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曾南  夏厚林  黄立华 《中医杂志》2013,54(2):99-102
基于古今文献资料,分析了现有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广义中药药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的认知基于功效与主治病证(应用),而功效术语表达又是药性的综合再现,可见“性—效—用”密切关联;中药的品种、质量是产生“性—效—用”的前提条件.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依循“品—质—性—效—用”为路径的综合研究模式,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为核心,以寒热辨证为纲要,设定药性整体与效应关联的观测指标,融合多学科知识,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多维研究,探寻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理论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浅述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胡洪民 《国医论坛》2001,16(2):47-47
1 四气1 .1 四气的由来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四气的定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将“气”称为“性”的 ,是宋代寇宗 ,他在《本草衍义》中提出“寒热温凉 ,是药之性”。故“四气”又可称“四性”。1 .2 四气的物质基础 温性药物多含有挥发油 ,如细辛、荆芥、防风、白芷等。热性药有的含多量的挥发油 ,如肉桂、胡椒、干姜等 ;有的含强烈刺激性的脂肪油 ,如巴豆、大风子 ;有的含剧毒的生物碱 ,如乌头等。寒性药物含有甙类 ,以皂甙、蒽醌甙和苦味质为多见 ,如地肤子、番泻叶、黄芩等。凉性药物所…  相似文献   

3.
王磊  裴丽  杨云松 《中医药信息》2012,29(1):127-129
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层次探索是现代中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可贵的成果,主要从文献及理论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进行评价分析。期待以这些理论探讨为基础展现出中药药性理论更深层次的内涵和特点,有利于摸索发展药性理论的更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鲁兆麟认为,目前按照功效分类中药的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掌握中药的临床运用知识.对于中药功效的认识,要从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入手,紧密围绕与中药药性密切相关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经归经等理论认知,同时,合理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才能准确把握中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剖析传统中药药性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机体电磁辐射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提出中药药性量子假说,即四气、归经是中药药性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指标。四气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量子叠加态的量度,归经表征的是药物和机体作用产生的电磁辐射与机体经络(电磁聚束频率)的吻合匹配,五味、升降沉浮则是药性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中药升降浮沉是一种表达中药作用于人体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主要解释中药对于疾病病症、病势发展趋向的影响[1-2],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一同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由来已久,其与中药采收加工、中药炮制、中医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组药等紧密相关。但由于医药分家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象思维是中医药学最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尤其对中药功效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象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发展与中国哲学思想密不可分;而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并且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发展壮大的学科,故象思维与中药学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象思维对中药功效方面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通过对药性理论主要内容的研究情况做简要的概述,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中药性能的研究应继续文献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结合,并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用药分析与理论探讨,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从而开拓研究思维,使中药性能理论的研究在现有基础上能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总结、升华,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阐述中药传统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工具[1]。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五味药性理论经常产生的一些相关疑难与困惑加以阐释分析,以图对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概述象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象思维对中药药性中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形成的影响,并指出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09,29(9):923-924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胆经药物寒性(占68.2%)最多,平性和温性次之,凉性最少,只占4.5%,这与胆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72.7%;辛味次之,占40.9%;甘味位居第三,占18.2%;酸味居第四,占13.6%;淡味和涩味位居第五,占9.1%,无威味。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胆经中药的功效为利胆退黄、截疟、清利胆经之火、瘀、风、湿等内外邪。入胆经中药以沉降作用为主.占药物总数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从圆运动角度浅析中药药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璐阳  林日阳 《新中医》2022,54(1):210-212
从圆运动角度分析理解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来源,加深中医学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认识,并思考其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用药精髓,扩宽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的应用范围,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部分中药材必须经过炮翩后才能人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用的一项中药加工技术,是我国医药学所特有的制药术语。“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两大特色。中药药性是对中药功效作用性质的概括。炮制对药物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的影响等。在此,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辣木叶是印度传统草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辣木叶可以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肾功能异常、肥胖、癌症、癫痫、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且价位低廉的植物药,对其药性研究有利于扩大辣木叶的适用范围,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根据现有的研究,结合中医性味归经理论,推测辣木叶性寒凉,味甘、苦,性沉降,归肝、脾(或/及胃)经,属安全剂量下的无毒类药材,其配伍及禁忌尚不明,功效为健脾化痰除湿、清肝泻火,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的甲亢、肝阳上亢及痰湿中阻的高血压病、脾虚痰湿的肥胖症及糖尿病等。借助实验室手段,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辣木叶的中药药性,以促进海外植物药辣木叶的"中药化",拓展中药新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相关项目各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索,在实验性研究方面尤其是围绕某一药性属性的关键要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清热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主要适用于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里,或阴虚火旺,出现以发热、舌红、脉数为主要表现的里热证,如气分实热证、湿热泻痢和黄疸、痈肿疮疡、温毒发斑、痈肿疮毒以及热病伤阴、阴虚潮热等,临床应用价值高,现代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因其性偏寒,又常作为中药药性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代表性药物。本文对近年来清热药在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研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作一综述,以期较全面地展示清热药的功能属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现状,系统归纳总结研究方法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清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也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以果实入药的中药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果实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20种)为样本建立数据库,按关键字段搜索,得到61种以果实入药的中药,用类似方法分别统计420种(对照组)和61种(果实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果实组中药性温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药性寒者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味呈酸性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归经未见明显特点(P>0.05);果实类中药多具有理气和消食功能(P<0.01)。结论果实类中药药性特点明显,可能具有共同的产生有关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升降浮沉看中药功效的双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2):719-719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四种趋向性能,是药物的作用趋向。一般而言,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大多质地较轻的如植物花、叶,具有发表散寒。升阳开窍之功,可概括为温热主浮(如羌活辛温散寒祛风湿),辛、甘、淡主升(如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大多为质地较重的植物如种子、果实、矿石,具有清热泻下,降逆止呕平喘之功,可概括为寒凉主沉(如钩藤甘寒清肝火),苦、酸、咸主降(如乌梅酸平涩肠止泻)。但也有“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芫花沉降,苍耳子升浮”等例外.  相似文献   

20.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4):406-409
通过对入肾经的中药四气、五味、分类、升降浮沉及毒性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入肾经药以温性、甘味、补虚类及具有沉降性有关,其中有15味有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