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属于"肝著""湿阻"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大多数都以肝脏疏泄功能异常为主要病机,并且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以肝郁气滞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孙克伟教授从气论治,以治气为主,根据不同的症状及证型,配合予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清肝泻火、活血化瘀、补肾解毒、补阴柔肝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2.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研究中对"络"之发病多以"肝络"定位的情况,从络病理论入手,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络脉瘀滞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了以"络"为慢性乙型肝炎病位类证候要素的观点。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变涉及脏腑较多,邪气入络是本病多脏多腑病理变化的基本病机,以"络"作为病位类证候要素可更好体现肝病全身病变特点,有助于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目前虽然中医界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出台了一些行业标准,但还是存在一些乱象。比如现行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尚不完全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际,影响了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本文从八纲辨证出发,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寒温之性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性,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性为寒。刘完素提出的肝气以温为本的思想,对从温论治慢性乙型肝炎有着重要的启示。维护和重建"肝气温"的体内环境,或可能是抑制乙肝病毒生存和复制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共同的病理基础,其病变有一定的可逆性,积极防治肝纤维化是防止病情进展为肝硬化的关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疗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常见证候,故本院肝胆内科以益气养阴、活血散结之纤化胶囊攻补兼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为该病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整理归纳,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中的药物进行分类,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发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以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单味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为柴胡、白术、丹参、茯苓、茵陈。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属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易感湿热疫毒之邪,故在临证用药时要重视益气滋补肝肾、清热解毒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总结近三十位名医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论述,湿热之邪、毒邪、瘀邪是慢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三者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交结,相互影响,或偏重湿热之邪、或毒邪、或瘀邪;病因病机明确,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探讨乙型肝炎的病机,认为"污秽之血"是乙型肝炎发病的基础,湿热毒盛是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机要素,疏泄失常是乙型肝炎的病机环节,肝血瘀阻是乙型肝炎的病机关键,脏腑虚损是乙型肝炎病机的发展趋势。指出本病临床虽可有寒热实的不同见证,但总以因实致虚、虚实夹杂为特点。因此临证应遵《内经》"谨守病机"之旨,以求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环节是抗病毒,但非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故应深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寻找其结合位点与治疗思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从中药具有抗病毒协同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及抗炎护肝改善肝功能作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中药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并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症的临床疗效以弥补西药治疗之不足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池晓玲 《环球中医药》2012,5(5):359-361
岭南地区湿热为主的独特气候使岭南人群形成了脾虚湿盛、痰湿内蕴的体质特点,而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及人 群体质密切相关,虚实夹杂证候多见,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岭南地区人群体质特点,本着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为慢性乙型肝炎患 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舒理肝气、健运脾气为治疗之根本,注重祛湿法的运用,灵活运用道地药材,这些对岭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乙肝病人不断增多,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病具有传染性,治疗方法纷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但临床缺乏特效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由于病毒因素、自身免疫反应、胶原刺激因子持续存在,肝脏纤维化不断发展,易导致肝硬化,甚至会出现肝癌.本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基础为气虚夹瘀.认为与"毒"、"虚"、"瘀"有关,故在治疗上每以益气活血为主,佐以解毒之法,常获预期之效.  相似文献   

11.
彭顺林教授将鼻渊病机归纳为"湿热痰瘀,上焦痹阻",治疗以清热化湿为大法,根据鼻渊病机及鼻窦自身生理特点,在处方用药中强调:"清热化湿,三焦分消""轻可去实,上焦宣痹""痰瘀互结,随症加减".并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虚实转化,临证应当灵活辨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罗银星  蔡小平 《河南中医》2021,41(2):211-215
蔡小平教授根据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为本、瘀毒内结为标的基本病机,临证时以疏肝健脾化瘀解毒为治疗大法,创立了调肝散结方,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随证加减.蔡教授提出,肝癌临床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瘀毒内结证、湿热内蕴证和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常用调肝散结基础方、逍遥散、六君子汤交替使用;瘀毒内结证属瘀阳毒者药用调肝散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5.
王陈妮  刘燕 《河南中医》2020,40(2):199-202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痛风的发生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虚弱为本,痰湿瘀血内结,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为标,属本虚标实证。其治疗痛风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如辨为气血不足者,用参五秦艽汤加减补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如辨为营卫失调者,用续断丸以益气养荣,补益肝肾;如辨为风湿痹阻者,采用消风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如辨为湿热内蕴者,采用二妙散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如辨为瘀血痹阻者,采用舒筋散温通经脉,活血散瘀;如辨为痰瘀互结者,采用赶痛汤活血祛痰通络;如辨为劳倦过度者,采用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等。治则明确,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以固护脾胃,调理气血为特点;治法灵活,补虚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等攻邪治法;提倡内外兼治,善用中药内服及熨法、雷火针法外治;组方严谨,药物配伍以寒热并用、固护脾胃、重调气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迟莉丽  刘秀梅 《河南中医》2011,31(8):833-834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脾胃,病机是气机升降失调,特点是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中医通过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利温、活血化瘀、滋阴养胃等"通"法辨证论治,可达到"脾胃健运,气机通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肝癌的辨证论治中,徐基平认为肝癌大部分是在外感邪毒、情志内伤或是不洁饮食影响下,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湿热等病理产物形成,肝疏泄功能失常,发为本病.肝癌病位在肝,而且和脾、肾二脏息息相关.治疗上强调健脾贯穿治疗全过程;注重木土关系,讲究肝脾同治.提出健脾利水渗湿、健脾疏肝理气、滋补肝肾兼健脾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黄永宾  胡培森 《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病机为肾虚督亏、寒湿热痹阻、脉络瘀阻,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以肾阳虚衰,外邪入侵和病理产物蓄积为主,内因为肾督阳虚,外因为寒、湿、热、风邪,病理产物主要包括痰浊、瘀血,外因中寒邪入侵尤为关键。故笔者临床治疗AS多从肾督辨治,从脾胃辨治,从痰浊、瘀血辨治,强调从肾督、脏腑、脾胃、血瘀等方面论治,临证中把本病分为肾虚督寒证、寒湿阻滞证、瘀血痹阻证、湿瘀互结证四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标本兼顾,应用固肾通督、温经散寒、祛风健脾除湿、化瘀通络等治疗方法,灵活用药。常用的药物有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平肝熄风药。  相似文献   

19.
肝主疏泄,能疏通畅达一身之气机。肝气为病,多易波及他脏。臌胀之初多肝气郁滞,郁则盛,脾胃主运化水湿,但脾胃气机的升降必借助肝气的疏达始能调和不病,今肝气不和不能正常疏达反来克伐,则脾失健运,水湿难以运化而停滞腹中形成胀满。臌胀的形成与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臌胀从肝论治是根据肝的升达疏泄作用对气、血、水、脏腑以及情志的影响作用和臌胀与脏腑、气、血、水的密切关系而确定的。临床上通过调肝的方法使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水调畅,进而使人体气血恢复调和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臌胀早期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宜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臌胀中晚期肝郁血瘀水停,宜疏肝活血,化瘀利水;臌胀中晚期肝肾阴虚水停,宜柔肝滋肾,养阴利水;臌胀中晚期肝气阳虚水停,宜补肝气,温肝阳。臌胀无论从病因、病机还是辨证施治中的理法方药选择上,均应注重调肝。  相似文献   

20.
周雯怡  苏励 《陕西中医》2022,(5):640-643
本文归纳总结苏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苏教授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虚实夹杂,实则责之于湿热瘀邪,脾胃之气受损,水湿痰饮,湿热内蕴,瘀血阻滞,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虚则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以致津液化生、运行、输布失常;加之疾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的特点,造成全身多脏腑功能的失调,津液失化.因而苏教授在临证治疗中提出养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