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绝经期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探讨SLE疾病相关因素等非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对111例绝经前SLE女性患者及40名健康女性进行研究.入选对象均要求无临床心血管疾病史.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SLE疾病相关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以此评价SLE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内皮功能的差异.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10例绝经前SLE患者中有16例(14.4%)存在颁动脉斑块,而在40名健康对照组中无一例存在颈动脉斑块(P=0.007).SLE患者组的平均IMT(m-IMT)(0.62 mm)高于健康对照组(0.45 mm)(P<0.01),最大IMT(M-IMT)(0.7 mm)高于健康对照组(0.6 mm)(P<0.01). SLE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者相对于无斑块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体质量指数(BMI)更大,血压偏高,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更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SLICC)积分更高,累积激素剂量更大,更少使用羟基氯喹,m-IMT和M-IMT更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NMD)减弱(P均<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SLE患者中,年龄增大(P=0.012,OR=1.137),BMI增高(P=0.051,OR=1.205),SLICC积分增高(P=0.000.OR=2.888)是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SLE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除了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外,SLE本身以及与疾病相关的一些因素也参与其中,对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起重要作用.SLE患椭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因此,内皮功能受损也可看作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传统及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58例确诊SLE同时既往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传统危险因素、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活动度评分、治疗情况.同时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58例患者中IMT增厚者22例(38%).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0例(17%).有斑块者较无斑块者SLE病程更长,同时存在更多传统危险因素:年龄大、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已绝经者多,有更高的收缩压、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所具有的传统危险因素的数量及SLE病程是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地予以控制.SLE病程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非传统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应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尽早发现并治疗.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6例并发CNS病变的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52例无CNS病变患者做对照。结果 SLE的CNS表现以癫痫最常见,占54.3%,其次为精神异常,占30.4%。与无CNS病变的患者对照,两组在发病年龄和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LE病情重者在CNS病变组有43例(93.5%),在对照组有41例 相似文献
4.
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儿童并不少见。小儿起病急,如果不得到及时、系统的治疗,5~10年病死率达20%,接近成人[1]。本文立足临床,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对我院近15年收治的113例SLE患儿进行临床分析,试图找出与SLE死亡有关的因素,探讨治疗小儿SLE的更为合理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1983年3月至1998年3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113例SLE患儿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2年修订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的SLE患者135例.利用动脉僵硬度检测仪测定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采集心血管相关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SLE相关因素.利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动脉僵硬度增高的SLE患者其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平均动脉压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僵硬度增高的SLE患者其肌酐清除率低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病程和羟氯喹使用疗程长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P均<0.05),静脉使用环磷酰胺的比例高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OR =3.04,95% CI:1.230 ~7.514,P=0.013].(2)对上述混淆因素进行调整后,年龄[OR=4.56,95% CI:1.863 ~ 11.130,P=0.000]、平均动脉压[OR=1.12,95%CI:1.055~1.196,P=0.000]、SLE病程[OR=1.20,95% CI:1.050 ~1.367,P =0.007]以及静脉使用环磷酰胺比例[OR=2.86,95% CI:1.364 ~5.979,P=0.005]是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SLE特异性相关因素均与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成年SLE患者540例作为SLE组,按1∶2比例在体检中心选取与SLE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 0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血脂水平,并对SLE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SLE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低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比例均高于对照组,SLE组TC、TG、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C和LDL-C水平与狼疮肾炎(β值分别为0.695、0.437)、激素治疗(β值分别为1.195、0.715)、补体C4水平(β值分别为4.817、3.382)、24h尿蛋白量(β值分别为0.112、0.078)呈正相关(P均<0.01),与血浆白蛋白水平(β值分别为-0.107、-0.077)、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β值分别为-0.021、-0.014)呈负相关(P均<0.01);TG水平与狼疮肾炎(β=0.359)和24 h尿蛋白量(β=0.045)呈正相关(P均<0.05),与男性(β=-0.605)、年龄(β=-0.014)和血浆白蛋白水平(β=-0.053)呈负相关(P<0.01或0.05);HDL-C水平与年龄(β=0.007)、狼疮肾炎(β=0.188)、激素治疗(β=0.342)、血脂测定前30 d激素总量(β<0.001)及补体C3水平(β=0.351)呈正相关(P均<0.01),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β=-0.005)呈负相关(P<0.01).血脂水平与SLE病程、病情活动、激素治疗时间、血脂测定前激素日剂量、血清肌酐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住院SLE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血脂水平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近年来很多研究证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普通人群.除传统因素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清自身抗体、炎症反应、氧化抗氧化失衡、药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早期检测及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也称动脉硬化(AS),是以血管内皮受损、功能障碍为起始的慢性进展病理变化,是心血管疾病(CVD)的病理基础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S是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发生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合并重症感染的SLE患者 (88例 ,重症感染组 )和无感染的SLE患者 (70例 ,无感染组 ) ,对两组年龄、病程、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使用、受累脏器数、血白细胞以及白蛋白水平进行分析 ,并行SLE DAI评分。结果 (1)重症感染组和无感染组间SLE DAI评分、激素用量、受累脏器数、白细胞减少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SLE病情活动、低白蛋白、血WBC下降、激素冲击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合并严重感染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 4、4.3 7、3 .5 1、2 .74和 0 .87。 (4 )真菌感染与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相关性最强。结论 SLE患者合并重症感染主要与病情活动性和轻重以及激素用量有关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不增加感染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选2010年10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LE患者138例,SLE合并肿瘤患者6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既往治疗及危险因素。结果显示,SLE合并肿瘤者,最常见的肿瘤为宫颈癌(21.74%,15/69)和甲状腺癌(21.74%,15/69)。SLE合并肿瘤者中,年龄以40~50岁多见,SLE诊断年龄以40~50岁多见,SLE病程以60~120个月为主。SLE者年龄以20~30岁多见,SLE诊断年龄以20~30岁多见,SLE病程以<12个月为主。两者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者既往使用羟氯喹的比例高于SLE合并肿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LE病程(OR=4.25,95%CI 1.79~10.01,P<0.001)、羟氯喹(OR=0.26,95%CI 0.12~0.59,P<0.001)与肿瘤风险有相关性。SLE病程长可能是SLE发生肿瘤的危险因素,羟氯喹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结核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37例SLE结核感染住院患者和65例随机抽取的SLE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资料。结果在37例SLE结核感染患者中.肺结核13例(35%),肺结核合并其他部位结核者7例,肺外结核17例。与对照组相比,结核感染组的日平均激素的剂量和细胞毒药物使用较高,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龄、病程、白蛋白/球蛋白、补体和激素冲击治疗等方面,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SLE患者发生肺外结核感染的机会较大,且日平均激素的剂量和细胞毒药物是SLE患者发生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无菌性骨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 L E) 无菌性骨坏死( A V N) 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关系。方法 统计本院发生无菌性骨坏死住院的29 例 S L E 病人,同时随机抽样不伴有无菌性骨坏死的40 例 S L E 和20 例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D M/ P M) 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性别、年龄、贫血、高血压、雷诺现象、血管炎、肾脏受累、抗磷脂抗体、柯兴征以及糖皮质激素用量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与 A V N 发生的关系。结果 S L E+ A V N 组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起始量1 、3 、4 ~6 、7 ~12 个月的剂量较 S L E 对照组大( P< 005 ~001) ,而13 ~24 个月期间两组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与不伴 A V N 的 D M/ P M 组比较,上述各时期糖皮质激素用量均无差异。还发现, A V N 的发生与年龄小、血管炎和较少应用免疫抑制剂相关。结论 糖皮质激素是 S L E 病人发生无菌性骨坏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4.
神经精神狼疮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9例NPSLE患者及107例无神经系统病变的狼疮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将研究变量做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起病年龄、入选年龄、病程、蝶形红斑、发热、抗Sm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补体C3下降(<400mg/L)与NPSLE发病显著相关(P<0.05);而正规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具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OR=5.865)、抗Sm抗体阳性(OR=5.156)与NPSLE发病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病年龄(OR=0.848)、病程(OR=0.959)及正规使用激素(OR=0.052)与NPSLE发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病年龄小、病程短、发热、抗Sm抗体阳性是发生NPSLE的重要因素,而正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NPSLE的保护因素,医生应关注NPSLE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妊娠孕妇孕期病情的变化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44例合并SLE患者的46次妊娠,分析孕期SLE病情的活动情况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找出与母儿不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孕期出现SLE病情活动19例次(活动组);无SLE活动27例次(稳定组).SLE的活动率在孕前病情稳定的患者中为16%(5/32),在孕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中为100%( 8/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SLE活动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性狼疮肾炎(11例)、皮疹(10例)和关节炎(7例);主要并发症为各类感染(11例).③母儿结局:早产、胎儿生长受限( FGR)和胎儿丢失的发生率在活动组分别为42%、47%和26%,在稳定组分别为7%、15%和0,活动组较稳定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在活动组分别为16%、16%和5%,在稳定组分别为7%、19%和0,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活动性狼疮肾炎患者的早产和FGR的发生率分别为55%和64%,较无活动性狼疮肾炎者的11%和1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损害、低补体水平、抗磷脂抗体(aPL)阳性和血清尿素氮水平分别是早产、FGR、胎儿丢失和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①孕期SLE活动可明显增加早产、FGR和胎儿丢失的发生率;活动性狼疮肾炎可明显增加早产和FGR的发生率;②肾损害、低补体水平、aPL阳性和血清尿素氮水平与不良胎儿结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神经精神狼疮预后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76例NP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逐例随访至2005年12月底。先对患者的57项临床相关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分析NPSLE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76例NPSLE患者中共有14种神经精神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感染、横贯性脊髓炎、浆膜炎、糖尿病、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白球比例、蛋白尿、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环磷酰胺(CTX)的应用12项因素与NPSLE的预后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横贯性脊髓炎、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与NPSLE不良预后相关(P〈0.05),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而CTX的应用与NPSLE预后改善相关(P〈0.05),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感染、横贯性脊髓炎、血小板减少、中重度贫血是NPSLE预后的高危因素,提示预后不良;而CTX的应用是疾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可提高NPSLE患者的生存率,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