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 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d吸收,2眼术后15?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 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节段性垫压术与玻璃体切割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节段性垫压手术首次成功率已达90%以上[1],但仍有部分病例需再手术.笔者对经手治疗的3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节段性垫压术后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共21例(21眼)纳入研究。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患者均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及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晶状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5眼(71.5%),多次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19眼(90.5%)。最终视力>0.1者7眼(33.3%),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17眼(80.9%) 。术前眼压平均6.1mmHg,术后眼压平均14.8mmHg,术后眼压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810nm激光治疗周边局限浅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810nm激光治疗34例(34眼)周边局限浅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访1年,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激光治疗后,治愈32眼;无效2眼,另行巩膜外垫压术;3眼出现激光斑旁新裂孔,补充激光治疗后未出现新裂孔。随访期间均未复发。结论 使用810nm激光治疗周边浅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次激光联合泼尼松治疗孔源性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的疗效。方法 孔源性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的患者42例(43眼),分次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激光光凝2~4次,间隔7~14 d,激光后予以口服泼尼松每日30 mg,连续1~4周。结果 37眼有效,总有效率为86%。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范围>3PD的视网膜裂孔9眼,治疗有效5眼,有效率为55.6%;脱离范围≤3PD视网膜裂孔34眼,治疗有效32眼,有效率为94.1%。结论 分次激光联合泼尼松治疗孔源性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16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间接检眼镜下行视网膜裂孔精确定位,行孔周冷凝、放液、巩膜外加压手术。试验组为不联合巩膜环扎组,共89 例(93 眼);对照组为联合巩膜环扎组,共74 例(76 眼)。术后随访6~9 个月。结果 ①试验组视网膜复位89眼,对照组视网膜复位72眼;②视网膜复位者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试验组提高82 眼,对照组提高64 眼。结论 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化了手术操作,视力预后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的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2例32眼。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间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术前视力(BCVA, LogMAR)1.4(0.2-1.7),术后1周平均视力0.83±0.35,末次随访平均视力0.52±0.34,术前与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U 检验,P<0.05),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平均眼压(15.15±3.04)mmHg,术后1周平均眼压(17.75±2.7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眼压较术前眼压升高。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20±1.81 mmHg,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视网膜全部复位,复位率100%。3例患者发生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2例患者晶体发生羽毛状混浊,均恢复正常。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可以作为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对449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做回顾性分析,男243例,女206例;术前视力光感~0.2;平均病史11.6月。手术采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结果449例均诊断明确,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0.6%,病因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14例,占25.39%,眼外伤85例,占18.9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2例,占18.26%,黄斑部病变41例,占9.1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占8.69%,眼内炎25例,占5.57%。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正走向成熟,其适应证逐渐扩展,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采用药物液化和机械液化相结合的方法,将20只Albino兔的玻璃体快速液化,然后用高速液流将视网膜冲破形成视网膜裂孔.结果37只眼成功的建立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结论此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有助于临床研究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理、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2眼),治疗组(n=26)行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照组(n=26)行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视力、眼压、并发症和视网膜复位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手术时间缩短(P<0.05);术后3 d及术后7 d,两组患者眼压较术前均升高,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小分辨角对数均降低(P<0.05);术中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5.38%)低于对照组(42.31%)(P<0.05);术后治疗组低眼压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30.77%)(P<0.05);治疗组视网膜复位率(92.31%)与对照组(88.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5+与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相当,但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及术后低眼压的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1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合并睫状体环形纤维增生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要点,分析其形成的病理机制。 方法 回顾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结合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 术中取出人工晶状体,行玻璃体切除术,剥离并切除睫状体环形增殖物后,复位视网膜,填充硅油。3个月后取出硅油并悬吊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网膜平伏,眼压恢复至正常。 结论 视网膜脱离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形成睫状体环形纤维增生的患者可表现为慢性低眼压和角膜带状变性,手术治疗应以保证眼压的维持并提高视力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对照研究。入选标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1)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牵引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积血。排除标准:(1)曾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梗塞);(2)曾行玻璃体切除术。所有患眼均在行玻璃体切除术前7天接受眼内注药术,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5mg(0.1mL)Bevacizumab(Avastin)。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并发症的变化,如术中出血情况的变化、剥膜的难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的改变等;术后早期主要观察眼内出血、纤维蛋白渗出和虹膜红变发生情况;其次是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结果 30例(34眼)31~79岁患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入选。术中发现所有患眼眼内新生血管膜明显萎缩,术中剥膜时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相对缩短,硅油使用频率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P<0.01),并且视网膜均解剖复位。结论 对于严重活动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新生血管和术中出血。但该药物手术前使用的最佳时间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近20年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其研究特征、热点及趋势。 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采用VOSviewer软件对2001年至2020年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相关文献的总体特征进行关系网络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结果 本分析共有237篇文献,总共被引5 272次,篇均被引22次。在20年的时间里SCI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峰值。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日本、意大利、美国。发表论文数量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机构是日本大阪大学。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2位的期刊是Retina和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玻璃体切除相关手术的探索上。该领域被引用次数排名前十的文献提示不同的年限研究的侧重点有区别,2001—2011年主要为玻璃体切割术的使用推广和内容物的填充,2011年之后为内界膜填塞、内界膜翻瓣、内外路联合手术的探索。 结论 近些年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为基础的手术方式的改进上,如何更为恰当的处理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内界膜是国际学者研究的热点,具有较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视网膜光凝(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行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的79例(79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视力提高61眼(77.22%),视力不变15眼(18.99%),下降3眼(3.80%).玻璃体切除术后1个月内有2眼发生眼压升高超过30 mmHg,1眼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 3个月内有2例出现玻璃体再出血; 12个月内有2眼发生硅油乳化继发青光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造影能够有效治疗RP,既能避免过度光凝,又能防止光凝不足,在提高患者视力的同时,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常见病因及玻璃体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住院治疗229例243眼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病因构成、手术方案及预后。 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134眼(55.56%),视网膜静脉阻塞77例(32.3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眼(5.80%)为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 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