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互滋养,共生共行,互渗气血;营卫双向流动,满溢贯注,互根互用;营卫调和,阴平阳秘。生理状态下,营卫相滋,脉管是营卫相滋的部位;病理状态下,外感、内生邪气阻滞营卫,营壅卫伤,影响脉管结构或功能,营卫相滋异常,形成脉管病。营卫相滞是脉管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调和营卫是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相关多汗症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除肿瘤自身因素外,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可增加患病机率。中医理论认为,营卫不和主要包括营卫运行失调、营卫相对力量失调,后者包括营卫皆弱、营强卫弱和营弱卫强3种类型。肿瘤自身伴有的多汗症属于营卫运行失调型营卫不和;手术相关多汗症属于营卫皆弱型营卫不足;化疗相关多汗症属于卫弱营强型营卫不和;放疗相关多汗症属于营弱卫强型营卫不足。临床防治恶性肿瘤相关多汗症当以调控营卫平衡为要,重视顾护脾胃、补益气血阴阳,兼顾气机升降出入通畅。  相似文献   

3.
总结、探讨《灵枢经》中关于营卫的生成、生理功用以及"营卫失谐"致病的特点及规律。营卫来源于水谷精气,卫气具有滋养充实、温煦机体、开合腠理、抵御邪气的功效;营气具有化生血液、辅助血行、濡养滋润机体的功效。营衰卫伐、营卫虚衰、营卫留止等9种营卫不足或循行异常的情况均可导致"营卫失谐"。  相似文献   

4.
王今  刘福明 《江苏中医药》2023,55(11):10-13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临床亟需解决的医学难题,《难经》中“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思想为从营卫角度论治慢性心衰提供了理论依据。营卫二气与心体、心脉、心神关系密切,营卫病机贯穿于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营卫虚损,心脉失养;营卫不畅,气液失宣;营血衰少,玄府闭塞。临证之时,应根据病情缓急及病理因素偏重的不同,从益营卫、畅营卫、和营卫三个角度入手,恢复营卫之承制调平以治疗慢性心衰。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王新志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二级教授,从医近40载,熟读经典,精于临床,善于运用经方论治疾病。营卫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和《灵枢·营卫生会》对营卫的生成、运行、生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张仲景勤求博采,在继承《黄帝内经》营卫学说的基础上作出重要发展,使营卫从单纯的概念发展到营卫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方面,使营卫学说日趋完善。王教授重视营卫理论,从《伤寒杂病论》中认真总结和提炼张仲景对营卫的认识,提醒后学者在临证时重视营卫,运用营卫理论指导疾病的诊治、防护及调适。  相似文献   

6.
孙娟娟  包可  温雅  唐赛雪 《河北中医》2023,(8):1383-1386+1391
基于《内经》营卫理论阐述营卫与卒中、营卫与不寐、营卫与卒中后失眠(PSI)的关系,探讨基于营卫理论指导下PSI的诊治。病后体虚、营卫失和是PSI的发病关键。分析PSI的方药、针灸治疗原则及辨证分型,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营卫的运行。方法:解读内经中营卫循行途径原文。结果:营卫周流一身上下,循行于五脏六腑;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昼夜循行;营卫随经络,内外上下相贯循行。结论:营卫二气运行于人体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认为营卫是人体精微物质,具有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因而是护理的重要依据与基本内容。营卫与生命体征的维持、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基础护理的各项内容等密切相关。营卫护卫周身,护理照料营卫。据此提出以营卫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医特色且普遍适宜的“营卫护理模式”,并以中风为例,初步阐述了营卫理论指导下的中风护理实践。通调营卫贯穿于中风护理全过程,包括稳定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各期、各证的施护原则以及调护技术,指导护理原发病、预防复中、促进功能康复,指导患者及家属居家自我护理方法。营卫为中医护理的立足点,使临床护理工作有理可依,有法可循。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神经微环境是改善受损神经、促进轴突修复再生的重要基础,神经微环境破坏与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微循环障碍、免疫异常等密切相关,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重要病理环节。中医学认为,营卫失调是DPN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或营卫不足,或营卫不通,或营卫不和,均可导致营卫气血交会失常,进而津凝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肢体不仁。"调营卫、畅中焦"以促进营卫交会、畅通气血是主要治疗思路,临证使用调和营卫法治疗DPN疗效显著。目前,营卫失调的实质研究多局限于微循环障碍等,调和营卫法治疗DPN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深入探讨。众多研究均证实,营、卫的循行分布、生理特性、功能与神经、免疫、代谢物质、微循环等密切相关。基于营卫的现代医学实质,笔者认为从神经微环境角度探讨营卫内涵具有科学依据,调和营卫法是既继承传统理论又符合DPN现代发病机制认识的治疗法则,助卫和营、开畅中焦能改善神经微环境从而发挥恢复受损神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免疫活性物质、代谢产物、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以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之机理作一探讨。营卫与虚劳病具有密切的关系,营卫和则身体健,营卫虚则身体损。营卫可概括人体气血阴阳。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的机理主要是从营卫入手,来调和气血、阴阳、脾胃。从而达到治疗虚劳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营卫昼夜运行规律是睡眠活动的机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经》营卫运行睡眠理论出发,阐述了营卫运行是人体寤-寐交替节律产生的内在依据,营卫运行与其他睡眠学说如神主睡眠学说、魂魄睡眠学说、脏腑睡眠学说的关系。由此可知营卫昼夜运行规律是睡眠活动的总机枢,而营卫运行失调则是睡眠障碍发生的关键,故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通调营卫为基础大法。  相似文献   

12.
营卫与刺法     
陈楠 《陕西中医》2007,28(5):609-610
营卫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种极其重要的物质,它有营养人体和防御疾病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营卫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主要机理,而调和营卫则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尤其在针刺治疗中,依据营卫施治,就更为重要,正如《针灸大成》所云:"百病所起,皆始于营卫,然后淫于皮肉筋骨是以刺法中但举营卫,盖取营卫逆顺,则皮肉筋骨之治在其中矣."现就营卫的分布、运行、盛衰以及营卫与刺法的关系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3.
营卫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理论的核心要素在《黄帝内经》的多篇文章中论及,其功能及营卫失调涉及的病证表现多样。本文对《内经》“营卫”生理功能、营卫失调病机与证候特点进行研究梳理,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痤疮发于体表皮肤、肌腠属于表证,而营卫是体表的主要活性物质和体表功能的主要维护者。痤疮的产生是外因或内因、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营卫及其运行,进而使营卫主表的功能失常所致。本文从论述营卫的生理病理、痤疮的发病机理及其与营卫的关系,提出了从营卫论治痤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营卫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对营卫的阐发,内容极为丰富,其精辟的论述,对于中医理论的贯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从营卫的生成、循行、生理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营卫  相似文献   

16.
高廷国  韩倩倩  周凌 《河南中医》2009,29(6):538-539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营卫理论的研究,从营卫与精神的关系、《黄帝内经》营卫失常所致疾病等方面对营卫理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探讨营卫与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营卫理论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属于心脉病变,营卫失调是其发病的内在机制。糖尿病心肌病是因消渴病久累及心脉所发,其以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气滞等实邪为标。营卫通过血脉与心联系,营卫正常则血脉调和,心脉通畅。营卫失调既可引起气血津液虚的病变,亦可在体内形成瘀血、痰湿等实邪,心失所养,或浊邪痹阻心脉则可发为心悸、怔忡、胸痹等,调和营卫是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内经》络病中的营卫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虹 《光明中医》2001,16(5):8-9
就络脉生理病理与营卫关系进行了探讨。络脉贯通营卫 ,为营卫气化的场所。络脉渗灌血气 ,互渗津血的生理功能赖营卫气化而实现。营卫气化失常是络病的基本病理环节。治终病者 ,当明营卫之理。  相似文献   

19.
作者突破传统对营卫不和的认识,认为一切导致荣与卫失其常度的外感、内伤疾病,均可称为营卫不和,其本质是营卫正气的功能失调,而关键在卫气不和。并认为营卫不和决定在营卫正气自身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外感与内伤之中。文中列举了病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营卫由中焦脾胃化生,与肢体功能关系密切。营卫是气血功能的体现,气血的正常运行是营卫调和的关键,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皆可使营卫失调而致痿证。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生于中焦脾胃,而营卫从中焦生成后循行于经络之中,气血充足则营卫养护之力强,从阳明经调节营卫,可使营卫协调而气血调和。治疗上,主取阳明经腧穴,予补气或行气针法,通过补养营卫或调营通卫,从而达到治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