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辅助研究陈以平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陈以平教授辨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门诊病例资料和处方,采用复杂网络工具箱实现网络信息统计及分析,采用基于信息熵的互信息方法进行相关性评估,并引入随机置换检验自动确定关联度的显著性阈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网络,采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衡量药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关联规则对方剂中的核心药对进行挖掘。结果 (1)共收集218例患者的资料,提取613首处方,涉及198种药物,药物的累计使用频次为10 140次。(2)使用频次超过60的药物有21种,即白术、黄芪、当归、苍术、山药、茯苓、猪苓、白花蛇舌草、僵蚕、薏苡仁、丹参、党参、半枝莲、芙蓉叶、金樱子、狗脊、淫羊藿、菟丝子、葛根、川芎、重楼,可以视为陈以平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础药物;其中白术、黄芪、当归、苍术、山药、茯苓的使用频率超过90%,可以视为核心药物。(3)补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祛瘀药、化湿药的使用频次较多。(4)通过关联规则的分析,共得到627个药对,其中AVCH1的核心药对24个;同时,根据BK算法得到4个基本方。结论陈以平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多从脾虚湿热、瘀阻脉络入手,采用益气清热、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治法;核心药物有白术、黄芪、当归、苍术、山药、茯苓,并得出24个核心药对,4个基本方。  相似文献   

2.
姜晨  吕阳 《北京中医药》2021,40(2):121-124
目的 从多角度分析杨洪涛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对其治疗经验予以数据归纳.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经杨洪涛教授诊治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资料,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中药频数统计,运用Gephi软件进行药物网络社区分析提炼出基础方,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 ,研究当归芍药散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并记录当归芍药散有效成分及相应靶点。使用UniProt数据库和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 Cards)获得当归芍药散治疗IMN的候选靶点。使用Cytoscape 3.6.1作出网络药理图,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借助生物信息资源数据库对生成结果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28个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catechin)、芍药苷(paeoniflorin)、谷兹醇(sitosterol)和β-谷兹醇(beta-sitosterol)等。同时获得33个可能的作用靶点,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IL-6、MAPK8和CASP-3,主要涉及3条通路,包括TNFR/FADD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BCL-2/BAX外源性细胞凋亡通路与TNF-α炎症通路。结论: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得出当归芍药散治疗IMN的可能机制,为开展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三焦与气血水代谢关系的角度出发,将三焦气化理论运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辨证论治中.从整体出发,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病机,把握不同时期的病机关键和发生、发展规律.认为三焦气化失常、气机不畅、气血水失调的基本病机,贯穿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始终,上中下三焦相互作用影响疾病进程.此外水气的失调,无论虚实皆可导致瘀血形成.治疗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单方及中成药治疗、针灸及其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但也应看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来证实IMN患者可以单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建立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医药治疗IMN的靶点机制有待阐明,以期为中成药开发提供依据。在治疗方式上,中医辨治疾病方式多样,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作为辅助疗法治疗IMN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人NS的33%[1]。膜性肾病以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特征的,根据病因分为特发和继发两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9.89%[2]。目前采用的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未能取得满意疗效,且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引起严重的副反应。中医药在膜性肾病治疗方面有很多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MN的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具有花费高,副作用大,预后差等不足之处。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不断发展壮大,其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各家的重视。检索近年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对近几年中医各位医家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思路及经验进行总结,收获颇丰。显示中医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较好的减毒增效作用。而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各学者的重视及推崇,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常表现为顽固性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利尿治疗效果差。孙鲁英教授认为,此病主症为水肿,病机为肺脾肾三脏虚损,三焦不利,水液代谢的开阖枢机失常,治疗需结合水肿主症和辨证分型特点,症证结合,标本兼治,以病统证,以症和证统方,重视恢复水液代谢的枢机功能,强调扶正为主,调畅气机,通利三焦,利水消肿,同时还要兼顾精微下泄、肾络受损的病机,重视补肾填精、祛湿通络,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膜性肾病的组方配伍规律,为中药复方治疗膜性肾病(MN)的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膜性肾病"为篇名,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排除西医药物、单味中药处方及中药提取物。提取入选文献的中药复方组方内容,对中药名称进行术语规范化处理,建立中药复方药物构成数据库。应用R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中药复方进行数据挖掘,对中药复方的药物使用频数、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量化分析。结果:170首治疗膜性肾病的中药复方中,出现配伍频数较高的中药为黄芪、茯苓、白术、党参、丹参、当归、山药、山茱萸等;出现频数极低且不常用的中药为鬼箭羽、胡芦巴、虎耳草等。关联规则分析共筛选出17条有意义的配伍关联,提示黄芪、茯苓、白术等为配伍核心药物,常与淫羊藿、山茱萸、山药、泽泻等中药配伍。结论:数据挖掘技术提示益气健脾等治疗原则是中药复方治疗膜性肾病的主要组方配伍规律,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可为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以器官特异性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大多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等,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中医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归属于中医“肾风”“尿浊”“水肿”“虚劳”等范畴。关于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众多,涉及环境因素、细胞因子及蛋白、基因等多个方面。文章就近五年国内外关于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论述,以期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07-40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膜性肾病的疗效。方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辨证加减,西药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特发膜性肾病37例,结果示其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及D-二聚体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是D-二聚体显著下降。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根本病机为脾肾气虚,水湿、瘀血、湿热为膜性肾病最主要病理因素。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有明显疗效,对降低血栓并发症危险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对现有中文临床试验文献依照循证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为中医药防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文献来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0—2015年)。以"膜性肾病"或"膜性肾炎"或"特发性膜性肾病"与"中医"或"中药"或"中西医结合"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43篇。对43篇文献进行方法学分析发现临床研究方法表述不详,随机方法描述模糊,未采用盲法,只有部分文献报道了退出或撤出病例数量及理由。因此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存在方法学质量底下,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低下及临床研究设计不足的问题。结论:虽然目前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较差,但是我国学者仍然从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对IMN具有确实的疗效,并有高质量临床文献发表。今后需设计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方案,使研究具有对比重复性,可信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加味升降散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加味升降散对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升降散,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浮肿、倦怠乏力积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浮肿、倦怠乏力、纳呆口腻、腹胀身重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浮肿、倦怠乏力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显著(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个月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有所上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个月两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所下降(P0.05),总胆固醇下降显著(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加味升降散具有减轻IMN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提高血浆蛋白水平、降低血脂的作用,且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整合用药网络及靶点网络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组方规律及其具体药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医学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中提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方药并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用药网络相关分析,筛选出核心药对及核心处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筛选出核心处方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靶点、糖尿病肾病的靶点,并取两者的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及相关插件构建药物-有效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及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聚类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9篇文献,筛选出172首方剂,涉及379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方药中的高频药物药性多平、寒、微寒、温,药味多辛、甘、苦。常用配伍是丹参与黄芪、泽泻与茯苓、当归与黄芪。用药网络分析得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处方为六味地黄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丹参、金樱子、芡实。核心处方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泽泻醇B、芒柄花素等,核心靶点为细胞骨架肌动蛋白(ACTB)、Janus激酶2(JAK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等关键蛋白靶点,可能参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网络药理学所预测的核心靶点中的JAK2、ICAM-1、VCAM1、IL-4与关键活性成分稳定结合。结论 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处方可通过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发挥疗效,可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药物的应用及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版,探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当代中医使用中药治疗IgA肾病的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中采用中医方剂治疗IgA肾病的相关文献,建立IgA肾病方剂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探索用药规律。结果:CNKI中名老中医治疗IgA肾病方剂共118首,包含中药227种。其中以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活血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芪-茯苓。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4个,新处方7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IgA肾病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出组方以清热利咽、滋阴补肾活血为主,同时不忘顾护脾肾。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宗气不足证现代医案的处方配伍用药与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文献中的宗气不足证医案,建立宗气不足证医案诊疗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及复杂网络分析现代宗气不足证医案常用药物、药物功效、性味归经、药对与组方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医案131例,其使用中药共191味,中药使用频次总计1555次。其中治疗宗气不足证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黄芪(93.1%)、升麻(72.5%)、柴胡(72.5%)与桔梗(63.4%);其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肺脾胃经为主。关联频度较高的药对为黄芪+柴胡、黄芪+升麻、升麻+柴胡、黄芪+桔梗等(关联频度分别为95、95、90与83)。核心处方为升陷汤合四君子汤。结论:现代医家治疗宗气不足证以升补宗气为根本大法,其中黄芪为补益宗气之首选药,升麻、柴胡为升提宗气的要药。药物配伍规律体现为升补相济、敛散相得等,治疗处方以升陷汤为基础方,并合用四君子汤共奏升补宗气之功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督灸法治疗脾肾两虚型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脾肾两虚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予降血压、利尿、抗凝、激素、环磷酰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改良督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胆固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8.95%,对照组有效率为65.7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督灸法治疗脾肾两虚型膜性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2方面概述本病的中医特征,总结了名家经验及临床试验研究,同时按是否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分类进行概括。归纳出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特色与优势,并阐释当今关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挖掘单纯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中医方药治疗放疗及化疗所致口腔炎的文献,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基于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和clementine12.0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243篇临床应用报道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243篇临床应用报道中包含放化疗致口腔炎病例共10585例,处方238首,中药230味。230味处方中药使用频次前五的依次是甘草、金银花、生地黄、麦冬、玄参;功效归属类型排在前三的依次是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四性类型排在前三的依次为寒、微寒、平;五味类型排在前三的依次为甘味、苦味、辛味;归经类型排在前三的依次为肺经、胃经、心经。在关联规则分析中,符合支持度≥ 10%及置信度≥ 70%分析条件的关联规则共37条,其中包含药对关联规则6条,3味药关联规则19条,4味药关联规则12条,核心药物为使用频次较多的前五味中药。结论 中医治疗放化疗致口腔炎的用药规律为:清热药+补阴药+利咽药、清热药+利咽药及清热药+补阴药。  相似文献   

20.
孔薇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紧扣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之病机特点,以平补脾肾、化瘀清热为治疗大法。针对大量蛋白尿之患者,用药遵循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的原则,以"平"为主;针对水肿较著之患者,以淡渗利湿之品轻药重投;针对湿热症状较著之患者,需在补肾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湿泄浊之法;针对久病入络之患者,需适当配伍藤类药及虫类药以活血利水、化瘀消癥;针对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评估患者疾病进展程度,把握病程各阶段治疗重点,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