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焦虑、抑郁与病情阶段的关系,并分析焦虑及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纳入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45例(急性期组)、慢性期突发性聋患者71例(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HAMD)量表测评并对比各组焦虑及抑郁发生情况。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发病及治疗相关资料,通过回归树分析测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果 急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组和健康对照组(与慢性期组对比,Z=-9.100,P<0.001;Z=-9.091,P<0.001; χ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对比,Z=-7.336,P<0.001; Z=-7.324,P<0.001; χ2=21.674,P<0.001; χ2=23.148,P<0.001);慢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8,P=0.308; Z=-0.042,P=0.967;P=0.671;P=0.722)。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中,急性期患者占比更高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耳聋轻度耳鸣无或轻度患者占比更低2=12.650,P<0.001; χ2=18.629,P<0.001),发生抑郁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更低2=4.42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中无效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5,P=0.014; Z=-2.815,P=0.005)。 结论 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患者疗效越好,焦虑及抑郁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位置、最大直径及甲状腺外浸等临床病理特征与甲状腺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研究分析初次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运用检验临床病理特征与前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 结果 肿块位置、最大直径、数量、腺体外侵、受累腺叶数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以及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中,只有VI区淋巴结对前上纵隔淋巴结状态有影响;60例患者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0/60(16.67%)。相关因素的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对比:≥55岁vs <55岁(20% vs 16.36%, P<0.05);肿块位于下极 vs 上极 vs 中极(P>0.05);最大直径≥1.5 cm vs 最大直径<1.5 cm(18.18% vs 15.79, P>0.05);单灶 vs 多灶(21.88% vs 10.71%, P>0.05);单叶 vs 多叶(17.5% vs 15%, P>0.05);男性vs女性(20% vs 15.55%, P>0.05); Ⅵ区淋巴结阳性vs 阴性(24.43% vs 3.57%, P<0.05); 结论 总体来说,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本研究发现VI区淋巴结状态可能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角膜绷带镜应用于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有效性。 方法 选取翼状胬肉患者58例(62眼),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共29例31眼)术后第1天开始佩戴角膜绷带镜,对照组(共29例31眼)行常规眼垫包扎治疗,观察两组术后1 d、4 d、7 d及1个月时眼部症状及术后9个月时的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第1天、第4天,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第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术后9个月,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胬肉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对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影响,但可减轻角膜不适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是一种简单有效、适宜推广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呼出一氧化氮(nNO)在慢性鼻窦炎(CR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CRS患者及40例非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nNO水平的差异,nNO水平与年龄、BMI、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CT Lund-Mackay评分及E/M比值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nNO在CRS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结果 CRS组、CRSsNP组及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P<0.001),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CRSsNP组(P<0.001);eCRSwNP组及non-eCRSwNP组患者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患者(P<0.001),e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non-eCRSwNP组患者(P<0.05)。CRS组和CRSwNP组nNO水平均与E/M比值及Lund-Mack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423, P<0.001;r=-0.650, P<0.001;r=-0.434, P<0.001;r=-0.608,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NO水平与CRS分型显著相关(P<0.01)。nNO对鉴别非CRS与CRS、CRSsNP及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49,P<0.001;AUC=0.771,P<0.001;AUC=0.894,P<0.001),对鉴别CRSsNP与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776,P<0.01)。对鉴别非CRS与non-e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61,P<0.001),eCRSwNP具有高度预测价值(AUC=0.910,P<0.001)。 结论 nNO水平对CRS、CRSsNP和CRSwNP、eCRSwNP和non-eCRSwNP的初步诊断以及鼻息肉病变范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ME)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连续性非对照的临床病例分析。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RVO继发ME 30例30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继发的ME 9例9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继发的ME 21例21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3次,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 结果 B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77±0.24)logMAR、(0.27±0.19)logMAR,CMT分别为(596.8±139.6)μm、(272.6±29.2)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483, P<0.05; t=7.189, P<0.05);C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7±0.55)logMAR、(0.43±0.2)logMAR,CMT分别为(647.3±163.6)μm、(393.1±121.5)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88, P<0.05; t=7.189, P<0.05)。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一种治疗RVO继发ME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表面麻醉下的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手术双眼术前紧张程度、术中疼痛及配合度等,分析双眼疼痛是否存在差异及寻找可能的原因,探寻ICL手术双眼之间的合理间隔期。 方法 入组分次行双眼ICL手术的12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间隔1 d组及间隔1周组,患者双眼按间隔时间行ICL手术,所有手术均为表面麻醉,经透明角膜切口行ICL植入术。每只眼术前使用视觉模拟(VAS)量表评价患者紧张程度,术中术者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记录手术耗时,术后使用VAS量表评估患者术中疼痛程度及整体满意度,患者估计手术耗时。统计学分析比较双眼评分变化和组间差异,并探求疼痛程度与患者一般资料的关系。 结果 不管是在间隔1 d组还是间隔1周组,患者在第二眼手术时紧张程度较前减轻(1 d组:P<0.01;1周组:P=0.011),疼痛程度明显升高(两组均:P<0.01),手术满意程度变差(两组均P=0.001),估计手术时间延长(两组均P<0.01)。在第二眼术中,患者配合程度变差(两组均:P=0.002),但并不会导致手术耗时的增加(1 d组:P=0.481;1周组:P=0.499)。在第二只眼手术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回忆第一只眼的疼痛会偏低,在1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d组:P=0.082;1周组:P=0.011)。间隔1周组较间隔1 d组第二只眼相对于第一只眼的各指标的变化程度更大,但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及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显示,年轻的、未生育的人倾向于有较高的疼痛程度。 结论 第二只眼ICL手术患者的紧张程度较第一只眼降低,疼痛较前增加,配合度降低,这可能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需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双眼手术间隔1 d时和间隔1周时差别不大,可以根据需要选择ICL手术双眼间隔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白天过度嗜睡(EDS)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确诊为OSAHS的565例成人患者资料。根据Epworth 嗜睡量表(ESS)评分分为非EDS组(ESS≤10分)和EDS组(ESS>10分),其中非EDS组400例,EDS组16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颈胸腰腹臀围、腰臀比等)、PSG参数(包括AHI等睡眠呼吸事件指标、LSaO2、TS90%等夜间血氧指标、各睡眠期比例等睡眠结构指标)以及主观ESS评分。统计EDS的发病率以及嗜睡程度的分布,比较非EDS组与EDS组的临床特征差异,探讨EDS的影响因素。 结果 (1)成人OSAHS患者EDS发病率是29.2%,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而下降(P=0.001),随BMI(P<0.001)、OSAHS严重程度(P=0.001)以及低血氧症程度(P<0.001)的加重而升高(P<0.05);(2)EDS组患者的身高(P=0.016)、体质量(P<0.001)、BMI(P<0.001)、颈围(P<0.001)、胸围(P=0.002)、腰围(P<0.001)、腹围(P=0.000)、臀围(P=0.002)均大于非EDS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DS组患者的睡眠呼吸监测指标均较非EDS组严重,二者在总睡眠时间(P<0.001)、睡眠效率(P=0.003)、AHI(P<0.001)、REM AHI(P=0.001)、NREM AHI(P<0.001)、LSaO2(P<0.001)、ASaO2(P<0.001)、TS90%(P<0.001)、氧减指数(P<0.001)、微觉醒指数(P<0.001)、最长呼吸暂停时间(P<0.001)、浅睡眠期比例(P<0.001)、N3期比例(P<0.001)以及晨起舒张压(P=0.0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嗜睡程度EDS患者的平均年龄相似,其体质量(P=0.002)、BMI(P<0.001)、颈围(P=0.010)、胸围(P=0.028)、腰围(P=0.006)、腹围(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睡程度越重,其睡眠时间越长(P=0.047),睡眠效率越高(P=0.019)、AHI(P<0.001)、REM AHI(P<0.001)、NREM AHI(P<0.001)、TS90%(P<0.001)、氧减指数(P<0.001)、微觉醒指数(P=0.004)、最长呼吸暂停时间(P=0.030)、晨起收缩压(P=0.047)和舒张压(P=0.024)指标值越高,LSaO2(P<0.001)、ASaO2(P<0.001)则是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观ESS评分与AHI(r=0.263,P<0.001)、NREM AHI(r=0.267,P<0.001)、TS90%(r=0.240,P<0.001)、氧减指数(r=0.275,P<0.001)、微觉醒指数(r=0.253,P<0.001)以及最长呼吸暂停时间(r=0.219,P<0.001)呈弱正相关,与LSaO2(r=-0.266,P<0.001)、ASaO2(r=-0.236,P<0.001)呈弱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S90%(P=0.001)及氧减指数(P=0.029)是ED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氧减指数(P<0.001)是白天嗜睡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成人OSAHS患者EDS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随BMI、OSAHS严重程度以及低血氧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非EDS患者相比,EDS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超重肥胖特征,睡眠时间更长,睡眠效率更高,睡眠结构更紊乱、睡眠呼吸相关参数和夜间低氧参数异常更严重。TS90%及氧减指数对成人OSAHS患者EDS发病有显著影响,其中氧减指数可能决定患者白天嗜睡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性评价益生菌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抗变态反应作用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以益生菌为干预措施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截至2020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总共纳入27个RCT,共2 14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 106例,对照组1 0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口服益生菌(≥12周)可以降低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水平[SMD=-0.22,95%CI(-0.42,-0.02),P=0.03<0.05]及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SMD=-0.38,95%CI(-0.69,-0.08),P=0.01<0.05];且益生菌组的鼻部RQLQ[MD=-0.78,95%CI(-0.96,-0.61),P<0.000 01]、眼部RQLQ评分[MD=-0.75,95%CI(-0.90,-0.60),P<0.001]、TNSS评分[MD=-1.54,95%CI(-1.77,-1.31),P<0.001]及药物使用评分[SMD=-0.43,95%CI(-0.64,-0.22),P<0.000 01]均较安慰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益生菌组较安慰剂组在降低血清特异性IgE水平[SMD=0.08,95%CI(-0.11,0.26),P=0.42]及调节Th1/Th2平衡[SMD=0.40,95%CI(-1.20,1.99), P=0.6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口服益生菌可以有效的控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过敏症状,虽然短期内口服益生菌对AR 的发生无明显预防作用,但长期服用可以降低血清总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证明长期口服益生菌可能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疗效和安全性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闭角型青光眼(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人工晶体测算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准确性。 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在行白内障手术的房角关闭≤180°的ACG并白内障患者46 例(46眼)术前、术后3个月的视力,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术前SRK-T与Haigis公式各自预测术后屈光度数、术后实际屈光度数,预期术后屈光度数与术后等效球镜差值的绝对值记为绝对屈光误差值(ME),比较两种公式ME。 结果 术后3个月46眼与术前相比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眼压下降,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加深,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8~-10.14, P≤0.01)。受检眼术后残余屈光度为-0.79±0.45 D,SRK-T公式术前预期屈光度为-0.89±0.17 D,其ME为0.34±0.27 D;Haigis公式术前预期屈光度为-1.01±1.04 D,其ME为0.65±0.48 D。两组间M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 P<0.05)。AL与SRK-T 公式ME呈显著负相关性(r=-0.64, P≤0.01),而与Haigis公式ME无显著相关性(r=-0.09, P>0.05)。 结论 对于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对此类患者选择SRK-T人工晶体测算公式术后屈光度准确性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时扁桃体全切除与部分切除的疗效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等离子技术手术治疗的4 311例儿童OSAH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术式分为两组:A组358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全切除和腺样体切除术;B组3 953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切部分除和腺样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恢复正常进食的天数、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打鼾及憋气症状评分以及复发率。 结果 B组手术时间(28.42±9.51)min、术后疼痛程度(2.67±0.75)分、恢复正常进食的天数(7.15±2.56)d、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0.15%)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1,P<0.01;t=30.251,P<0.01;t=31.489,P<0.01; χ2=13.224,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打鼾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χ2=570.251,P<0.01;B组χ2=6 767.566,P<0.001);憋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χ2=622.465,P<0.01;B组χ2=6 293.219,P<0.001);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打鼾及憋气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4.643,P=0.075;F=5.335,P=0.06)。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9,P=0.925)。 结论 应用低温等离子治疗儿童OSAHS,行扁桃体部分切除术的疗效和全切相当,但并发症明显少于扁桃体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ar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特征。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FS-LASIK组29例(58眼),SMILE组31例(61眼),年龄(26±6.5)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5.25±2)D,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中央2 mm、2~5 mm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结果术后1个月FS-LAISK组角膜中央2 mm与角膜2~5 mm范围内的平均角膜上皮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6);术后3个月2~5 mm范围,角膜上皮在上方、鼻上方、颞上方与下方、颞下方、鼻下方相比,增厚更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31,P=0.049);术后6个月SMILE组角膜中央2 mm、角膜2~5 mm的角膜上皮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7),2~5 mm范围内,角膜上皮在上方、鼻上方、颞上方与下方、颞下方、鼻下方相比,增厚更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35,P=0.009),上方与鼻侧、颞侧相比,增厚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17);FS-LASIK组,术后1至6个月角膜上皮增厚在0~2 mm内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各个时间段中,FS-LASIK组与SMILE组角膜上皮厚度在0~5 mm范围内各个位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较SMILE术后更加明显。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角膜切削中央区域变化更加明显,SMILE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角膜切除周边区域变化更加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两种手术术后均出现与切口位置相反的角膜上皮局部继续增厚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中角膜帽下地塞米松平衡液冲洗与否对术后视觉质量及角膜组织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进行双眼SMILE手术的24例(48眼)纳入研究,每例患者随机选取一眼透镜取出后,行地塞米松平衡液冲洗角膜帽下基质腔隙(实验组),对侧眼不冲洗(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7天及1个月对比观察两组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中央厚度(CCT)、眼压(NCT);同时利用共焦显微镜及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比观察两组角膜上皮细胞、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形态结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等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术后第1天、第7天及1个月两组间裸眼视力比较:实验组为4.99±0.07、5.06±0.08、5.05±0.06;对照组为5.01±0.07、5.05±0.08、5.06±0.09;3个时间点两组间裸眼视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第1天、第7天及1个月的屈光度(SE,D):实验组为0.03±0.49、0.1±0.37、0.02±0.4;对照组为0.09±0.54、0.19±0.48、0±0.52,3个时间点两组间SE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共焦镜检查不同时间点比较:角膜上皮层细胞密度[术前(4578.73±268.40,4539.57±329.25)个/mm^2,术后第1天(4565.21±247.31,4627.23±271.03)个/mm^2,术后第7天(4640.01±246.79,4517.71±281.43)个/mm^2];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2541.50±259.59,2443.52±305.58)个/mm^2,术后第1天(2387.01±248.55,2495.27±238.52)个/mm^2,术后第7天(2484.49±223.71,2482.53±323.82)个/mm^2],术前术后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丛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变化;切削界面高反光物两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术前(789.51±67.17,802.03±67.94)个/mm^2,术后第1天(889.37±60.62,912.27±95.87)个/mm^2,术后第7天(796.67±75.03,818.39±59.65)个/mm^2]在术后第1天、第7天较术前均有增加,但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前基质细胞较术前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后基质细胞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OCT在术后1 d、7 d两组在角膜帽下均未出现明显层间间隙和积液,两组间角膜中央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MILE术中地塞米松平衡液角膜帽下冲洗对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及角膜组织结构形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β-榄香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为β-榄香烯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40只成年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大鼠给予构建糖尿病模型,对β-榄香烯治疗组大鼠实施β-榄香烯溶液灌胃,持续治疗12周。在给药12周末对各组大鼠进行处死,将大鼠的视网膜组织进行分离,同时收集大鼠房水与血清,使用ELISA法测定IL-1β、ICAM-1蛋白在大鼠视网膜组织、房水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CAM-1蛋白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CAM-1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ELISA 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清与视网膜中IL-1β、ICAM-1 蛋白含量升高;但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大鼠血清与视网膜中IL-1β、ICAM-1 含量低于糖尿病组,其中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对血清与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的降低作用较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作用更强;各组房水中IL-1β、ICAM-1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视网膜IL-1β蛋白微量表达,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IL-1β均较糖尿病组表达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升高;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糖尿病组,且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低于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 结论 β-榄香烯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血清及视网膜组织中的IL-1β、ICAM-1炎性因子的产生,且β-榄香烯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提示β-榄香烯可能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耳鼻喉科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突发性聋患者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3组, 在应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鼓室穿刺组加用鼓室穿刺注射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组加用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耳后乳突组加用耳后乳突注射糖皮质激素。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听力提高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等。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组疗效均优于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与鼓室穿刺注射糖皮质激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皮质激素耳后乳突区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经球结膜微小切口眼外肌A型肉毒毒素(BTXA)显微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于青岛眼科医院行BTXA显微注射治疗的AACE患者资料。注射前行眼科常规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及复视检查并记录。于手术显微镜下经内直肌附着处1~2 mm的球结膜微小切口暴露内直肌止端完成BTXA注射。注射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行眼科常规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及复视检查并记录。 结果 患者共28例(30眼)。治疗前平均斜视度为(33.2±15.6)(+15~+60)。治疗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下降至(9.8±7.2)(P<0.001)、(7.8±3.4)(P<0.001)、(9.3±5.2)(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诊的斜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复查时,6.7%(2/30)的注射眼出现眼上睑轻度下垂,6.7%(2/30)的注射眼出现<10的垂直斜视,1个月复诊时以上症状均消失;注射后3个月,78.6%(22/28)的患者复视症状消失,7.2%(2/28)的患者复视减轻,14.2%(4/28)的患者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 BTXA显微注射治疗AACE操作安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确切,是无肌电图引导下眼外肌注射的较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与CO2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维普、万方、CNKI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9年5月1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关于比较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CO2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的文献。由2人单独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及文献的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个研究,1 0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O2激光手术相比,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手术时间[SMD=-2.97,95%CI(-4.05,-1.90),P<0.00 001 ]、术后黏膜恢复更快[OR=5.53,95%CI(2.84,10.78), P<0.00 001]、术中出血量更多[SMD=-0.73,95%CI(0.09,0.71),P=0.01],以上两种手术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率[OR=0.79,CI95%(0.46,1.36), P=0.39]、术后疼痛程度[SMD=-0.17,95%CI(-0.43,0.08),P=0.18]和术后发声质量[SMD=-0.21,95%CI(-1.13,0.71), P=0.65两种治疗方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及复发率的漏斗图未发现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在手术时间和术后黏膜恢复方面优于CO2激光手术,但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术中出血量较多,而复发率、术后疼痛程度和术后发声质量,两种治疗方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