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氢溴酸山莨菪碱是从我国特产植物唐古特山莨菪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生物碱,于1965年率先应用于临床,代号为654-1.临床上常使用其人工合成替代品消旋山莨菪碱(654-2),改善微循环治疗感染性休克、平滑肌痉挛、有机磷农药中毒等.近年来,氢溴酸山莨菪碱的来源得到了有效保障,为了帮助氢溴酸山莨菪碱的临床应用开发及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对氢溴酸山莨菪碱在稳定细胞质膜、抗脂质过氧化、拮抗胆碱能受体、抗凝血与促纤溶、保护血管内皮糖萼和细胞间连接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和实验性休克狗、家兔及小鼠的观察,证实山莨菪碱有改善微循环,保护组织细胞功能的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功能增强,冠状动脉(冠脉)流量改善,肾血管阻力降低,肾血流量增加及肾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3.
山莨菪碱改善烫伤动物微循环紊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在烧伤领域里,早已注意到微循环的有关变化[1,2],以往的研究认为莨菪碱类药物对微循环具有调节作用[3],但有关山莨菪碱(Ani)对烫伤动物微循环功能的作用报道极少.本实验旨在观察Ani对烫伤动物微循环紊乱的作用.1 方法1.1 实验动物及仪器试剂 18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兼用,体质量1.5kg~2.2kg,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仪器:WX6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BS800图像处理系统(中外合资徐州豪城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松下录像机,恒温水浴锅.药品:盐酸山莨菪碱(anisodam… 相似文献
4.
山莨菪碱改善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在SD大鼠冠状动脉内注射42μm微粒子的方法构建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治疗组(山莨菪碱10mg*kg-1*d-1,腹腔注射,1次*d-1,n=15)和微栓塞组(生理盐水代替,n=15),用非放射性彩色微粒子(15μm)观察术后24h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术后第1、3、7天的心功能变化,同时观察治疗组和微栓塞组间氧化应激[指标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差异.结果术后3h治疗组大鼠心肌内微栓塞数量明显少于微栓塞组(P<0.05),氧化应激减轻(SOD活力比较,P<0.05;MDA水平比较,P<0.001);术后24h心肌局部血流明显增加(P<0.001);第1、3、7天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较对照组高13%、33%、27%.结论山莨菪碱可明显减少大鼠心肌微梗死的面积,增加局部心肌血流量,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碱能受体M1、M2和M3亚型拮抗剂在改善大鼠失血性休克时微循环障碍中的不同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阿托品组、M1、M2及M3受体拮抗剂组。除对照组仅等量静脉补液(生理盐水和全血混合物3:1)外,其余组动物在此基础上分别静脉注射非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1250mg/kg)、M1受体拮抗剂替仑西平盐酸盐水合物(telenze pine dihydrochloride hydrate)(0.22mg/kg)、M2受体拮抗剂西贝母碱(imperialine)(9.6×10-3mg/kg)或M3受体拮抗剂4-二苯乙酰氧-N-甲基哌啶甲碘化物(4-diphenylacetoxy-N-methylpjperjdjnemethiodide,4-DAMP)(1.25×10-5mg/kg)。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和血流形式的变化。每组选取25条三级微动脉进行统计(n=25)。结果阿托品或M1受体拮抗剂可使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肠系膜微血管收缩明显减轻甚至扩张,微血管血流由粒流变为线粒流。M2或M3受体拮抗剂的上述作用不明显。结论选择性拮抗胆碱能M1受体可改善大鼠失血性休克时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6.
7.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氢溴酸山莨菪碱凝胶中氢溴酸山莨菪碱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氢溴酸山莨菪碱凝胶中氢溴酸山莨菪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 ,样品不经分离处理可直接测定凝胶中氢溴酸山莨菪碱的含量 ,检测波长 2 3 1nm。结果 :线性范围 2 0~ 80 μg/ml,r =0 9997,平均回收率 99.1% ,RSD为 0 .5 %。结论 :本法可消除凝胶中其他辅料的干扰 ,方法简便易行 ,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口服小剂量氢溴酸山莨菪碱辅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0.3~0.5 mg/kg氢溴酸山莨菪碱口服,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 < 0.05)。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口服小剂量氢溴酸山莨菪碱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山莨菪碱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观察山莨菪碱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开胸后阻断升主动脉10 s,模型组经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1.5 mg/kg(40 mg/mL)建立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治疗组于注射月桂酸钠后即刻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于术前和术后3 h经耳动脉采血2 mL(对照组随机时间点采血,相隔3 h),测定各组血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血液样本采集完成后处死所有动物,取心脏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微血栓的形成情况并计算微血栓形成率。结果模型组注射月桂酸钠后3 h,血清NO浓度较术前降低,而ET-1、VEGF和cTnⅠ质量浓度均较术前升高;治疗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与模型组一致,但程度较轻;两组间各指标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内注入月桂酸钠后3 h,治疗组NO/ET-1比值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冠状动脉大动脉中均无血栓形成。对照组微动脉中无血栓形成;模型组和治疗组微动脉中均可见血栓形成,治疗组微血栓形成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山莨菪碱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扩张微血管、减轻内皮受损程度、纠正NO/ET-1的失平衡状态而减少月桂酸钠诱发的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观察山莨菪碱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开胸后阻断升主动脉10 s,模型组经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1.5 mg/kg(40 mg/mL) 建立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治疗组于注射月桂酸钠后即刻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于术前和术后3 h经耳动脉采血2 mL(对照组随机时间点采血,相隔3 h),测定各组血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血液样本采集完成后处死所有动物,取心脏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微血栓的形成情况并计算微血栓形成率.结果 模型组注射月桂酸钠后3 h,血清NO浓度较术前降低,而ET-1、VEGF和cTnⅠ质量浓度均较术前升高;治疗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与模型组一致,但程度较轻;两组间各指标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内注入月桂酸钠后3 h,治疗组NO/ET-1比值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冠状动脉大动脉中均无血栓形成.对照组微动脉中无血栓形成;模型组和治疗组微动脉中均可见血栓形成,治疗组微血栓形成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山莨菪碱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扩张微血管、减轻内皮受损程度、纠正NO/ET-1的失平衡状态而减少月桂酸钠诱发的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产妇进入产程特别是活跃期后,宫颈水肿会导致胎头下降缓慢,产程延长,胎儿窘迫。采用氢溴酸山莨菪碱、利多卡因宫颈封闭加徒手上推宫颈预防产时宫颈水肿,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近5年在我科住院的脑梗塞患者104例,均发病2天内就诊,发病后24h局灶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伴有意识状态的下降,经头颅CT证实并剔除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山莨菪碱的非M受体阻断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莨菪碱(anisodamine)是我国医学科学工作者于1965年从茄科植物唐古特莨菪中提取的一类生物碱,天然品为654-1,人工合成品为654-2.在经典药理中被列为M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阻断药.近几十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它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多种非M受体阻断作用.为全面了解山莨菪碱的药理作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应用兔耳开窗技术观察山莨菪碱活跃兔耳窗微循环的作用。可以观察到耳缘静脉推注山莨菪碱20mg后20s开始出现微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快,自律运动振幅增大;40s达到高峰,以后持续维持此种活跃状态。停止静推后40s,可见微血管开始缩退,自律运动振幅减少,90s时已恢复到静推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兔耳开窗技术观察山莨菪碱活跃兔耳窗微循环的作用。可以观察到耳缘静脉推注山莨菪碱20mg后20s开始出现微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快,自律运动振幅增大;40s达到高峰,以后持续维持此种活跃状态。停止静推后40s,可见微血管开始缩退,自律运动振幅减少,90s时已恢复到静推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53例,其中山莨菪碱治疗组28例和非山莨菪碱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等常规治疗、观察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用大量山莨菪碱治疗。结果:山莨菪碱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92.85%、7.15%,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64.00%、3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山莨菪碱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7,(6):498-500
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使感染性休克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然而,感染性休克仍是世界范围内的治疗难题,脓毒症的病死率仍很高。我国中草药提取物山莨菪碱(anisodamine,654-2)具有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和降低血乳酸浓度等作用,能降低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的影响。方法4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1例)。A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1.2~4.0mg/(kg.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d两组患者每天氧摄取率和血乳酸浓度的变化及两组患者第28天的病死率。结果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氧摄取率及血乳酸浓度均明显升高。治疗第2天两组患者的氧摄取率均明显下降,第3~7天的氧摄取率基本稳定。B组氧摄取率高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乳酸浓度均明显下降,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血乳酸超过正常水平的持续时间较A组短。B组28d病死率低于A组。结论山莨菪碱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氧代谢,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山莨菪碱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产时宫颈水肿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 (anisodamine ,Ani)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与安定合用时对宫颈水肿产妇宫颈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静注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大鼠微循环障碍 ,观察Ani对肠系膜微血管管径、流速、流态的影响。宫颈水肿产妇治疗组宫颈注射Ani并静注安定 ;对照组徒手上推宫颈并加用 0 .5 %催产素静滴。结果 :Ani能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流速和流态 ;治疗组产妇剖宫产率为 9.35 % ,明显低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 81.81% )。结论 :Ani能明显改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Ani加安定能明显改善人宫颈水肿微循环 ,有利于阴道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