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失眠是亚健康人群很常见的症状,需要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开天门按摩是中国传统医学疗法,简便、经济、安全,治疗失眠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医浴足辨证治疗失眠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医浴足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同证型的药汁或药末放入浴足盆中(木盆、电子按摩盆)浸泡双足.结果:失眠患者显著好转24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结论:浴足辨证治疗失眠,疗效确切,病人容易接受,且能坚持用药,无任何毒副作用,是治疗失眠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失眠是困扰人们的常见病之一,又被称之为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探索中医治疗失眠的现状,文章对中文期刊(CNKI、万方、维普)中中医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和综合性疗法入手,分析中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五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近五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近况.方法:将近五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资料按体针疗法、电针治疗、耳针治疗、特殊针法、综合疗法等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结果: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杨宝辉 《光明中医》2013,(11):2448-2450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其临床表现不一,包括难以入眠,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早醒,睡眠不深,甚至有时彻夜不眠.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逐渐加大,失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0%.西医在治疗上多以巴比妥、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为主,但这些药物容易引起依赖性以及易引起撤药综合征,因此中医药治疗失眠就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在帮助失眠患者消除不适症状、戒除镇静催眠药依赖和恢复正常的睡眠功能等方面,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疗失眠不是简单地使用安神药,而是帮助患者调整和恢复原有的正常睡眠功能.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是失眠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本文对近几年中医治疗失眠的各种方法进行系统、全面地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自然疗法,采取多种手段治疗失眠.方法:手疗法、足疗法、刮痧法、耳压法、点穴法、点穴法、香薰法、拔罐法及中医偏方多方法对失眠进行治疗.结论:自然疗法对失眠的治疗,无毒副作用,极大的提高了睡眠的质量,有利于失眠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年来文献中针刺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及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针刺疗法对治疗失眠有独特方法,不同的取穴方法及针刺方法都可有效地治疗失眠.结论:针刺疗法对改善失眠症的各种常见症状具有良好的安全疗效.  相似文献   

8.
失眠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繁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因失眠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复杂,临床疗效多不显著,且具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性,故而从中医药上寻求帮助.李延萍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治疗失眠效果显著.其临证以"主症"为纲,认为失眠的病位在肝、脾、心、肾四脏,始终贯...  相似文献   

9.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涛 《光明中医》2009,24(10):2041-2042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失眠.方法:分析国内失眠的针药结合治疗现状,结合文献详细阐述国内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具体方法及其研究.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百乐眠胶囊联合舒乐安定治疗重度失眠的疗效.方法:将90例重度失眠诊断的患者采用百乐眠胶囊联合舒乐安定治疗14天,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为95.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百乐眠胶囊联合舒乐安定是治疗重度失眠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内经》谈不寐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理清不寐的病机以及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以《内经》中对不寐的阐释为主要依据,分析不寐之病机,在探讨不寐治疗方案基础上,以实例佐证。结果与结论:不寐的病机实际就是卫气行于阳而不得入于阴,继而导致阳气盛,阴气虚。对不寐的治疗,应当根据《内经》对失眠阐述的病机进行辨证治疗,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安眠汤加味辨证治疗失眠经验。方法:通过对失眠中西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分析,并结合笔者临床治疗失眠的病例总结失眠治疗经验。结果:安眠汤加味辨证治疗失眠效果好,不易反复。结论:安眠汤加味辨证治疗失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从脑与五脏的关系浅论失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但对其病位以及各脏腑在失眠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达成统一认识。认为失眠与脑、五脏密切相关,而脑主宰五脏,五脏亦反作用于脑。在脑神衰弱基础上,五脏神乱,上逆犯脑,脑神失调,从而导致失眠。长期失眠脑神愈衰,五脏神愈乱,形成恶性循环。故提出脑神衰弱是失眠的病理基础,五脏神紊乱是失眠的病因,脑神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抑郁症相关性失眠和抑郁症不伴失眠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观察,探索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特点,并分析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证候要素与失眠形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抑郁症相关性失眠组患者100例和抑郁症不伴失眠患者50例,自拟中医证候要素观察表,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证候要素特点,统计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失眠形式特点,并进一步观察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证候要素与失眠形式间是否存相关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中主要的中医证候要素依次为"气虚"、"气滞"、"火热"、"阴虚"、"血虚"、"痰证"(发生均大于50%)。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要素"阴虚"对比时存在明显差异(P〈0.01)。经相关性检验提示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中医证候要素"气虚"与"早醒"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抑郁症相关性失眠的患者较其他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阴虚"表现。抑郁症相关性失眠中医证候要素"气虚"与失眠形式中早醒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对于失眠症的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本文从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睡眠相关因子、改善中枢神经结构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中医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机制发挥对失眠的治疗作用:一是调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前列腺素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及谷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二是影响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和胆囊收缩素、食欲素及其他睡眠相关因子;三是改善大脑皮层、中缝背核等中枢神经超微结构。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理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对于中医药如何发挥多层次、多靶点优势,协调诸多睡眠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治疗失眠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椿野  邢佳 《天津中医药》2016,33(6):381-384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是机体维持正常功能的生理活动,睡眠可以促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到正常生理功能水平,保障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原发性失眠属于一种心理疾患,长期的失眠会导致亚健康或多种心身疾病。目前,失眠与认识之间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长期失眠患者常可见到轻度认知障碍的表现,而失眠的发生、发展又与其认知心理模式关系密切。对睡眠各方面的认知歪曲均可导致失眠,通过探讨睡眠认知歪曲的机制,目前主要形成5种理论模式,而由长期失眠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即轻度认知障碍,主要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视空间功能、定向力等能力下降。认知与失眠互为因果、呈双向关系,两种认知的概念是不同的,通过探讨两者的关系,对失眠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焦虑性失眠的疗效。[方法]102例焦虑性失眠患者服用养血清脑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在服用养血清脑颗粒的基础上联合心理疗法。[结果]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心理疗法对焦虑性失眠的各种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焦虑症状、头痛头晕及睡眠不深改善明显。[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焦虑性失眠疗效确切,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及激烈的竞争,人们思想紧张、精神负担加重,失眠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通过从肝脾肾论治失眠有助于临床的辨证分型,希望能给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失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论治不寐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论述更加详尽准确,其创制的多首有效方剂,理法方药完备,更具临床指导性。笔者从理论升华、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不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心因性失眠症是指单纯由个人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不良的病症。王保和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有独到见解,指出心因性失眠多责之于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将“肝气郁结”视为病程起点,确立“疏肝解郁安神”的治疗原则,临床疗效甚佳,颇具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