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属于“双心疾病”范畴,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持续存在,可增加冠心病的复发或影响心肌梗死预后。中医的“双心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志,按照功用之异,分为“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核心病机为“心脉瘀阻,心神失养”所致神明失守,抑郁由生。结合“双心学说”、心梗后抑郁的启动环节与其核心病机,本课题组主张“双心同治”,予祛瘀养心治法为基础,“祛瘀”以祛除心肌梗死(真心痛)之瘀血内停,“养心”以调节抑郁(郁病)之心神失养。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中的双心医学是由心血管医学与精神心理医学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中医学并无双心疾病的说法,但“双心”的理念早已存在。李亚平教授基于“心主神明”“心主血脉”论断,提出“双心同调”的治疗思路,即治血脉之病需兼顾调治心神,而疗情志之疾亦多兼调血脉,临床以此作为心血管疾病之辨治常法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收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主张"双心同治"。双心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养心氏片通过益气活血、化瘀止痛,除烦解郁安神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稳定情绪,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达到双心和谐的目的,适用于冠心病双心治疗。文章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通过对养心氏的组方特色进行探析,为双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与失眠的共病率高,属“双心同病”范畴。陈晓虎教授认为冠心病合并失眠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产物为痰、瘀、火,病机为心脉痹阻、心神被扰,且发生发展受情绪影响。在治疗方面,陈教授倡导“双心同调法”,“君主之心”与“神明之心”同调,活血与安神并重,同时注意和胃健脾,并结合心理疏导,获得了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双心医学的中医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双心医学提供借鉴。方法:回顾近10年中医研究双心医学的文献,对其进行总结提炼。结果:中医认为双心医学多从心、肝、肾、脾入手,侧重各有不同,偏重于肝者尤多。双心疾病的研究多为基础疾病对情志疾病的影响,而情志疾病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二者共同发病的机理阐述还相对较少,从双心医学角度来认识高血压合病焦虑、抑郁的研究亦较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结论:双心疾病实为形神兼病,"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失常为基本病机,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辨证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应注重形神兼顾,双心同调。  相似文献   

7.
双心疾病是近年来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疾病概念。“心主神明”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指导双心疾病的治疗。概述了“心主神明”的内涵,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与双心疾病的联系与差异,并对基于“心主神明”的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心作为五臧之一,心主血脉为之体,为阴;心主神明为之用,为阳,因此双心理论体现的是心脏的一体两面。双心理论是指“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并包括二者之间的生理相依,病理互损。赵海滨教授提出心肌梗死后抑郁焦虑的中医核心病机特点为“瘀热虚滞”,临床上针对“瘀热虚滞”,提出“活血清心”以清“瘀”“热”,治血脉不畅;“养血调神”以调“虚”“滞”,治神明异常,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双心同治。  相似文献   

9.
唐升  许二平 《中医研究》2023,(10):17-20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伴有精神心理问题,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西医学对双心疾病的诊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中医角度认识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大量临证基础上进行探析,得到心肝失调是双心疾病的关键病机这一结论。气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藏神,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心肝为母子关系,气机调畅则气血调和,血脉和则心神安。肝为气血调节之枢,故情志失调首犯心肝。若心肝失调,则出现胸闷不舒、神疲心悸、抑郁善忧、情绪不宁、郁郁寡欢、性情急躁、易怒善哭、心惊胆怯、夜寐难安等症状,发为双心疾病。故从心肝论治,通过解肝郁、畅心血,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韩欣璞  朱潇雨  许博文  李杰 《中医杂志》2023,(21):2248-2252
肿瘤与双心疾病共病是临床常见状态,与肿瘤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探讨其核心病机及治法可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策略。认为心肾阳虚是双心疾病常见的核心病机之一,郁热毒闭是肿瘤生成及转移的核心病机,癌毒损络致血脉之心失荣,肺失宣降致神明之心郁结,从而导致或加重双心疾病。基于“以证统病”诊治思路探讨相关证治,辨证在前,四诊合参,明确核心病机及基本治则;辨病在后,识病佐证,兼顾疾病特殊性加减用药。实现肿瘤与双心疾病精准施治,减少多重用药副作用,冀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于双心疾病研究的加深,西医疗法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而中医因其理论架构中早就有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认识,因此在双心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近些年中医疗法的结合应用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于双心疾病的病例分析,来研讨这种治疗手段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从心主血脉而通神明、心为君火以镇阴邪、心损不复须和营卫等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经验,系统阐述桂枝茯苓丸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体会。认为心主血脉,内通神明,“神明之心”与“血脉之心”异常所致的形神合病是慢性心系疾病的重要特征。桂枝茯苓丸既可化瘀,又兼安神,具有双心同调之功。心系疾病,若久虚不复,血脉壅塞,可发展为心损“。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桂枝茯苓丸通过调和营卫、畅达血气的方式,达到气血资生、经脉通畅、伏邪外透之效,则心损可复。灵活化裁桂枝茯苓丸,可更好地发挥其活血通脉、宁心安神、温阳利水、调和营卫之功,以适用于多种复杂性心系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常并发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障碍,称之为"双心疾病",而精神心理问题的持续存在又可诱发冠心病的发作或加重其病情,影响预后。基于中医对心的生理特点的认识及西医双心同治的思想,笔者探讨了冠心病"双心同病"的中医内涵,从"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病理互损、相互为病的角度进行阐述,并在气虚、血瘀的病机基础上,提出心神失调是冠心病的又一重要病机。因此在运用"双心同治"理论治疗冠心病时,当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兼顾,在调和血脉的基础上,将安神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4.
“心主神明”理论以藏象学说为基石,社会人文学、古代哲学与中医心理学思想渗透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的实践反馈,其内涵愈发深刻,现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养生、发病原理、诊断辨证、治疗法则以及预后保健等。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心主神明”的科学性得到证实,并形成了心血管科和心理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双心医学”。“双心医学”强调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要,旨在跨越临床与人文的藩篱,追求心身健康的和谐统一状态。  相似文献   

15.
神有元神、识神、脑神、心神之分,脑髓有脑芯、大脑之分。大脑调控着躯体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体现着识神的主宰作用,称之为神明之心,这个"心"只是大脑的代称。心主血脉而舍神,所以神明之心隶属于血脉之心,两心息息相通,体阴用阳,藏象一体,总称为心,但这个心只是医学与哲学的产物。位于脑髓中心的脑芯才是本原本义本体的心,是人体的"真心""真主",故曰"心主",与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相比,故曰"小心"。  相似文献   

16.
心神主导脏腑机能活动,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经络为神气行使之道;心神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论"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背景,根植于中医传统藏象学说理论,是对人类复杂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具有着浓厚坚实的文化底蕴。"心主神明论"不仅阐述了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整合调控、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心身统一,一元化地阐述了人类复杂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可见"心主神明论"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与现代医学的"双心医学"重视"心脏"和"心理"的深层关联不谋而合,中医"双心学说"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双心为病。在中医"双心医学"的指导下,应将"血脉之疾"和"神明之病"视为一体,做为心脏疾患的两个方面,将冠心病(胸痹)和焦虑(郁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证候特征,即"双心同治":运用"祛瘀法"治"血脉之心","调神法"治"神明之心"。本文将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阐述中医"双心学说",借以探析冠心病合并焦虑的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双心疾病指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其病机为肝郁气滞,气血脉络失和,心神失养;病位在心、肝,涉及脾、肾;病性本虚标实,初期多为气滞血瘀、痰浊痹阻,病久多虚夹瘀,多为气阴两虚,夹有血瘀、心神失养。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通络、养心安神为法。振腹疗法为中医外治法,通过对脏腑气机的调理以及神气的调治,以气调神,守神御形,使阴阳和平,经络通畅,从而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精神状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开辟了中医非药物治疗双心疾病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忽视。“双心疾病”是心身疾病的一种,作为形神失调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深究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之形神为一体,心主血脉主神明,这为阐明“双心疾病”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双心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形气神三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形的异常改变影响神的状态、血气运化失常影响神的功能、神之活动异常影响形的功能结构。结合“双心疾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挖掘,既可以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又可以丰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20.
双心疾病即心血管病变合并心理障碍,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该病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团队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创新性提出“畅络调神”论治双心疾病,并总结出“气络之心”与“脉络之心”概念,认为“络不畅、神不安”核心病机观贯穿双心疾病病程始终。BDNF与其核心病机密切相关,能够调节神经及血管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介导多种信号通路,进而促进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存活和修复,发挥显著情绪调节、心脏保护作用,是临床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之一。“络不畅”主要以“脉络之心”瘀阻郁滞,致气络、脉络不畅,具体表现为络虚瘀滞、络气郁滞。“络不畅”易导致双心疾病患者出现炎症反应、自由基生成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改变等引起氧化应激损伤,影响BDNF水平,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焦虑或抑郁等情绪改变。“神不安”主要以“气络之心”受扰,致心神、肝魂不安,具体表现为心神失养、肝魂不宁。“神不安”则易引起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生,这与BDNF水平引起的神经回路异常激活,神经损伤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该文试从BDNF角度阐述“畅络调神”论治双心疾病的理论内涵和病理机制,为双心疾病络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