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张泳  褚仁远 《山东医药》2011,51(50):94-95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仪Zyvave与角膜地形图OrbscanⅡ于暗光下测量瞳孔直径的结果。方法符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条件的近视患者94例,近视球镜(-5.53±2.30)D,散光(-0.87±0.53)D。分别采用Zywave和OrbscanⅡ于暗光下测量瞳孔直径。结果Zywave测量的瞳孔直径为(6.20±1.01)mm,OrbscanⅡ测量瞳孔直径为(4.71±0.87)mm,两种结果相比,P〈0.05。结论与角膜地形图相比,暗光下波前像差仪Zywave对瞳孔直径的测量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虹膜识别定位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近视性散光眼患者97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98眼)采用非球面模式切削LASIK治疗,对照组(48例96眼)采用传统palnoscan模式LASIK治疗,两组均在虹膜识别定位下进行准分子切削。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力(K值)、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和波前像差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0 mm时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WFRMS)、高阶像差均方根值(HOARMS)、四阶球差均方根值(4thSRMS)与术前相比,P均<0.01;实验组瞳孔直径6.0 mm时的HOARMS、4thSRMS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与标准LASIK相比,虹膜识别定位下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四阶球差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 抽取2008-03~07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 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波前像差数据.将波前像差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Game-Howell方法(方差不齐)或LSD法(方差齐性)比较六组间波前像差成份的差异.结果 总像差:(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同(P=0.000);(2)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彗差:(1)术前与术后1 d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及术后1 d分别与术后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球差:(1)术前与术后1天、1周、6个月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两间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在术前、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常规LASIK可明显减少总像差,但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总像差维持相对稳定,仅球差和彗差有所波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点扩散函数变化规律.方法 抽取2008-03~07到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共70只眼),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常规LASIK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数据.将点扩散函数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六组间点扩散函数值的差异.结果 35例近视患者术后早期的波前像差检测结果 显示,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检测时间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性.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LASIK手术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点扩散函数值维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合并老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LASIK术治疗近视合并老视患者30例60眼,平均等效球镜(-5.25±2.25)D。手术切削量依年龄、职业、本人要求等不同因素,参考验光调节力及ADD指标,一般使用ADD值的1/2~2/3。分别在术后1d、1周、1月、3月、6月检查远视力、近视力、屈光度和阅读能力,比较术前术后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远视力明显提高,近视力无明显降低,无明显阅读困难及视疲劳。术后6个月时60眼远视力为0.8~1.2。结论LASIK手术是治疗近视合并老视患者较理想的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不用戴眼镜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但手术技巧和手术参数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6.
Q值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86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86例(172眼),其中右眼(观察组)行Q值引导一个体化LASIK切削程序,左眼(对照组)行标准LASIK切削程序,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Q值及视觉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Q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视觉生活质量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Q值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具有安全稳定、预测性强、患者视觉质量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LASIK术后患者眼压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243例患者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测眼压,分析其与角膜厚度、角膜切削深度及角膜前表面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LASIK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并与角膜厚度、角膜切削深度及角膜前表面屈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3、0.410、0.174,P均〈0.05)。认为LASIK术后眼压明显下降,这与角膜变薄、切削深度增加、角膜前表面曲率的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秀娟  张金嵩  孙宏亮 《山东医药》2010,50(10):101-102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的疗效。方法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28例(28眼)。结果术后24例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近视屈光度和眼轴长较术前减少(P均〈0.0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查显示术后视网膜劈裂腔消失24眼、缩小4眼,视网膜厚度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血IL-6及ICAM-1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体外循环(CPB)术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其在CPB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中的作用。方法:以25例非紫绀型CHD患CPB下手术为研究对象(试验组),10例未作CPB的心血管手术作对照(对照组),酶免法测定手术前、后多时间点外周动脉血中IL-6及ICAM-1水平,同时测定血中性粒细胞数,记录体温。结果:(1)两组术后IL-6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各时点的IL-6水平,试验组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2)术后两组ICMA-1与术前相比无显差异(P>0.05);(3)术后两组中性粒细胞水平和体温均升高(P<0.05),但试验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1)除手术应激外,CBP本身可导致IL-6翻放增加;(2)作为炎性介质,IL-6可能参与CPB后SIRS的发生;(3)单一ICAM-1在CPB心脏手术后SIRS中可能不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透明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眼波前像差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行透明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2个月以上的28例远视眼患者及未行手术治疗的23例远视眼患者进行了波前像差和角膜地形图的检测,比较分析了4.2mm和6mm瞳孔直径者3~6阶(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和Zernike4阶球面像差的变化。结果:手术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比对照组增高40%。手术组全眼、角膜和眼内部(包括晶体和角膜后面)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和球面像差与矫正的屈光度无关。结论:透明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增加了术眼的波前像差,降低了眼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体外超声聚焦刀在去肾交感神经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个月大健康雄性广西巴马小香猪18只,随机分为三组,消融组1、消融组2及对照组,每组6只。消融组1行超声聚焦刀双侧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每一点单次消融强度为280 W×2 s;消融组2每点消融强度为320 W×2 s;对照组于麻醉后仅以CDFI行肾动脉超声检查。所有动物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 d和28 d测血压、采集血样,并评估血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功能等),术后28 d处死并观察组织形态与病理变化。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消融组2手术后第7 d收缩压下降[(132.67±6.86)mm Hg vs.(122.33±6.15)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 d收缩压下降[(132.67±6.86)mm Hg vs.(117.83±6.49)mm Hg],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消融组2在术后第7、28 d收缩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手术前比较,消融组1、消融组2术后7d、术后28 d测得血浆NE浓度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和消融组1比较,消融组2术后7 d与术后28 d NE浓度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组术前与术后、三组之间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光镜下可见对照组肾动脉血管壁的内膜、中膜与外膜结构组织完整,未见血管壁损伤、变性或坏死。消融组可见伴行于血管外膜的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并有轻度脱髓鞘改变。结论彩色多普勒定位体外超声聚焦刀去肾交感神经术具有可操作性,可在无创条件下去肾交感神经、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联合磷酸肌酸钠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我院心脏外科60例因"冠心病3支病变"行OPCABG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术前3d给予磷酸肌酸钠(2g/d,连用3d),麻醉后桥血管吻合前给予腺苷预处理(3mg/kg,50~140μg·kg-1·min-1),观察各组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围术期血浆心肌酶、肌钙蛋白浓度及围术期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手术后第7天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61.27±6.97)vs(55.40±8.21)P<0.05,对照组手术后LVEF改善不明显(54.70±7.61)vs(54.93±7.31)P>0.05,试验组手术后第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术期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第12h、24h、48h及72h,试验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组联合磷酸肌酸钠在OPCABG中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Carto系统与传统电生理标测方法指导消融室性期前收缩(PVC),全面评价两种方法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患者371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222例。按不同射频消融手术方法分为:传统电生理标测方法指导PVC消融组(传统组)94例,Carto系统标测方法指导PVC消融组(Carto组)277例。比较两组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费用等;分析不同年度两组手术患者的例数、比例及总成功率。结果消融功率、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在传统组与Carto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传统组消融温度较Carto组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传统组比较,Carto组手术成功率增加(85.11%vs.93.14%),住院费用也增加[(24044.37±6059.74)元vs.(41324.02±25773.0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2011年相比,2012年和2013年应用Carto系统标测指导PVC消融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84.47%vs.45.90%和88.89%vs.45.90%,P均0.01),同时2013年总手术成功率较2011年显著增加(94.04%vs.80.33%,P0.01)。结论 Carto系统标测指导PVC消融较传统电生理方法可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是当前PVC消融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70例,对观察组38例患者行微波消融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完全切除率、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62.3±32.4)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131.0±27.9) 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2.5±25.6) mL、(5.2±1.3) d和7.3±1.8) d】,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368.4±67.1) mL、(7.0±1.6) d和(10.4±2.0) d,P<0.05】;观察组术后7 d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分别为【(19.7±5.2)μmol/L和(86.7±31.4) IU/L】,显著低于对照组【(24.1±5.8) μmol/L和(132.6±27.5) IU/L,P<0.05】,观察组术后7 d白蛋白为(43.3±10.8) g/L,显著高于对照组【(32.4±10.1) g/L,P<0.05】,而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为【(1.2±0.1)和(1.1±0.2),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为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1%(P<0.05)。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对于肝功能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LT、AST、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 1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在射频消融术前后,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乳果糖。两组均在射频消融前后检测ALT、AST、甲胎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分别为15.42±3.81mg/L和13.85±4.67μg/L,与治疗前水平(14.23±4.65mg/L和12.28±4.45μ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周后两者分别下降至4.56±1.38mg/L和4.35±2.12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3天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上升至20.36±7.72mg/L和17.62±9.43μg/L,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14.21±4.47mg/L和12.16±8.37μg/L,P<0.05),但治疗后1周分别下降至12.28±7.36mg/L和11.01±8.24μg/L;术后3天ALT(89±47U/LL)和AST(71±38U/L)均由基线水平显著上升(115±53U/L和107±54U,P<0.05),但术后1周下降至接近基线水平(63±32U/L和60±34U/L);治疗组甲胎蛋白水平由基线(1307±697ng/ml)持续下降(术后3天为875±653ng/ml,术后1周为201±171ng/ml,P均<0.01)。结论乳果糖显著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状态,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对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CHF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32例)和螺内酯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另加螺内酯20mg,2次/d,观察期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螺内酯组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1.3%,P0.05);两组治疗后BNP、LVEDd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螺内酯组血浆BNP浓度由(839±67)ng/L降至(359±51)ng/L(P0.01),LVEDd由(66.01±3.7)mm降至(59.1±2.4)mm(P0.05),LVEF由(36±1.2)%升至(49±5.9)%(P0.01),且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显著降低血浆脑钠肽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入选38例慢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房颤有无复发对左心房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31例慢性房颤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3.45±1.46)个月,将其按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15例)和非复发组(16例)。随访结果如下:(1)消融术前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超声指标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复发组消融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较术前减小[(38.73±3.77)mmvs.(41.86±4.73)mm,P0.01],左心房上下径较术前减小[(58.03±4.31)mmvs.(61.70±3.80)mm,P0.01],左心房左右径较术前减小[(43.93±6.06)mmvs.(46.08±6.62)mm,P0.01],左心房最大容积较术前减小[(75.78±22.27)mLvs.(83.18±24.29)mL,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小[(45.85±4.98)mmvs.(48.26±5.36)mm,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较术前减小[(28.74±4.27)mmvs.(31.44±5.3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68.03%±4.58%vs.62.75%±7.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窦律能使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的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室逆向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室上速的指导作用.方法 118例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69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8例均完成射频治疗,2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TO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无差异[(118±36)min比(119±5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9±3)min比(17±6)m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4±2)次比(9±3)次,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6±73)s比(402±84)s,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室上速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缩短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消融(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接受CPVA的PAF患者110例[年龄(59.07±11.54)岁,男67例,女43例],患者均接受CPVA至肺静脉电隔离。分别于消融前及术后第2天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变化及其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结果 随访14.46±5.57个月,心房颤动(AF)消融成功率为72.45%(71/98)。完成随访的98例患者中,AF无复发71例,设为消融成功组(男45例、女26例);复发27例,设为消融复发组(男15例、女12例)。两组消融前HRV相似,消融后HRV显著降低(P<0.05);消融成功组HRV均较消融复发组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VA使HRV显著降低,产生去自主神经效应,这可能是CPVA治疗PAF的机制之一。增加去神经效应对PAF消融长期成功率有一定影响,明确了AF射频消融与HRV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急诊PCI的60例急性STEMI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30例)和术前不用替罗非班(对照组,30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基本情况,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ST段回落、血清心肌标志物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13 vs 15,TIMI 2级12 vs 11,TIMI 3级5 vs 4,P>0.05),但术后即刻前向血流,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0 vs 2,TIMI 2级2 vs 8,TIMI 3级28 vs 20,P<0.05)。两组ST段回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2%±18.36%) vs (71.18±19.22%),P>0.05]。观察组术后6h血清心肌标志物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18.4±55.8) vs (178.8±63.2)U/L, P<0.05;心肌钙蛋白T(cTnT):(2.18±0.69) vs (3.21±0.46)ng/L,P<0.05]。术后出血并发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 6.67%,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EMI时,在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