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泌体富集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核苷酸、脂质及代谢产物等,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基于外泌体的无创、早期和快速诊断的液体活检正成为肿瘤新型标志物诊断技术,而且随着外泌体的分离和检测方法的进展,肿瘤外泌体标志物的诊断及其靶向治疗具有广泛临床转化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阐述肿瘤外泌体标志物应用及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肿瘤源性外泌体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主要以三种途径在肿瘤微环境中传递,包括肿瘤细胞间相互交流、微环境细胞影响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影响微环境细胞。通过这三种方式,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参与肿瘤进展的调控,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的侵袭性、耐药性、干性、肿瘤代谢重编程和免疫逃逸等过程,并呈现出促进或抑制肿瘤发展的双重作用。外泌体具有膜性结构,其内容物能够抵抗胞外蛋白酶的降解,在体液中保持高度稳定,因此外泌体来源的非编码RNA有望成为多种癌症的诊断和预后指标。此外,在肿瘤治疗领域,可以利用外泌体递送非编码RNA进行靶向治疗,或者敲低或改造对肿瘤起促进作用的非编码RNA进行肿瘤治疗。本文综述了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通信机制和功能,包括其作用途径、效应、标志物价值和靶向治疗潜力,并指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促进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及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肿瘤疾病研究中,外泌体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囊泡样小体,能够帮助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可作为肿瘤鉴别诊断的标志物;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抑制肿瘤发展;还可以作为潜在的天然载体将功能性miRNA和化疗药物传递到肿瘤细胞进行治疗。本文总结了外泌体的结构功能,重点论述了外泌体在恶性肿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是具有磷脂双分子膜结构的纳米级囊泡,直径在30~100 nm,广泛分布于血清、唾液、尿液等体液中。外泌体中包含多种蛋白质、核苷酸、甚至病毒等遗传物质,广泛参与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最近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mRNA和miRNA等遗传物质直接来自母体肿瘤细胞,此外外泌体携带的遗传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受体细胞,因此外泌体可能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外泌体作为肿瘤诊断的标志物以及外泌体对肿瘤治疗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起病隐匿,发现时多为晚期且治疗困难,亟需研发更有效的前列腺癌诊治手段.外泌体是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nm的细胞外囊泡.在肿瘤患者的多种体液中均能检测到肿瘤相关外泌体,其在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和耐药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外泌体应用于肿瘤治疗时表现出能穿过天然屏障、细胞靶向性、循环系统中可稳定存在等优势,表明外泌体在前列腺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外泌体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及其在前列腺癌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别的生物膜结构,由机体的多种细胞分泌,广泛分布于唾液、血浆、乳汁等体液中。外泌体中有蛋白质、mRNA、microRNA、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受体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microRNA是短链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个体发育、细胞增殖凋亡等生命活动。外泌体源性microRNA具有生物学特性和靶向特异性,不仅可作为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重大精神疾病的分子诊断标志物,甚至有潜力成为上述疾病的新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是世界范围内男性第二常见的癌症,虽然目前可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来诊断大多数前列腺癌,但其检测的特异性不足,而假阳性会导致不必要的活检,增加患者的痛苦与治疗费用。外泌体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外泌体中的信使RNA、微小RNA、非编码RNA、蛋白质、脂质等可以作为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通过检测尿液、血液等体液中的外泌体相关肿瘤标志物,能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文章就外泌体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前列腺癌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寻找外泌体内容物中更多特异性高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50~200 nm的双层脂质包裹体结构,可携带多种蛋白质、脂质及核酸,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已成为近年临床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肿瘤免疫、血管生成、肿瘤微环境调节等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并有可能成为药物的天然载体用于肿瘤治疗。随着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外泌体的生物学特点和功能研究进一步深入,外泌体提取及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为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相似文献   

9.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已成为青少年人群中导致癌相关死亡的首要疾病。但由于其早期高发的肺转移率以及广泛的对化疗药物耐药性问题,骨肉瘤在临床上的治疗仍存在巨大挑战。目前,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已经在国内外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外泌体(exosomes)在骨肉瘤中的诊断治疗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外泌体是一种可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40~100 nm)微囊泡,它具有传递mRNA、miRNA、DNA和蛋白质等各种信息和功能性物质的功能。它可由多种活性细胞产生和分泌,存在于多种体液和细胞间液中。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和传递形式以及所搭载的信息和物质,因此,骨肉瘤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骨肉瘤的发生、侵袭转移、耐药性及免疫逃逸。利用这些特点,外泌体可被人为搭载靶向药物或治疗性基因等物质,或通过多种方式对其分泌和释放进行调控来治疗多种肿瘤。近年来,关于外泌体在骨肉瘤方面作用和应用的研究成为热点,但仍停留在基础研究且尚未在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中进行应用。本文旨在对外泌体在骨肉瘤侵袭转移及耐药性上的作用机理、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望有助于为利用外泌体诊断、治疗和改善骨肉瘤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源于循环外泌体的miRNA可以从细胞代谢以及肿瘤微环境等方面调节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此外,外泌体miRNA还具有反映结直肠癌的分期、疗效、化疗耐药性以及复发风险的潜力。基于其生物学特征,本文系统梳理了外泌体miRNA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并阐明了基于miRNA靶向治疗结直肠癌的相关机制,旨在为外泌体miRNA成为结直肠癌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和创新性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5):444-447
宫颈癌作为女性第2大常见恶性肿瘤,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外泌体是多囊泡体和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囊泡样小体,可来源于多种细胞和体液,通过运载多种蛋白、脂质、信使核糖核酸及微小核糖核酸片段等生物学功能物质介导细胞-细胞间信息交流,其作为近年肿瘤学的研究热点,已被发现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诊断及预后有关。本文主要对外泌体在宫颈癌发病、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及靶向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胚胎神经发育受母体产前宫内及外界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子代神经精神疾病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发生风险随之增加,如何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早期诊断及干预至关重要。但目前缺乏敏感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和治疗手段。而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细胞间通讯载体,为子代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外泌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低免疫源性等生物特性,存在于几乎所有的体液中,携带特定活性分子靶向地改变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可作为诊断疾病、病情进展及治疗载体等重要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外泌体参与胚胎神经发育及神经精神疾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可作为潜在的无创性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指从各种细胞质膜释放出的循环胞外囊泡,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液中,具有纳米尺寸和高度特异性。外泌体可运输蛋白质、脂质、DNA和RNA,参与细胞间通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及广泛的临床应用。外泌体的活体示踪对于实时监测外泌体在体内外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外泌体活体示踪的分子影像学方法包括光学成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放射性核素分子成像、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以及多模态成像。这些成像方法的发展对于研究外泌体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肿瘤诊疗一体化中的作用。本文就外泌体活体示踪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细胞分泌的,携带大量活性物质,传递细胞间通信的纳米囊泡.肾细胞外泌体参与肾脏再生、修复及肾小管细胞间交流,调控骨细胞生长,在肾病的进展、控制及肾肿瘤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作为肾脏疾病靶向治疗剂的潜力.尿液外泌体含有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肾纤维化及肾肿瘤等潜在的标志物.肾脏作为机体重要器官,其外泌体(包括尿外泌体)的研究方兴未艾,现对其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5.
缺氧可以导致肿瘤的适应性更强、恶性程度更高以及耐药性,外泌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泌体是从胞内体脱落下来的小囊泡,主要作用是运送细胞之间的生物活性分子。缺氧会导致外泌体分泌显著增加,而外泌体中的核酸和蛋白质通过信号转导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一系列作用,包括肿瘤异质化、改变免疫应答、诱导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此外,研究发现外泌体的内容物类似于来源的细胞,意味着如果把它们视为适宜的缺氧状态标志物就能够通过微创过程进行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因此,研究缺氧微环境中的外泌体可能会开拓癌症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59-163
外泌体是一类由自体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样小体,参与细胞及内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外泌体可以通过在肿瘤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间运输细胞内的核酸、蛋白和脂类等物质,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可以影响肿瘤的治疗。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近来,与乳腺癌相关的外泌体逐渐成为一项新的研究热点,并发现乳腺癌细胞可以刺激分泌某些特定类型的外泌体,并有望成为早期乳腺癌筛查的新型生物学标志。外泌体传递的核酸、蛋白质等物质在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和治疗耐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外泌体也可以将抗肿瘤药物转运出乳腺癌细胞导致耐药。但外泌体作为肿瘤药物载体时,表现出极低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毒性,将为今后的肿瘤靶向治疗提供可行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外泌体是一种脂质结合的纳米级囊泡,携带多种蛋白质、脂质和遗传物质,参与局部和系统间信息的交换,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外泌体作为狼疮性肾炎疾病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外泌体在狼疮性肾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外泌体是细胞膜内陷后通过一系列复杂机制形成的细胞外囊泡,其在调节人体正常生理过程和某些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外泌体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黑素瘤是黑素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其晚期预后往往很差。因此,深入研究黑素瘤的侵袭转移机制对其诊治非常重要。外泌体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黑素瘤进展,同时外泌体中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也可用于黑素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外泌体的一些特殊功能也可以用于黑素瘤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细胞外囊泡是一类由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双层膜结构小囊泡,可携带包含亲代细胞信息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现已发现外泌体参与肺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外泌体可以作为肺部疾病早期诊断、病情分级、判断预后及评价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对外泌体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  相似文献   

2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8):1432-1436
外泌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屏障渗透性,以及低免疫原性和低毒性,在治疗和靶向药物递送应用上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基因工程设计将靶向配体插入外泌体表面,将可以实现靶向患病组织或器官并发挥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外泌体的产生与功能,当前药物加载到外泌体中的方式及靶向技术。此外,还讨论了工程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潜能,为周围神经损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