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 EB 病毒(EBV)抗体及 EBV DNA 的影响因素及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4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EBV 抗体及 DNA 检查结果,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对 EBV 抗体及 EBV DNA 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多个独立样本间比较使用 Kruskal -Wallis H 检验,独立样本间两两比较使用 Mann -Whitney U 检验。结果血清 EBV DNA(r =0.169~0.693,P <0.05)、EBV -VCA -IgM(r =0.153~0.434,P <0.05)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ALT、AST、ALP、GGT、白细胞(WBC)及异形淋巴细胞呈正相关,并且两者也呈正相关(r =0.434,P =0.00);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与血清EBV DNA、EBV -VCA -IgM、AST、ALP、WBC 及异形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 =0.207~0.693,P <0.05)。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阳性率70.6%(101/143),血清 EBV DNA 阳性率32.2%(46/143)。EBV -VCA -IgM阳性率22.4%(32/143),22.5%(25/111)的 EBV-VCA -IgM阴性患者血清 EBV DNA 阳性。血清 EBV DNA 阳性患者 EBV -VCA -IgM阳性率(21/46,45.7%)明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阳性者(29/10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P <0.01)。结论血清 EBV DNA 和 EBV -VCA -IgM有较强的关联性,并且前者的阳性率高于后者,更有助于 EBV 感染的早期诊断,联合检测两项指标可提高 EBV 现症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B病毒DNA(EBV—DNA)载量检测在门诊诊断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1例门诊就诊的可疑鼻咽癌患者,同时进行EBV—DNA载量、EBVVCA—IgA和EBVEA—IgA检测,并与病理组织切片检查作比较。结果病理组织切片检出鼻咽癌47例;EBV—DNA载量、EBVVCA—IgA、EBVEA—IgA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6.6%(36/47)、55.3%(26/47)和45.8%(22/48);特异度分别为64.3%(9/14)、71.4%(10/14)和92.3%(12/13);正确率分别为73.8%[(36+9)/61]、59.0%[(26+10)/61]和55.7%[(22+12)/61];三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与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比较,除EBV—DNA载量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法均低于病理组织切片检查(P均〈0.01);EBV-DNA载量、EBVVCA—IgA和EBVEA-I吕A三种方法检测在NPC组和对照组及NPC临床分期的中位滴度,除EBV-DNA载量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他两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这三种鼻咽癌的筛查技术中,EBV—DNA载量检测优于EBVVCA—IgA和EBVEA—IgA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生物学功能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其影响,为临床应用HG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5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每例分为HGF干预组和非HGF干预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CD133+/CD34+细胞的数量和HGF水平;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各组外周血中EPCs,通过MTT法、Transwell迁移试验、黏附能力测定试验及PI—AnnexinV双重染色法来分别检测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和凋亡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外周血中CD133+/CD34+细胞数量减少[(2.15±0.69)%1)S(5.26±1.16)%,P〈0.011,血浆中HGF浓度升高[(6.80±1.22)w(2.62±0.83)gg/L,P〈0.01],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功能减弱(P〈0.05);HGF干预组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功能显著改善(P〈0.05)。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CD133+/CD34+细胞数量和血浆中HGF水平的变化可能成为冠心病患者新的危险评估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和凋亡调节因子Fa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x43和Fas表达水平。结果Cx4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4.29%(31/70),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2.86%(65/70),P〈0.01;Fa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0.00%(28/70),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率为87.14%(61/70),P〈0.01。Cx43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Fas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MN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x43和Fas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骨素(OPG)对软脂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HUVECs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以0.4%牛血清白蛋白处理;软脂酸组:以0.4mmol/L软脂酸处理;OPG组:以不同浓度OPG预处理24h,再加入0.4mmol/L软脂酸(OPG浓度分别为50、100、200、400μg/L),以上各组细胞培养24h,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33258核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将HUVECs细胞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以0.4%牛血清白蛋白处理;软脂酸组:以0.4mmol/L软脂酸处理;OPG组:以400μg/LOPG预处理24h,再加入0.4mmol/L软脂酸;软脂酸±OPG±雷帕霉素组:以10μg/L雷帕霉素预处理24h,再给予400μg/LOPG处理24h,最后加入0.4mmol/L软脂酸;软脂酸±雷帕霉素组:以10μg/L雷帕霉素预处理24h,再加入0.4mmoL/L软脂酸。以Westernblotting法分析各组HUVECs细胞马铃薯球蛋白(tuberin)、磷酸化马铃薯球蛋白(P-tuberin)、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P-S6K)、Bcl-2、Bax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问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软脂酸组早期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18.31%±0.51%比6.88%±0.60%,P〈0.05);OPG组早期凋亡率(12.58%±0.19%、9.39%±0.42%、7.55%±0.17%、5.90%±0.14%)明显低于软脂酸组(均P〈0.05),且呈OPG剂量依赖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软脂酸组晚期凋亡率显著增加(9.55%±0.22%比5.28%±0.90%,P〈0.05);OPG组晚期凋亡率(7.71%±0.17%、6.42%±0.18%、5.24%±0.16%、4.50%±0.16%)明显低于软脂酸组(均P〈0.05),且呈OPG剂量依赖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软脂酸组P-tubefin/tubefin(2.0942±0.0163比1.1948±0.0541)、P-s6K/S6K(2.0942±0.0163比3.2052±0.0051)、Bax/β-actin(0.3868±0.0013比1.2991±0.0026)、caspase3/β-actin(0.2346±0.0009比0.57934-0.0103)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l-2/β-aetin表达显著降低(0.2470±0.0038比0.0716±0.0004,P〈0.05);OPG组P-tuberin/tubefin(0.8258±0.0074)、P.S6K/S6K(2.5073±0.1403)、Bax/β-actin(0.7452±0.0045)、easpase3/β-actin(0.4713±0.006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软脂酸组(均P〈0.05),Bcl-2/β-actin(0.1909±0.0021)表达明显高于软脂酸组(P〈0.05)。结论OPG对软脂酸诱导的HUVECs凋亡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tuberin/mTOR活性,增加Bcl-2表达、降低Bax及Caspase3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刘同强  冯曦 《山东医药》2006,46(23):53-54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血液透析(H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Bax蛋白表达水平和凋亡率。结果HD患者较正常组PBLs表达Bax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PBLs凋亡率增加(P〈0.01);PBLs Bax蛋白表达水平与凋亡率成正相关(r=0.7124,P〈0.05)。认为Bax蛋白表达增高促使PBLs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l7)的比例及白介素-17(IL-1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CHF住院患者作为CHF组(n=30),同时设置对照组(n=30),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中Thl7细胞比例和IL-17的水平。结果CHF组外周血中Thl7/CD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83±1.04)%比(2.25±0.78)%,P〈0.05];CHF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97±3.06)ng/L比(6.12±2.34)ng/L,P〈0.05]。结论老年C/IF患者外周血中Thl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升高,调节Th17细胞的治疗可能为CHF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食管癌组织中HPVl6E6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其对食管癌组织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鳞癌组)、癌旁正常食管组织(对照组)及10例食管不典型增生患者病变组织(增生组)中的HPVl6E6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Not法检测HPVl6E6阳性及阴性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CyclinDl蛋白表达。结果鳞癌组、增生组、对照组HPVl6E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22/40)、20%(2/10)、12.5%(5/40),鳞癌组HPVl6E6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组和对照组(P均〈0.05)。HPVl6E6蛋白阳性、阴性者癌组织中CyclinD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92±0.057、0.327±0.02;HPVl6E6蛋白表达阳性者肿瘤组织CyclinDl蛋白表达量高于HPVl6E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HPVl6E6蛋白表达升高,并与CyclinDl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Liu W  Zhu YK  Ma L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13-216
目的通过观察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单个核细胞DNA氧化损伤程度、总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剂褪黑素对其的作用,评价褪黑素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单个核细胞DNA损伤的体外修复作用。方法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25例健康人外周血、2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损伤(以彗星率表示),及经褪黑素处理的2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单个核细胞DNA损伤。用菲罗啉比色法检测健康人血浆、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和血浆总抗氧化能力。结果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为(8.9±3.7)%,血浆总抗氧化能力为(10.61±1.39)U/ml。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为(41.3±14.5)%,高于其外周血[(21.2±4.2)%,P〈0.01];胸水总抗氧化能力为(5.17士1.19)U/ml,低于其血浆[(8.66±1.59)U/ml,P〈0.01]。经10p.mol/L褪黑素体外作用4h后,胸水单个核细胞彗星率由(40.8±9.3)%降至(11.0±3.7)%(f=15.251,P〈0.01)。胸水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与总抗氧化能力呈负相关(r=-0.425,P〈0.05)。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存在DNA氧化损伤、氧化/抗氧化失衡,病变局部较全身明显。体外经褪黑素处理,能促进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单个核细胞DNA损伤的修复,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洛伐他汀(Lovastatin)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KRN633)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生长、迁移、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作用24h、48h、72h后细胞增殖情况;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改变;RT-PCR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丝氨酸/苏氨酸蛋自激酶B(Akt)、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洛伐他汀、KRN633能明显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P〈0.01)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洛伐他汀联合KRN633具有协同抑制效应(F=8.85,P〈0.05)。药物作用下可观察到QBC939细胞呈现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学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37.5±1.92)%、(32.14±1.30)%、(11.23±1.26)%,F=250.04,P〈0.01]。联合用药组细胞24h、48h平均迁移速率明显减慢(分别为1.21±0.68和1.52±0.19,P〈0.05)。生长增殖、凋亡、迁移相关基因Mcl-1、Akt、VEGF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洛伐他汀可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与KRN633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血清中IL-18的水平,结合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指标,探讨IL-18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PM/D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IL-18的水平。结果PM/DM患者IL-18水平[(212.57±174.62)ng/L]较正常对照组[(23.25±12.30)ng/L]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活动期PM/DM患者IL—18水平[(273.57±180.72)ng/L]明显高于非活动期[(78.60±39.04)ng/L](P〈0.05);PM患者IL-18[(185.09±150.17)ng/L]与DM患者IL-18[(229.65±188.17)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DM患者IL-18的水平与血清肌酸激酶、血沉、C反应蛋白有相关性。结论在PM/DM患者外周血IL-18水平明显升高,IL-18与PM/DM疾病活动性及实验室某些指标相关,可作为观察疾病活动性及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肾细胞癌组织中内皮抑素、VEGF、MVD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细胞癌(RCC)组织中内皮抑素、VEGF、微血管密度(MVD)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0例肾细胞癌(RCC)及30例正常肾组织的内皮抑素、VEGF、CD34。结果内皮抑索和VEGF在癌旁正常肾脏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和20%,在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和7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肾脏组织(P均〈0.05)。内皮抑素和VEGF表达水平在高分期的病例中呈高表达,与低分期的病例比较,P〈0.05。RCC组织中的MVD均值为(35.62±11.38)条/HP,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脏组织的(18.71±9.53)条/HP,P〈0.0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RCC组织MVD为(41.29±10.65)条/HP,显著高于Ⅰ-Ⅱ期的(24.74±7.83)条/HP,P〈0.01。内皮抑素和VEGF与MVD的表达有关(P均〈0.05)。结论RCC组织中内皮抑素、VEGF阳性表达率和MVD升高。三者可作为评估RCC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文渊 《山东医药》2010,50(8):59-6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循环DNA含量的特点。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42例(研究组)、结直肠腺瘤患者18例(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者30例(对照组),提取血浆DNA行血浆DNA定量,并分析血浆DNA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良性肿瘤组与研究组循环DNA水平分别为(15.01±8.61)、(83.72±95.80)、(645.32±528.92)ng/ml,研究组循环DNA水平增高(P〈0.01)。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与肝、肺转移有相关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循环DNA含量增高且与肿瘤的远位转移相关;结直肠癌术后循环DNA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外周血M—CSF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86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2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健康体检者(N)20名为健康对照组。患者入院24h内或健康体检者接受体检当时采集血标本分装2个试管,离心、冻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外周血M—CSF水平。按TIMI危险评分将UAP患者分为高、中、低3组,组间比较M—CSF水平差异。随访UAP患者近期(30d、90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M—CSF四分位和中位值水平分组,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M—CSF水平[(472.63±48.27)pg/m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5.25±43.61)pg/ml](P〈0.01);②在TIMI危险积分的高、中、低积分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CSF水平依次降低,分别为(557.62±59.47)pg/ml、(438.53±48.54)pg/ml和(215.73±38.26)pg/ml;③高M—CSF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30d26.1%,90d34.78%)明显升高(P〈0.01)。结论①外周血M—CSF水平可反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外周血M—CSF水平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对小鼠髓系前体细胞(32D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小鼠32D细胞株分别与AA患者[重型AA(SAA)与非重型AA(NSAA)各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共培养24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并行相关分析。结果32D细胞经血清作用24h后,SAA、NSAA和正常对照者32D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21%±3.52%、10.15%±1.50%、6.52%±0.92%,两两比较,P均〈0.01;PAKT水平分别为0.313±0.018、0.600±0.012、0.609±0.011,SAA者明显高于NSAA和正常对照者,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SAA者经同一份血清孵育的细胞凋亡率与PAKT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14,P〈0.05)。结论从患者血清在体外可诱导32D细胞凋亡,AKT抗凋亡通路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PA)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肝癌细胞SMMC-7721,分别加人20、40、60mg/L的PA培养24h后,采用MTI"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并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和活性氧簇(ROS)等指标。结果20、40、60mg/L的PA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2.7±1.8)%、(38.6±1。9)%、(47.6±2.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7±5.1)%、(29.7±2.9)%、(48.5±4.5)%,两者均随PA浓度的升高而增高(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MDA、ROS水平逐渐下降(P〈0.05);SOD活力逐渐上升(P〈0.05)。结论PA在体外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及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ROS、提高SOD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且仍未明确。目的:研究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IB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比例,分析单核样MDSCs与IBD活动性的关系,从而初步探讨单核样MDSCs在IB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IBD患者60例,分为克罗恩病(CD)组(n=33)和溃疡性结肠炎(UC)组(n=27),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组、UC组、正常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分析单核样MDSCs与IBD患者WBC、PLT、ESR、CRP的相关性。结果:CD组和UC组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43.7±23.0)%、(49.1±27.2)%对(10.7±7.4)%](P〈0.01),CD组与U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D和UC组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均较缓解期组显著升高[(60.3±16.8)%、(66.3±17.6)%对(28.1±16.2)%、(19.9±9.0)%](P〈0.01)。IBD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与WBC计数、PLT计数呈正相关(r=0.44,P=0.02;r=0.43,P=0.02),与ESR、CRP不相关(r=0.33,P=0.08;r=0.30,P=0.12)。结论:IBD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比例明显升高,与IBD活动性密切相关。单核样MDSCs在IB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145例住院的老年CAP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和老年组(年龄65~79岁),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及其预后因素。结果高龄组患者90例,平均年龄(87.2±5.6)岁,老年组55例,平均年龄(74.3±3.9)岁。高龄组38例(42.2%)患者长期卧床,30例(33.3%)合并有冠心病,而老年组分别为12例(21.8%)和9例(16.4%)(P〈0.05)。高龄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12.3±22.2)g/L和(30.7±5.1)g/L,老年组为(120.2±22.0)×10^9g/L和(33.8±5.2)g/L(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Ⅱ型呼衰、血K^+〈3.0mmol/L、呼吸频率〉20次/分是影响老年组CA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血红蛋白水平〈100g/L、Ⅰ型呼衰、Ⅱ型呼衰、Fine Ⅴ级是影响高龄组CA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尤其是对高龄老年CAP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炎症在老年性心房颤动(AF)、心房重构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8例老年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组30例,阵发性房颤组30例,窦性心律组28例。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检测患者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结果外周血hs—CRP、ACE水平持续性房颤组为(8.9±2.6)mg/ml、(89.7±11.3)U/L,阵发性房颤组为(4.7±2.3)mg/ml、(39.6±10.6)U/L,窦性心律组为(1.9±0.7)mg/ml、(36.8±10.5)U/L。持续性房颤组外周血ACE、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外周血hs—CRP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ACE水平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hs—CRP、ACE水平增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Notchl和JAGl在食管癌的表达,分析Notch在食管癌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126例食管癌组织和52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Notchl和JAG1的表达,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Notchl表达率分别为21.4%(27/126)和61.5%(32/5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中Notchl标准化系数低于癌旁组织,标准化系数中位数分别0.63和0.8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JAGl在癌旁组织的表达率为10%(5/52),在癌组织中无表达。Notchl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otchl表达失调可能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