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树青  陈淑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58-2959
目的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和预后不良组(52例),分析影响两组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与性别、体质量无明显相关(均P〉0.05),而与年龄、GCS评分、瞳孔变化、脑组织移位以及血肿量相关(均P〈0.05)。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年龄、GCS评分、瞳孔变化、脑组织移位及血肿量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本院14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恢复良好者79例,植物生存者2例,重残者7例,死亡者52例,其预后与累及脑叶个数、术前GCS评分、血肿厚度及瞳孔改变有着明显的关系。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前GCS评分和瞳孔改变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2月~2004年3月共收治经CT确诊的25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选择病人入院时的有关临床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研究表明入院时的GCS评分和瞳孔大小及光反应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出院时(伤后2个月)132例恢复良好,轻残与重残30例,88例死亡。结论GCS评分和瞳孔变化相结合应用可以尽早而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和预后。方法 手术治疗67例,保守治疗19例。结果 出院时恢复良好48例.轻残或重残17例.死亡21例。结论 入院时GCS评分和瞳孔变化相结合应用,可以尽早而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广泛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收集94例经CT证实并经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据CT表现分为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复合型急性硬膜下血肿79例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治愈36例,中残19冽,重残17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23.4%。结论判断出血来源是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关键,复合型广泛硬膜下血肿伤情特点导致其预后较单纯型差,采取早期大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颅内高压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急性硬膜下血肿在各个病程期间的不同转归及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 本研究中167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患者的GCS、瞳孔及CT表现,分别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113例;延期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11例;非手术治疗30例;另外自动出院13例。结果 113例急诊手术中,48例存活,65例死亡;11例延期手术者全部治愈;30例非手术治疗,27例治愈,3例死于并发症;自动出院者全部死亡。结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存在不同的转归,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除急诊手术外,一些患者在严密监护下,延期手术或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研究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33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部位、血肿量、手术时机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部位、血肿量、手术时机与并发硬膜下积液关系较为密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为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GCS评分及血肿量是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颅脑损伤程度越重、脑内血肿量越大,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8.
GCS及CES评分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青云  刘带林 《河北医药》2006,28(2):107-108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及基底池消失评分(CE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84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及临床有关资料.结果全组死亡率53.6%,GCS评分3~5分者死亡率81.3%,GCS评分6~8分死亡率50%,CES评分≥12分者死亡率80.4%.结论影响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但其中:GCS评分<8分及CES≥12分者尤为重要,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9.
目的认识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的预后与年龄的关系及原因。方法对4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观察,比较年龄与预后的关系。结果50岁以下患者效果好,50岁以上患者效果差。结论对50岁以下的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患者应采用积极迅速有效的手术方法,超过50岁的应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及适应证、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10.
谢明祥  王贵富 《贵州医药》1999,23(5):348-350
通过对118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癫病人术前急救、手术治疗、并发症的分析,发现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散大的程度、手术时机、术前抢救及手术方法、并发症等因素对病人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118例病人的临床治疗及结果报告如下。亚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18例,男80例,女38例,年龄l-68岁。摔伤46例,车祸伤39例,坠落伤19例,击伤14例。伤后就诊时间6小时内81例,6-12小时22例,12-24小时8例,超过24小时7例。GCS评分3-5分84例,6-8分34例。脑内血肿门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领例,硬膜外血肿36例,弥漫…  相似文献   

11.
李乾锋  段发亮  闵强  罗明  王春燕  罗志华 《天津医药》2022,50(10):1072-1076
目的 比较3种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叶出血的疗效。方法 根据术前不同的血肿量,将120例高血压性脑叶出血患者分为大血肿组和小血肿组,每组60例。根据随机信封法,每组分为小骨窗组(采用神经导航辅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组(采用神经导航下血肿腔置管钻孔引流术)和内镜组(采用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每组20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资料:术后6 h、3 d、7 d血肿清除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术后并发症(气管切开、颅内感染、再出血),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注药时间;预后资料: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大血肿组和小血肿组中各手术组的年龄、术前血肿量、出血位置、发病到手术时间以及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肿组和小血肿组中,与小骨窗组和内镜组比较,钻孔组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失血量最少,术后6 h、3 d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引流管留置时间延长(P<0.05),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血肿组中,内镜组术后6 h的GCS评分高于钻孔组,术后3 d、7 d的GCS评分高于小骨窗组与钻孔组(P<0.05)。大血肿组中钻孔组平均注药时间长于小血肿组(P<0.05)。大血肿组中内镜组的预后优率高于小骨窗组和钻孔组(P<0.05),而小血肿组中3组预后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肿腔置管钻孔引流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均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引流结合尿激酶对颞枕部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住院的颞枕部硬膜外血肿患者共52例,均在CT定位下以YL-1微创引流针穿刺血肿腔,并以尿激酶3万~5万IU冲洗引流,术后3d及7d行CT动态扫描,对比手术前后血肿量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结果48例采用微创结合尿激酶引流,血肿量术后3d(12.8±2.2)mL,术后7d(2.4±0.8)mL,均较术前的(26-3±8.2)mL显著减少(均P〈0.05)。术后7d平均GCS为(12.3±1.6)分,较术前的(7.8±2.4)分显著提高(P〈0.05)。4例术中改为硬脑膜扩大修+去骨瓣减压术,其中2例术后死亡。结论微创钻孔引流结合尿激酶治疗硬膜外血肿患者疗效确切,创伤小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诊治经验,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统计1990-03~2002-03收治的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总数,对其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和手术证实的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1082例,其中硬膜外血肿425例(39.3%),硬膜下血肿316例(29.2%),脑内血肿341例(31.5%)。手术治疗721例(66.6%),死亡190例(26.4%);非手术治疗361例(33.4%),死亡11例(3.0%)。全组硬膜下血肿病死率为27.5%(87/316),脑内血肿为20.2%(63/341),硬膜外血肿为10.6%(45/425),总病死率为18.6%(201/1082)。结论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预后与病人年龄、GCS评分、血肿大小及类型、瞳孔改变等相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邢浩  黄录茂  袁荣强 《安徽医药》2016,37(5):543-546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通过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1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从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均在12 h以内,收集其性别、年龄、GCS、血肿体积、血肿部位、血红蛋白含量、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等。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细胞计数与血肿体积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术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341例患者中;基底节出血209例,脑叶出血132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99例;出血量40~95 mL,平均(60.68±12.46)mL;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6~15分。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体积呈线性关系,而单核细胞数与血肿体积无关。与术前相比,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持续升高,在术后3 d左右达到峰值,7 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与30 d病死率密切相关(OR=6.27,95% CI:1.07~36.89,P=0.04)。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仍然持续存在,单核细胞计数升高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之一,干预单核细胞致伤途径可能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临床研究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9.63%,经CT检查均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且患者病死率61.5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等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方式、出血部位无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之间时间、术前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及术后躁动情况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颞叶血肿患者的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时机。方法对2007年以来21例颞叶血肿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分析,以患者的GCS计分、瞳孔变化、CT显示中线移位及基底池变化为指标,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与预后进行回顾。结果按术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16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颢叶血肿因解剖特点具有很高危险性,适度放宽手术指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颅CT颅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的特征性改变,提高对类似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SDH)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方法 从临床表现、CT影像、治疗方法及效果、预后等方面对28例类似于ASDH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tSAH均表现为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手术5例。3例治愈;非手术治疗23例,20例治愈。结论 tSAH可表现为类似于.ASDH的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急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02例急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开颅手术;研究组予以小骨窗微创手术。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术后1个月脑血肿分级情况、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105.45±12.29)min、拔管时间(2.41±0.45)d、术后住院时间(10.28±1.52)d均短于对照组的(127.12±15.13)min、(3.56±0.61)d、(15.16±1.81)d,术中失血量(72.15±10.36)ml少于对照组的(201.30±20.3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肿分级良好率为78.43%,对照组脑血肿分级良好率为82.35%,两组脑血肿分级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GCS评分、NFD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73%,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术应用于急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术创更小、无效暴露更少,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表现,且可有效清除血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更少,预后质量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30例)和预后良好组(34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间、血糖、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血氧饱和度、收缩压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中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间较长,血糖和ISS较高,而GOS分值、血氧饱和度、收缩压以及GCS分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疝、CT中线移动程度、环池形态、并发症及基础疾病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25、32.546、3.237、4.561,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建立迅速有效的救治绿色通道,充分评估患者的损伤,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早期积极地处理颅脑损伤和合并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提高生存率的基础上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