临床荟萃》2006,21(15):1092-109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QTd)密切相关,我们采用12导联心电图测定最长QT间期(QTmax)、校正最长QT间期(QTcmax)、最短QT间期(QTmin)、校正最短QT间期(QTcmin)、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观察支架植入术对ACS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艳红 《临床荟萃》2001,16(17):781-782
QT离散度 (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QT时限的变异程度 ,而 QT间期本身又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的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 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 QT间期(QTmax)与最短 QT间期 (QTmin)之差表示 ,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QTcmax- QTcmin。近年来对 QTd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1~ 3] ,本文分析对照了 338例患者的心电图 ,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肌缺血和缺血性严重程度对 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近 5年的住院患者中 ,据 2 4小时动态心电监…  相似文献   

14.
QT离散度(QTd,QT dispersion)又称QT间离散度,是指QT间期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之间的差异程度,即心电图标准同步十二导联中QT最大值(QTmax)与QT最小值(QTmin)之间的差值。它反映了心室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性,可代表心室肌兴奋性恢复时间的不一致的程度或心室肌不应期差异的程度,临床上试图用这个差值  相似文献   

15.
465名正常成人QT peak离散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QTpeak离散度(QTpd)的正常范围及不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误差.方法对465名正常成人以25mm/s纸速记录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pd及QTd并比较不同测量者之间QTpd的测量误差.结果最小QTpeak79%出现于V2导联,最大QTpeak43%出现于V6导联、37%出现于aVF导联.465名正常成人QTpd为10ms~55ms[(30±10)ms],不同测量者之间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QTpd与QTd结果的相关性好.结论465名正常成人QTpd为10ms~55ms[(30±10)ms].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pd具有简单、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最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最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8.
QT间期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 (QTd)及P波离散度 (Pd)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 (DCM)预后关系。方法  5 2例DCM患儿 (研究组 ) ,男 31例 ,女 2 1例 ,年龄 3个月~ 18岁 ,平均 (5 79± 5 17)岁 ,死亡 5例。随机匹配健康儿童 5 2例为对照 (对照组 )。受检对象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 ,选择波形清晰的 3个心动周期自动分析合并人工干预测量心率 (HR)、QTd与Pd。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心率增快 (P <0 0 5 ) ,P -R间期 (P <0 0 5 )、QRS间期 (P <0 0 1)及QTc间期 (P <0 0 1)延长 ;QT max增加 (P >0 0 5 ) ,QTd、Pmax、Pmin及Pd延长 (P <0 0 1)。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与Pd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QTd和Pd在DCM患儿明显增大 ,但其对估测DCM预后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5 4例 )及对照组 (5 9例 )。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期康复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h± 1.9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 ,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 ,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为QTd值。结果 :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QTd(分别为 6 4± 14ms,4 6± 15ms ,4 3± 12ms,39± 13ms )与对照组 (分别为 6 7± 12ms,4 8± 16ms ,4 1± 13ms,4 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QTd值 ,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 ,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的QT间期离散度 (QTd)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 38例及冠脉造影正常 4 0例进行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 ,记录试验前后 12导联心电图 ,测量ST段 ,校正QTc及QTd ,利用四格表法 ,分别计算各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冠心病组试验后QTc及QTd均较试验前明显延长 (P<0 .0 1) ,试验后冠心病组QTd也长于非冠心病组 (P <0 .0 5 )。ST段 ,QTc及QTd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分别为 95 % ,6 7.5 % ,87.5 % ,敏感性分别为 5 2 .6 % ,73.7% ,84 .2 %。结论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的QT间期离散度 (QTd)能增加冠心病的诊断敏感度 ,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