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小儿夏季热分为暑湿遏表,肺失清肃;暑伤肺胃,气阴两虚;暑热久羁,阴液亏虚;暑热日久,上盛下虚四型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试探小儿夏季热病因病机和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季热为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为暑挟湿而致,多与体质有关,一般肌肤嫩、神气祛易于感触。其病机是由于暑热的伤肺胃,湿邪困脾郁肾、阻遏肺卫,下注膀胱而出现发热烦渴、无汗、尿多等症。夏季热的早期治疗当宜涤暑透湿、清热保津、方用新加香薷饮合白虎和苍术汤化裁;中期治疗当宜清暑化湿、生津益气、方用白虎清络合生脉汤加减,后期治疗当宜清上温下,方用徐小圃清上温下汤加减。  相似文献   

3.
田传智 《河南中医》2011,31(5):519-520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小儿夏季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小儿夏季热患者按临床表现分为暑伤肺型和暑湿中阻型,分别给予王氏清暑益气汤和白虎加苍术治疗.结果:86例患儿中,痊愈78例,未愈8例,痊愈率为91.0%.结论:中药治疗小儿夏季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正> 小儿夏季热,中医称为“暑热症”、“疰夏”。主要表现为入夏后发热不退,一般可持续1—2月,亦有达3—4月之久,气候愈热,发热愈甚,多伴有口渴喜饮,尿多而清,汗出不闭等症状。本病初期患儿无显著变化,往往照常嬉戏,如缠绵日久,可转为重症。但进入秋凉以后,大都能自然趋愈。祖国医学认为,患儿体质虚弱,是本病的内因,感受暑气是发病的外因。根据其成因,临证时可出现暑伤肺胃,气阴两亏,脾胃虚弱及肾阳虚损等。故在调理肺、脾、肾,祛除暑邪的前提下,针对病情可采用清暑养阴、益气  相似文献   

5.
二鲜清暑饮治疗小儿夏季热31例(望城县中医院410200)谢利君主题词暑热症/中医药疗法,@二鲜清暑饮/治疗应用,儿童小儿夏季热属中医的暑热症范畴。根据其临床特征和发病季节,笔者自拟二鲜清暑饮治疗本病31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1例...  相似文献   

6.
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有严格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其主要特征。发病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之间,与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故又称小儿“暑热证”、“阳明经热”、“暑热消渴症”等。1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与体质因素有关。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体温调节功能未臻完善,若脾胃失调、体虚不足、或病后气阴不足者,入夏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外界炎热气候的熏蒸而发生本病。盖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热之气后,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液亏损,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必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故出现多尿,若津液为暑邪所伤,化源不足,水津不能敷布周身,肌腠无以发泄,失其充身润肤泽毛的正常功能,以致腠理郁闭无汗液外泄,故少汗或汗闭。2辨证论治2.1暑伤肺胃:证见发热,体温高达38℃至40℃,热势多在午后增高,气候愈热发热愈高,少汗或无汗,口唇皮肤干燥、烦躁不安,口渴多饮、小便量多、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治疗原则:消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知母、苏梗、甘草、竹叶各3g,麦冬6g,...  相似文献   

7.
陈越 《中医药学刊》2003,21(4):615-616
目的:观察小儿夏季热应用中医药治疗的临束效果。方法:小儿夏季热病因为“元气虚于下,暑热淫于上”。病机为“上盛下虚”,故自拟清暑温下汤治疗32例小儿夏季热,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结果:32例中临床治愈19例,占59.4%;有效ll例,占34.4%,总有效率93.8%。结论:本方治疗小儿夏季热取得一定效果,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暑温病名始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热病。以壮热、烦渴、汗多等阳明热盛证候为主证。又因夏令多雨湿,故亦多暑温夹湿。有的患者贪凉、或汗出时淋雨酿成汗闭、身热、形寒、无汗之暑夹寒湿之证。治疗不当致高热不退、缠绵不愈,出现变证。笔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儿夏季热应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小儿夏季热病因为“元气虚于下 ,暑热淫于上”。病机为“上盛下虚” ,故自拟清暑温下汤治疗 32例小儿夏季热 ,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32例中临床治愈 19例 ,占 5 9.4 % ;有效 11例 ,占 34.4 % ,总有效率 93.8%。结论 :本方治疗小儿夏季热取得一定效果 ,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夏季热的治疗,各地都有报导,但其用药不一。笔者运用自拟的“石膏麻黄汤”治疗夏季热,效果甚佳。兹介绍于后。“夏季热”多属于暑温病的气分证范畴,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体温调节机能不全,不能耐受炎夏暑热的薰蒸,每逢夏季,患儿常长期发热,或暮热早凉,或暮凉早热,口渴欲饮,烦躁无汗,小便清长,热甚时,可发生抽搐、谵语,病至后期,身热不退,神疲困倦。  相似文献   

11.
第五章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一、祛暑清热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病,见有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证。常用方剂为清络饮。清络饮原治暑温发汗后,余邪不解者,以及“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暑为阳邪,最易伤气耗津,治应寒凉撒热,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证邪轻病浅,只须辛凉轻清,以  相似文献   

12.
对43例夏季发热小儿.证属暑温初起者。以新加香薷饮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据此观察古方新加香薷饮对小儿暑温初起发热者的疗效。提倡重视儿科病的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自拟盘地荷竹汤治疗小儿夏季热尤溪县管前中心卫生院(365116)肖亦武胡进年夏季热属于中医学“暑温”、“疰夏”范畴,是小儿特有的夏季持续发热疾病。笔者应用自拟盘地荷竹汤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6个...  相似文献   

14.
小儿夏季热(以下称“本病”)是盛夏季节婴幼儿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以长期持续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又有“阳明经热”、“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综合症”、“婴儿汗闭性暑热症”、“暑热消渴证”之名,且有人将本病归属祖国医学“消渴”、“暑病”、“疰暑”等  相似文献   

15.
郝文梅 《光明中医》2013,28(8):1693-1694
夏季热是我国南方小儿常发的一种疾病,主要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中医在调理肺、脾、肾,祛除暑邪的前提下,可以针对病情可采用清暑养阴、益气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1临床表现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因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于夏季,故名夏季热。西医亦称为夏季热或暑热症,为婴幼儿特有的热性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发病与气候炎  相似文献   

16.
暑为阳邪,常夹湿,伤津,耗气,小儿脏腑娇嫩,暑热熏蒸肺胃,易致水津失布,津液耗伤,阴火独盛而发病,故治疗当以宣肺醒胃、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为原则。笔者选取加减五叶芦根汤和王氏清暑益气汤,分二组治疗小儿夏季热各12例,并分别观察其疗效。一、临床资料:本组24例患儿均以发热、口渴喜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拟益气清暑退热汤治疗小儿夏季热,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16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常因感寒、伤暑、伤食等致脾胃功能失常,浊气上逆,胃失和降,脾阳湿困,不能运化、升清而腹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春夏季多见。我院针灸推拿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1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徐纬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410-410
暑证是夏季的热性病,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患者多因在烈日下或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而阴暑是过十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在日常生活中阴暑容易被忽视,所以发病比较多见。笔者在临床治疗中,运用盘龙刺配合背俞穴走罐治疗阴暑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夏季热,又叫暑热症,是我国南方、华南华东地区在夏季中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它属于祖国医学“疰夏”、“暑病”、“消渴”的范畴。因本病和一般暑病有所不同,故名夏季热。笔者多年来根据疰夏、暑病、消渴等证的理论对夏季热进行治疗,多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 辨证治疗:本病的发病特点,是以长时间的发烧,口渴多饮,无汗或少汗,多尿清长为主症。气温升高,则患儿身热亦随之升高,至秋凉发热才渐消退。病程长达1~3个月。根据上述主症再结合其它临床表现分三个症型: 一、暑伤肺气:身热持续不退,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有时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白而干,脉多滑数,指纹深红。此属气虚邪实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