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境因素、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及其与-2518MCP-1、CCR2-64I、SDF1-3’A基因交互作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SLE发病的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发现19个因素与SLE发病有关,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有意义的变量共5个,其中饮井水为SLE的保护因素(OR=0.099),而多种药物过敏(OR=8.174)、阳光过敏(OR=18.339)、服用抗生素(OR=5.626)、口服避孕药(OR=16.897)为SLE发病的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在SLE发病中好食刺激性食物与-2518MCP-1G/G基因型存在交互作用(OR=4.387)。未发现SLE发病中存在环境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结论 多个环境危险因素与SLE的发病有关,而且MCP-1基因与好食刺激性食物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汉族人群原发性肺癌环境危险因素研究为实例, 通过构建广义线性模型, 利用λ值、偏差度及Pearson χ2拟合优度检验等判断方法选择合适模型, 进行多因素及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发现自变量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进而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最终得到吸烟者有7个、非吸烟者有9个单独作用的肺癌危险因素。其中吸烟者中重度吸烟与肺部罹患过炎症性疾病呈正相乘作用, 非吸烟者中被动吸烟与少吃新鲜水果呈正相乘作用。运用广义线性模型筛选合适模型并进行交互作用分析, 利于全面合理分析流行病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不完全病例对照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不完全病例对照研究中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估计方法.方法 分别导出了logistic模型、对数线性模型在传统病例对照研究、单纯病例研究、不完全病例对照研究中主效应以及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效应的极大似然估计,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 在传统病例对照研究中,当数据未缺失时,logistic模型与对数线性模型的结果是等价的.当无对照时,单纯病例研究的logistic模型可以估计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当对照组基因信息缺失但环境信息齐全时,用传统病例对照研究的logistic模型无法得到交互作用的估计;用单纯病例研究的logistic模型可以估计交互作用,但由于没有充分利用环境的信息,故得不到环境主效应的估计;不完全病例对照研究的对数线性模型,可同时得到交互作用和环境主效应的估计.结论 不完全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对数线性模型既可充分利用对照的环境暴露信息,估计环境的主效应,又可估计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当基因与环境暴露独立时,其估计值与完全数据是等价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患病风险的炎性基因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与环境间交互作用.方法 用多因子降维法(MDR)模型分析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胃癌易感性影响,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补充验证.结果 最佳交互作用模型是IL-1B-511、IL-1RN、TNF-A-308和肿瘤家族史的联合作用(P<0.01),交叉验证一致性10/10,检验样本准确度为0.72;根据模型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高危、低危人群,胃癌发病风险交互效应的危险度估计OR= 13.49,95%CI=8.62~21.10,且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危险因素按结合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含有1、2、3个危险因素组在病例和对照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2.17、11.61、27.19.结论 IL-1B-511、IL-1RN、TNF-A-308和肿瘤家族史的交互作用可能增加胃癌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在子宫肌瘤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地区.1260名妇女的子宫肌瘤患病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113例子宫肌瘤病例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利用MATLAB 6.5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与模拟网络,分析子宫肌瘤各种可能危险因素的平均影响值(meanimportant value,MIV),并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相比较,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BP神经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子宫肌瘤发病主要危险因素为月经初潮年龄延迟、母亲或姐妹患子宫肌瘤、宫颈炎、月经紊乱、人工流产史、盆腔炎、口服避孕药、阴道炎,其对应的MIV值分别为-0.0405、0.0361、0.0162、0.0143、0.0135、0.0117、0.0094、0.0087;比较BP神经网络输出的MIV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两者主要发病危险因素排列顺序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差异,经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人工流产史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协同变量.结论 与传统数学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能较好地处理数据协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NK4基因外显子8 G1155942T多态性是否为中国新疆哈萨克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应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563例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346名血压正常者的WNK4基因G1155942T位点多态性.采集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GLU)、TG和TC等生化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运用相加模型研究WNK4基因G1155942T变异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病发病的影响.结果 G1155942T位点多态性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G1155942T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BMI、TC及G1155942T位点GT+TT基因型携带者高血压患病危险显著增高.G1155942T变异与性别之间交互作用的OR值为3.75(95%CI:1.19~11.80),与BMI之间交互作用的OR值为5.77(95%CI:1.93~17.21),与GLU之间交互作用的OR值为8.67(95%CI:1.03~72.99).结论 WNK4基因G1155942T多态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哈萨克族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风险因子.WNK4基因G1155942T变异与性别、BMI、GLU之间对高血压病具有正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代CYP450基因多态性及母亲孕期环境危险因素暴露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病的关系以及二者在CHD发生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1年10月-2013年1月在山东省济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60例0~7周岁单纯性CHD患儿和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或就诊的160例非心脏病幼儿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研究对象母亲孕期环境危险因素暴露信息,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CYP450基因多态性;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子代CYP450基因多态性和母亲孕期环境危险因素暴露与CHD发病的关联强度,并采用相加模型交互作用指标评价二者的交互作用。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代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纯合子突变型是CHD发病的保护因素(OR=0.369,95%CI=0.138~0.986);母亲孕前3个月使用染发剂(OR=5.621.95%CI=1.401~22.541)、孕前3个月被动吸烟(OR=2.511,95%CI=1.342~4.699)、孕早期被动吸烟(OR=2.441,95%CI=1.306~4.561)、孕早期居住在3年内装修过的居室(OR=4.159,95%CI=1.698~10.182)和孕早期服用解热镇痛药(OR=3.901,95%CI=1.271~11.971)是CHD发病的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子代携带CYPIA1 rs1048943位点纯合子突变型有减弱环境因素致病风险的趋势,但交互作用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代携带CYP1A1纯合子突变型对CHD发病有保护作用,母亲孕前及孕早期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以预防子代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感染具有个体差异性,研究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2(transporter-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2,TAP2)基因多态性对PTB发病的影响,并分析TAP2基因与人口学特征、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在PTB发病中的交互作用。  方法  使用病例对照家系研究方法,将广东省多个结核防治单位收集的PTB多发家系中确诊患者作为病例组(PTB组),PTB多发家系中未患病者作为健康家庭密切接触者(healthy household contacts,HHC)组,当地同期收集的健康家系的家庭成员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PTB的关联,决策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模型分析发病危险因素间交互作用。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于HHC组,年龄、男性、吸烟和缺乏健身活动是PTB发病危险因素;对于HC组,城镇户口、BMI>18.5 kg/m2和室内干燥是发病保护因素,男性、吸烟、缺乏健身活动和室内环境卫生较差是PTB发病危险因素。PTB组与HHC组、HC组比较均发现rs3819721与PTB易感性相关。PTB组与HHC组的CAR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不吸烟与有健身活动共存可降低PTB发病风险。PTB组与HC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缺乏健身活动且携带rs3819721 AG+AA基因型的人群PTB患病风险更高。  结论  TAP2 rs381972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TB发病相关,且其与缺乏健身活动在PTB发病中存在交互作用。暂未发现rs24144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TB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变异及其与环境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新诊断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MTHFR基因C677T变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THFR基因C677T变异与环境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病的影响.结果 MTHFR基因C677T变异与饮酒指数、热烫饮食、霉变食品、精神状态和年龄间存在相乘模型的协同作用,OR值依次为10.892(P=0.013 8),12.043(P=0.012 4),16.444(P=0.009 6),20.581(P≤0.000 1),5.201(P=0.014 5).结论 MTHFR基因C677T变异可增加老年人、大量饮酒、热烫饮食、霉变食品和精神状态不良等危险因素者患食管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探讨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相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T2DM)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9例T2DM(病例组)和216例非T2DM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MTHFR(rs1801133)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与T2DM发生的关系,应用叉生分析和广义多因子降维法探讨基因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T2DM发生的影响。结果 体质指数(BMI)≥24、居住地为农村、有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有糖尿病家族史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MTHFR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显性模型下,调整协变量后,CT、TT基因型个体T2DM的发病风险是CC基因型的1.667倍(95%CI1.057~2.627,P=0.028),提示携带T等位基因者较未携带T等位基因者发生T2DM的风险增加。叉生分析显示,MTHFR(rs1801133)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在相乘模型上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在T2DM的发病中可能起作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表明,MTHFR(rs1801133)基因、有糖尿病家族史两个因素构成的交互作用模型为最优模型。结论 MTHFR(rs1801133)CT、TT基因型可能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该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增加了T2DM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14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转归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预后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14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与疾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心动过速、呼吸加快、收缩压升高和舒张压升高、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补体C3降低、C反应蛋白阳性、SLE复发、起病急、胸膜炎、神经系统异常和并发器质性脑综合征与SLE预后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SLE患者的治疗结局有关的检验指标为心动过速、舒张压升高、补体C3降低、抗ds—DNA抗体、SLE复发、并发器质性脑综合征,其OR值分别为2.28、2.34、2.42、2.47、1.98和5.56。结论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样,心动过速、舒张压升高、补体C3降低、抗ds—DNA抗体阳性、SLE复发和并发器质性脑综合征对SLE的治疗结果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对SLE预后的判断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卜荣生 《中国校医》2013,27(12):930-932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脏受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5月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损害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9例中有50例存在心脏损害,占35.97%,其中ECG ST-T改变21例;心包积液15例,心肌损害8例,肺动脉高压8例,瓣膜病5例,心律失常4例。心脏损害组与无心脏损害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心脏损害常见,可累及心脏各个部位,其中ST-T改变和心包受累最为常见。心脏损害与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妊娠继发重度血小板减少(sever thrombocytopenia,ST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7例SLE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合并妊娠继发STP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的患者中有11例继发STP,其中两组患者在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以及血清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髓巨核细胞减少(OR:9.600,95%CI:2.358-39.089)和PRL≥184.46 g/L(OR:5.200,95%CI:1.322-7.940)是SLE合并妊娠继发ST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与血清PRL≥184.46 g/L为SLE合并妊娠患者继发STP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类患者临床上应给予重视,对于防治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春温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面的相似处,结合临床应用及相关实验研究,为从中医伏气温病之春温出发治疗SLE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并发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SLE患者门诊、住院及其随访,观察、记录并统计分析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371例SLE患者随访观察1年,211例患者(56.8%)发生341次感染(医院感染105次),其中99例患者发作≥2次感染,79例患者(37.4%)发生≥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检出细菌感染191次(56.0%),难治性条件致病菌明显增多,病毒感染102次(29.9%),真菌感染42次(12.3%),寄生虫类6次(1.8%);呼吸道及皮肤粘膜是本组SLE患者最常见感染部位;感染组较非感染组,平均住院日、SLEDAI、白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尿蛋白水平、补体C3水平和1年死亡率差异显著;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EDAI>9、尿蛋白定量>2.0g/24h、MP冲击累积量>1.5g/疗程、CTX冲击量>1.5/月和平均激素日剂量>0.5mg/kg与SLE患者并发感染有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尿蛋白定量>2.0g/24h、MP冲击累积量>1.5g/疗程、CTX冲击量>1.5/月和平均激素日剂量>0.5mg/kg是SLE患者并发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LE患者并发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细菌感染,狼疮肾损害程度和免疫抑制治疗是引起SLE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中国长江以南汉族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及程序性细胞凋亡-1(PDCD-1)基因多态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单纯病例研究设计,收集258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检测CTLA-4与PDCD-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别在显性、隐性、相加及相乘遗传模式下,选择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估计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 在PDCD-1基因的PD1.6位点,隐性及相加遗传模式下均存在GG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的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3.714(95%CI:1.235~11.179)和3.199(95% CI:1.023~10.004).在CTLA-4-1722位点,显性遗传模式下,存在TT或TC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的交互作用,OR值为4.874(95%CI:1.119~21.242);相乘遗传模式下存在PDCD-1基因的T等位基因与紫外线暴露史的交互作用,OR值为1.470(95%CI:1.047~2.065);而在相加遗传模式下,TT和TC基因型分别与紫外线暴露史存在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4.744(95% CI:1.037~21.737)和4.973(95% CI:1.110~22.287).结论 在中国长江以南汉族女性SLE患者中,紫外线暴露史分别与CTLA-4及PDCD-1基因多态存在交互作用,提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能与SLE有关.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高,预后较差。感染部位主要为血液、呼吸系统、皮肤软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致病菌多为新型隐球菌、白念珠菌、烟曲霉菌等。SLE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十分复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SLE活动性评分高是较明确的危险因素。SLE患者真菌感染的相关生物学检测指标新进展较少,包括白念珠菌芽管抗体、隐球菌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原体宏基因组检测等。相关指标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以及应用于临床的可操作性均需进一步的探索和临床实践。应从SLE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生物学指标,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用药情况等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中lnc5150(ENST00000425150)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纳入658例SLE病例及843例健康对照,运用TaqMan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分析lnc5150 rs144047453和rs141561256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显隐性模型,同时分析两位点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rs144047453和rs141561256基因型分布在性别、年龄调整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隐性模型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按临床症状有无分亚组分析发现,rs141561256的AA、AG和GG三种基因型3及A、G两种等位基因在SLE伴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者和不伴LN者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lnc5150 rs144047453和rs141561256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无关,rs141561256基因多态性可能与SLE患者肾脏累及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