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舌体下卷"为症状性疾病,确属少见.<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舌为心之苗窍,下通于肾,舌上卷属脏风,舌下卷属腑寒,且见胃脘疼痛喜按,畏寒肢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说,如果阴的成分过重,就会打压阳气,使其呈现病理状态,阴胜的时候就表现出"冷"的特点.舌下卷为"冷"的一种表现,治"冷"要治本,脾肾施补是重点.但还要提醒的是,补讲究的是温补,不能急于求成,动不动就上大热的补品,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相似文献   

2.
<正> [原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注释] 胜:偏盛、亢盛之义。 [讨论] 本节经文主要论述阴阳偏盛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经》的许多经文都指出,人体的阴阳必须维持相对的平衡。如果其中一方偏盛,便会使其相对的一方受到克伐而削弱,于是相对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便出现病理现象,故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那么,阴阳偏盛会产生什么性质的疾病呢?经文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是《内经》解释寒热病机的根本所在。张景岳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是说寒证  相似文献   

3.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以下简称“本句”)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本文的注释多从王冰之说 ,即“用苦寒泻热而热不退 ,当用补阴法治疗。用辛热散寒而寒不去 ,当用补阳法治疗”(见《内经讲义》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4,167)。笔者结合《内经》全书玩味 ,深感此说欠妥 ,故将心得述要于下 :   1.本句的“阴”和“阳”指的是疾病性质属阴、属阳 ,即疾病的寒热属性。如指虚实 ,在此变换治法时 ,当以虚实冠之 ,不当以阴阳冠之。且《内经》中已有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盛生外热 ,阴盛生内寒 …  相似文献   

4.
肾阳虚证的甲皱微循环改变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阳虚证的甲皱微循环改变的临床探讨李云杰,曲春华(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卫生学校临床教研室,152000)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理论核心,用现代科学手段探讨阴阳学说的实质,有其重大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相似文献   

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其本义的针对药食气味而言的,后世医家多从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进行阐述,这不仅丰富了病机学说的内容,也是对《内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文本身的含义。本文在阐释原文本义的同时,对后世医家的引申义也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使人们对该段原文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使理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治法有常有变,“寒者热之”、“热者清之”等,皆言其常;“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则系变法。对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诸复杂的证候变化,临床常以“相反”的配伍,达“相成”之目的。笔者拟就临床肤浅体会,简介如下。调阴阳,寒热相济《内经》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谓:“阳虚则寒,阴虚  相似文献   

7.
正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櫄櫄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櫄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櫄櫄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櫄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櫄  相似文献   

8.
<正>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疾病的发热与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因此,临床工作者必须所认识。下面,仅结合个人体会作以浅谈,请予指正。一、发热的病因和分类中医对发热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这说明发热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有互相转化,消长的变化,随着阴阳的转化而变化。按八纲辨证和病因分类,可分为: (一) 表热证:可分表虚和表实发热(包括半表半里证之发热)两种,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  相似文献   

9.
浅探《伤寒论》的寒热错杂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寒热错杂证,此处“错杂”作“互见”之意,即寒与热证错杂互见,是临床症状多变、病机较为复杂的一类证候。病证寒热判若冰炭,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每难辨治。《伤寒论》对此不乏简记,散见于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麻黄升麻汤等。学习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提高辨证施治、临床诊治水平,有实际意义。1寒热相兼与表里上下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辨表里上下寒热相兼,单以症候表现便可推知,可分表里寒热相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按摩,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按摩理论与治疗方法的一门医学科学。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的商周年代。数千年来,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努力下,发展迅速,硕果累累。现将中国古代按摩医学所取得的突出成果概述如下:一,关于按摩作用机理的论述中医古文献对有关按摩机理的阐述,归纳起来似有六条:①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相似文献   

11.
“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  相似文献   

12.
人体的形气、水火、寒热、动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它和能量代谢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刺志论》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中医所讲的气,主要属于阳的范畴,其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熏皮熏肉”,及供给生命活动和劳动所需的能量。古人把气视为“力”,又比喻为“炉中之火”,如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说:“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  相似文献   

13.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14.
<正> 高热系儿科急症之一。中医古代文献早有记载。《内经》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伤寒论》创立外感热病六经辨证。《小儿药证真诀》提出高热有壮热、风热、温壮等不同。《证治准绳》指出虚、实、表、里的辨热方法。《幼科要略》谈到:“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小儿卫外不固,体温调节较差,以阴为稚易发病,以阳为用易化热,热为阳邪,必从火化,最易化燥伤阴,病名虽不同,但产生高热则一;病变过程中,病机演变又具有共同规律——卫、气、营、血功能失调。故本文按卫、气、营、血,四型加以阐述,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5.
清热解毒药(方)功能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热解毒药 (方 )是针对实热证的治疗方法。《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明确指出“热证”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 ,处于阳偏盛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一组特定的症状。诚如《医学心悟》所描述的“口渴而能消水 ,喜冷饮食 ,烦燥 ,溺短赤 ,便结 ,脉数”等证候。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清热解毒药(方 )所治疗的热实证多属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菌痢、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本文仅就笔者对清热解毒药 (方 )功能的几点认识浅谈体会如下。1 抗病毒功…  相似文献   

16.
<正>"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  相似文献   

17.
寒与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寒与热是阴阳发生偏盛偏衰所引起的基本病理变化。寒有实寒与虚寒,热有实热和虚热。实寒、虚寒、实热、虚热均有各自的病理过程。简而言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现将其病理生理基础讨论于此。一、阳胜则热多为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交感神经偏亢,或由于物理化  相似文献   

18.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论述 ,一般认为属阴虚发热。《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节亦认为此为治疗原则 ,笔者未敢苟同。  首先 ,从《至真要大论》原文看 :“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紧接的下一段为 :“服寒而反热 ,服热而反寒 ,其何故也 ?岐伯曰 :治其王气 ,是以反也。”根据原文之意 ,是说用寒凉药治疗热病而反发热者 ,是阴分不足 ,当滋阴 (即求其属 )。而其下一段内容则表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  相似文献   

19.
一、阴阳调和的关健是什么?阴阳协调及失调会有什么表现?二、理解下列经文,将互根、升降、消长、中: 1转化,选其一填人.清阳出_L窍,浊阴出下窍。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8.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4.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5.阴者藏精而起巫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6.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 7.阳生阴长。(·) 8.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9.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一) 10。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三、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是什么? 四、五脏的病机及主证是什么? 五、何谓正洽法?何谓反治法?并各举四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正> 张仲景乃东汉时期著名医家。他在许多方面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到临床上,本文仅就其在妇科领域继承、发扬《内经》的学术思想作一简要的讨论。 1 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被古医家运用于中医的理法方药之中。《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平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时,则“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