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PEI-CNT)为模板,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乳糖酸(LA)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合成乳糖酸修饰的PEI-CNT复合载体,并负载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DOX),使其成为具有靶向功能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采用核磁共振(1H-NMR)、透射电镜、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等测试手段分析载体的结构和性质。载药复合体系在酸性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速率明显高于中性条件下的,同时该复合载药体系对肝癌细胞(SMMC-7721)具有一定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2.
以叶酸改性壳聚糖修饰的碳纳米管为药物载体,选用治疗结肠癌的抗癌药物伊立替康为模型药物,通过非共价包覆的方式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碳纳米管基药物载体材料。采用FT-IR、UV和TGA等对各阶段产物进行表征,考察了纳米载体的载药率和药物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模型药物成功加载到了功能化的碳纳米管上,其载药量达63.6%,包封率为85.92%。体外释放实验显示靶向功能化碳纳米管对伊立替康具有缓释作用,药物在37 ℃,pH=7.4的PBS缓冲溶液中能持续释放70 h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功能化碳纳米管作为新型载体在胰腺癌淋巴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多壁碳纳米管功能化(胺基化),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功能化碳纳米管进入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情况.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实验检测功能化碳纳米管对BxPC-3细胞的毒性以及携带吉西他滨的功能化碳纳米管对BxPC-3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大鼠淋巴结示踪实验评价功能化碳纳米管的亲淋巴系统特性.结果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的分散性明显增加,并可穿过细胞膜进入胰腺癌BxPC-3细胞.MTT实验检测发现,不同浓度的功能化碳纳米管对胰腺癌细胞BxPC-3的生长无明显影响;携带吉西他滨的功能化碳纳米管对BxPC-3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细胞抑制率为(50.2±5.0)%,略高于单用吉西他滨的(41.4±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碳纳米管注射入大鼠脚垫皮下,在其淋巴引流路径上的不同部位均可见到淋巴结黑染,且随淋巴流动分布范围较远,可达到大鼠肾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结论 功能化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亲淋巴系统特性,并有良好的药物携带能力和肿瘤细胞靶向性,载体本身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功能化碳纳米管可能成为新型的安全高效的胰腺癌淋巴系统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碳纳米管由于其优良的机械性能、较高的稳定性、碳基材料所具有的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等优点,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碳纳米管材料能提高细胞的吸附率,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因此其在骨组织工程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本文对碳纳米管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碳纳米管以其管状结构所具有的高载药量、易穿透细胞膜等特性成为了许多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的优良载体,且随着对碳纳米管研究的逐渐深入,其在肿瘤光热治疗和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也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然而碳纳米管固有的化学惰性、易聚集等特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克服其缺陷,研究者通常会先对碳纳米管进行功能化,再对功能化碳纳米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对功能化碳纳米管在肿瘤化疗和基因治疗、肿瘤光热治疗以及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发一种具有快速且显著止血效果.优良生物相容性止血材料。方法 通过介孔二氧化硅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利用壳聚糖带正电而介孔二氧化硅带负电的特性,用烷基化壳聚糖负载介孔二氧化硅,制备新型止血材料。并通过材料表征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吸水性能评价和体内外凝血实验评估其性能。结果 新型止血材料在无细胞毒性的前提下有着更好的止血性能。结论 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是一种有着较好止血性能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由于单一载体材料包封药物,易于形成高度结晶的颗粒将药物排出晶格,使传统SLN载药量和包封率较低,为此本实验室运用固、液态复合载体材料制备了包载药物雷公藤内酯醇的新型SLN.方法 运用4种包封率测定方法对雷公藤内酯醇在7种载体材料中的包封性能进行考察,结合微观分析手段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和AFM(原子力显微镜)以及激光粒度(LD)和Zeta电位对新型SLN物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 发现以液体状态存在的三辛酸甘油酯对药物的包封能力较好,拥有混合载体材料结构Compritol ATO 888对雷公藤内酯醇的包封率亦较高,而运用上述2种复合载体材料制备的雷公藤内酯醇新型SLN更获得高达93%的包封率.TEM和AFM形貌观察,颗粒呈球状,比较规则,平均粒径102 nm,Zeta电位低于-25 mV,冰箱长期留样研究表明系统比较稳定.结论 最终选择Compritol ATO 888和三辛酸甘油酯作为复合载体材料制备雷公藤内酯醇新型SLN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8.
在16 ℃和32 ℃下,采用不同表面处理、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在ISO 9352标准滚动磨损试验机上测定其钢轮滚动磨损率、连续滚动磨损钢轮表面温升变化和模拟磨粒磨损值。结果发现,在相同负载下,不同表面处理MWCNTs/PTFE复合材料的钢轮滚动磨损率比纯PTFE下明显减小,且MWCNTs/PTFE转移膜呈小面积点状形状,磨屑形态也有不同形态。通过观察磨屑照片、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对MWCNTs/PTFE材料的钢轮滚动摩擦磨损和模拟磨粒磨损机理分析,推测MWCNTs填充后改变了材料的微观结构,从而导致了不同表面处理的MWCNTs/PTFE材料之间性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介孔硅纳米粒子是一类具备特殊结构和优秀性能(如大比表面积、大孔径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等)的纳米材料.这类纳米粒子表面有许多直径为2~50 nm的孔径,通过负载疏水性药物或抗肿瘤药物,构建药物传输系统,提高药物治疗效率;通过搭载成像介质,在生物成像及光动力疗法中发挥作用,改善成像性能及光动力疗效;还可以搭载骨组织再生材料,促进成骨分化,用于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等.本文就介孔硅纳米粒子的生物安全性能及其在生物医学相关领域(如药物传输、生物成像、光动力疗法、生物传感以及组织工程等)的应用作一综述,对介孔硅纳米粒子在科研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纳米材料又称超微颗粒材料,是指颗粒尺度为纳米数量级的粒子.纳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CNT)是一种常见的纳米材料,最早由日本科学家Iijima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发现,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 nano tube,SWNT)[1]和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 nano tube,MWNT)[2],其中多壁碳纳米管的应用更加广泛.经过近20年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属于富勒(fullerene)碳系,是由碳的六元环构成的类石墨平面卷曲而成的纳米级中空管[3],两端由半球形的大富勒烯分子罩住,其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3杂化与周围3个原子发生完全键合.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催化活性、表面原子活性高、比表面积大及易与周围的其他化合物发生电子转移等特点[3],在电化学方面对于碳纳米管的研究热点多集中在利用碳纳米管修饰电极鉴定化工原料、药物分子和生物分子等不同物质上.管壁也很方便修饰上羧基等基团,这些基团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反应的过电位,可以特异性鉴定一些物质[4].  相似文献   

11.
脂质体是发展迅速的新型药物输送载体,在药物传递和膜结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脂质体在制备、储存以及应用过程中,可能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发生结构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其载药稳定性和生物功能.从分子水平对影响脂质体结构的多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纳米管(CNT)是一种非常有序、高纵横比的碳同素异形体,包括单壁碳纳米管(SWCNT)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它的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生物传感器、药物和疫苗传递,以及特殊生物材料的制备。本文总结了现有碳生物材料性能,概述了纳米毒理学研究内容,探讨了CNT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下为液体、具有离子特性的的新型溶剂,离子液体本身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性质,而且其性质可通过结构组成的不同来调节,目前,离子液体正作为传统溶剂的替代品被人们广泛接受,本文主要综述了其中的聚合物负载离子液在有机合成中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乙醇火焰燃烧, 通过在镍基板上涂敷催化剂前驱体制备碳纳米管。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RD和拉曼光谱等分析了不同催化剂对碳纳米管形貌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醇火焰中,对碳纳米管生成起催化作用的是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其催化活性的顺序为:氧化镍>氧化铬>氧化钼>氧化钴。催化剂不仅影响碳纳米管的生长速率,而且碳纳米管的直径和管壁的石墨结晶状态也随催化剂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和体外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通过制备新型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缓释系统,并对其载药、体外释药及降解特性进行检测,评估应用生物可降解壳聚糖微球作为TGF-β1控制释放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三聚磷酸钠(TPP)作为交联剂,以乳化交联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TGF-β1的壳聚糖微球;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板蛋白,应用相同的方法制备负载BSA的微球.应用扫描电镜、微镜粒度分、药物包封率测定、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检测等方法分析微球的特性.[结果]制备的微球球形良好,球体表面光滑,具有较高的TGF-β1包封效率90.1%).持续7 d的药物释放试验表明,BSA与TGF-β1两种蛋白均可以从微球中缓慢释放,其中TGF-β1的释放率低于BSA的释放率.溶菌酶溶液降解作用下,4周的体外降解过程中,可见微球质量持续下降并伴有明显的微球形貌改变.[结论]应用乳化交联法可制备负载TGF-β1的壳聚糖缓释微球.这种新型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在细胞因子的控制释放及软骨组织工程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新型缓释载体材料聚己内酯对盐酸丁螺环酮缓释片中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利用聚己内酯等为辅料,经湿法制粒制备盐酸丁螺环酮缓释片,并考察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用量的聚己内酯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聚己内酯显示出良好的阻滞药物释放的性能,制备的缓释片能满足释放持续24 h的设计用药要求.结论 聚己内酯作为新型载体材料,适合于缓释片的阻滞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羧基化及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肝细胞的毒性及相关机制.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原始多壁碳纳米管、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和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进行表征.将浓度分别为12.5、25、50、100、200μg/ml 的3种碳纳米管分别与人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共育24 、48 、72h.采用水溶性四氮唑法进行细胞毒性评价,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3种碳纳米管平均管径均为10~20nm,长度均为10~30μm;扫描电镜显示碳纳米管形貌相似;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显示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分别在289和286ev处特征峰峰值明显增高.水溶性四氮唑法检测显示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并与作用时间具有一定关系.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比原始多壁碳纳米管及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小.诱导细胞内ROS升高的次序为原始多壁碳纳米管>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碳纳米管诱导细胞内活性氧含量与共育时间有关:碳纳米管与细胞作用36 h以内时,细胞内ROS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36h后细胞内ROS含量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结论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比原始多壁碳纳米管在低浓度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比原始多壁碳纳米管在48h 后表现出稍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同化学表面性质的碳纳米管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不同,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不同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层层自组装修饰磁性二硫化钨(magnetic WS2, mWS2)构建生理条件下稳定的药物负载平台,靶向输送药物并考察光热化疗协同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mWS2,并在水体系中逐层包裹带正电的壳聚糖(chitosan, CS)和带负电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 sodium, CMC),制备mWS2-CS/CMC复合材料。对所合成材料进行系列结构表征,并研究材料的光热性能以及药物的负载、释放行为。设计体外细胞光热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同时考察其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结果: 合成的 mWS2-CS/CMC具有超顺磁性且稳定性好,载药量高,药物释放表现出对pH和近红外激光的双响应释放曲线。此外,毒性低且可以被充分摄取,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光热化疗表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结论: 制备的 mWS2-CS/CMC为一种优异的药物载体,在光热治疗以及光热化疗协同治疗领域有望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治疗口腔溃疡的醋酸地塞米松单向缓释贴片制剂.方法:将醋酸地塞米松、卡波普、糊精、硬脂酸镁、丙烯酸树脂、二氧化钛、黄色素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P)等经一定工艺,制作成由可溶性粘附性高分子材料和不溶性高分子材料组成的新型双层贴片,并对贴片进行含量测定和缓释透膜实验.结果:由可溶性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含药粘贴层粘贴性能良好,能减缓醋酸地塞米松在口腔内的溶解,延长其作用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由不溶性高分子材料组成的保护层,可使药物在口腔内缓慢溶解,减轻苦味和不适感,增加作用时间,提高疗效.结论:醋酸地塞米松双层单向缓释贴片是醋酸地塞米松治疗口腔溃疡的新剂型,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靶细胞给药问题,使用自组装纳米结构材料来作为运输载体.利用外界刺激通过其结构分子的不同性质来控制它的自组装与破裂,来实现药物在特定组织和细胞内的靶向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