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颈椎肥大刺激椎动脉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管径变小,供血减少,而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对门诊120例此类病人进行温热磁振治疗仪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对象与方法有眩晕、突发性昏厥,疑有颈椎病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并经经颅多普勒TCD的检测证实有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120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男44例,女76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方法:应用日本HM-ZSC-A温热磁振治疗仪1将电磁板置于颈椎部;2将电源打开,温度调50℃治疗20min/d,2周…  相似文献   

2.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本研究分析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颅外段的超声特征,旨在提高超声对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临床疑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06例,男113例,女93例,年龄32~82岁,平均(55±2)岁。二、仪器与方法使用GE Vivid E 9和Philips EX-11、i U 22彩色多普勒超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椎动型的颈椎病急性发作,多表现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等症状,是急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一种基本病因。本文采用小剂量甘露醇疗法治疗该病。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 急性椎动脉型颈椎病共87例,男52例,女35例。年龄36-65岁。平均50(49±6.2)岁。对照组84例,为同期治疗患者,男52例,女32例,年龄38-63岁,平均51(50±5.8)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轻重用药前基本相当(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加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和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通过中药熏蒸加艾灸治疗,观察56例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头晕症状、椎动脉血流流速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颈椎活动时无明显不适,椎基底动脉血流较前加快,血液流变学较前好转。结论:中药熏蒸加艾灸治疗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进行分析,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参数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1/2004-0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白云区中医院收治住院患者127例,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3~82岁;脑梗死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3~87岁;脑出血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2~81岁,以上患者发病均在3d内。健康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0~80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7例被测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脑梗死组、脑出血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脑梗死、脑出血组间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较脑梗死、脑出血组有统计学上差异[血小板数量:(151.12±70.85)×109,(210.07±70.45)×109,(201.53±96.76)×109,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13.07±1.82)fl,(9.40±1.76)fl,(9.51±1.35)fl,P<0.01]。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与脑梗死、脑出血组相比,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与脑出血“血小板团块”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脑血管供血发生改变的疾病发病后早期均可出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小板的数量下降现象,血小板自身外的某种因素,可能参与了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增加与血小板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1资料与方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者60例,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扫描,证实有双侧或单侧椎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并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临床表现。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0~75岁,平均68岁;双侧椎动脉狭窄为12例,单侧椎动脉狭窄18例。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53~76岁,平均67.5岁;双侧椎动脉狭窄14例,单侧椎动脉狭窄16例。 对照组:丹参 10~20 ml+ 10%葡萄糖250 ml, 1次/d静脉点滴;敏使朗6mg,尼莫地平20 mg,3次/d…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的常见病,一般通过患者主诉来诊断,缺乏客观的依据。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对95例临床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患者进行颅外段的椎动脉走向、管径及血流进行检测,旨在评价彩超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进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资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999至2004年我院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95例患者的椎动脉彩超资料,其中男53例,女42例;年龄56~82岁,平均76.3岁。多数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以短暂发作性眩晕,患者转动体位或头颈过度伸、头颅侧转时更容易诱发…  相似文献   

8.
有研究表明,甘露醇可降低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性而改善正常和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1,2]。在某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D)的病人,椎动脉代偿性扩张受到限制,其血流量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粘度变化,血粘度轻度增高即可使椎动脉血流量显著减少[3]。作者用小剂量甘露醇缓慢静脉滴注治疗50例VBAD,初步证实了其改善血液流变学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门诊或住院的VBAD病人100例,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56.4(40~6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颈椎病》[4]及《神经病学》[5]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处理,对照组58例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观察组59例在此基础上增加氟桂利嗪,对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血栓素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能够通过增加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浆相关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97例患者中女性 63例,男性 34例.年龄 34~ 79岁,平均 50.78岁.分别进行椎动脉 MRA及 TCD检查.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结果 97例患者中椎动脉 MRA异常 61例 (占 62.88% ), TCD异常 83例 (占 85.56% ).结论椎动脉本身退变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资料和方法 患者197例,住院患者123例,门诊74例,均根椐临床症状、体征、MRI、CT、X线片确诊.分为观察组105例,男71例,女34例;年龄30~68岁,平均(46.9±7.1)岁;病程1~16个月;对照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27~65岁,平均(46.3±7.0)岁;病程4 d~20个月.临床表现:颈部僵硬、疼痛,头部因体位改变而眩晕,伴头痛、耳鸣、恶心或上肢麻木.体征:颈椎压痛,活动受限,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9例MRI、87例颈椎CT示椎间盘突出,101例侧位、斜位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直、反张,椎动脉狭窄,椎体边缘、勾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钙化.61例脑血流图示椎动脉供血不足,23例部份供血不足,3例椎动脉造影曲折变形、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对眩晕的血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共33例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龄29—75岁,平均(56.2±6.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于1周内行TCD和DSA检查。结果33例患者中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29例(87.88%),DSA显示椎基底动脉异常12例(36.7%),颈内动脉系统异常14例(42.4%),无血管异常7例(21.2%)。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也可能是前循环缺血的表现或功能性因素,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重要诊断意义,DSA是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3.
八珍汤加味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5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软组织损伤致颈椎失稳,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综合征。在  相似文献   

14.
苏宏 《现代康复》1998,2(8):797-797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我科1995年以来共治疗本病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收集我院住院门诊晕眩发作患者,结合经颅彩色多谱勒(TCD)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2~81岁,平均64.5岁。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间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3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发病与血液高粘度及高血脂密切相关,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增加及血液流变性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体外反搏治疗颈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一组症侯群。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产生的颈性眩晕 ,临床上较为常见 ,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我院 1991~ 1998年采用体外反搏治疗 6 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40例 ,女 2 0例 ;年龄 30~ 6 0岁。病程长者 3~ 5年 ,短者 1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如发作性眩晕、头昏、耳鸣、恶心、视物不清、走路不稳等。脑血流图提示椎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 X线摄片示有骨质增生的表现。经神经内科确诊排除其它疾患引起的眩晕。95 %的患者都给…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附100例疗效分析)天津市南开区东南角医院(天津300090)苏宏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我科1995年以来共治疗本病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9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参数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发病与血液高黏度、早期发生血小板变化及高血脂密切相关,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增加及血液流变性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基底动脉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来源,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并而成,供应大脑后部、小脑和脑干,如发生供血不足,导致眩晕。现将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2例的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22例中男性9例,占41%,女性13例,占59%;平均年龄64.5岁;治愈14例占64%,好转8例占36%。二、发病机理及观察 1.发病机理:椎动脉在颈部几乎直行向上,穿行第六至第一颈椎横突孔,椎动脉进入颈椎突孔的位置,以从第六颈椎横突孔进入的最多,据统计占93.5%,当颈椎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椎间孔变窄,造成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发生供血不足,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